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标签:
旅游历史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位于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民族广场东侧,是省(自治区)级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与国家一级博物馆。

.
.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前身为广西省立博物馆,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宁创立,当时已初具规模,有固定的馆舍,文物藏品达2万多件,还有大量的石刻拓片和各种新旧图书资料。抗战爆发以后,广西省立博物馆几度搬迁,文物损失严重,馆名也多次更改。1956年5月,广西省立博物馆重建完成,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广西省立博物馆遂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

.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总面积为32757.8平方米,陈列大楼是一座具有壮族干栏式建筑特点的长方体大型建筑,陈列大楼后面,是一块24000平方米的民族文物苑,建于1988年,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等民间手工作坊。

.

.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达50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52件,二级文物1791件,三级文物3867件。“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以时间为序,结构上采用专题形式,分为“远古神奇”、“上古华章”、“汉文越风”三个部分,共展出文物23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6件(套),二级文物126件(套),三级文物1件(套),未定级文物51件(套)。

.

.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以西汉时期文物羽人划船纹小铜鼓和羽纹铜凤灯二物最为珍贵,堪称镇馆之宝。
羽人划船纹小铜鼓197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墓,通高24.4厘米,面径29.3厘米,足径39厘米。鼓面小于鼓胸,胸部膨大凸出,腰部收缩为圆柱形,足部扩张,大于腰,四只扁耳等距离地跨附于胸腰之间。鼓面饰十芒太阳纹、斜线纹和栉纹;胸上部和腰下部饰栉纹;胸下部饰两组裸体羽人划船纹;腰上部由竖行栉纹带分隔成六格,格内空白;耳下方饰网纹。

.

.
羽纹铜凤灯1971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通高33厘米,长42厘米,宽15厘米。灯作凤鸟形,顾首回望,双足分立,尾羽下垂及地。足与尾形成鼎立之势以支撑灯身。头、冠、颈、翅、尾、足各部位轮廓清晰,比例匀称。通体细刻羽毛,精致美观。凤鸟背部有一圆孔,用以放置长柄灯盏。凤鸟口内衔喇叭形灯罩,垂直对准灯盏蜡锥柱上方。凤鸟颈部由两段套管衔接,可以自由转动和拆卸,便于调节灯光和冲洗体内烟尘。灯罩与颈部及腹腔相通,腹腔中空,可以贮水。当灯盏中的蜡烛点燃时,烟灰经灯罩纳入颈管,再由颈管导入腹腔,最后溶入水中。

.
.
环耳杯形铜盖壶属西汉时期文物,高39.3 厘米,口径13.6 厘米,足径11厘米。为盛酒器,壶作杯形,形制特殊。上粗下细,弧形腹。子口合盖,盖面隆起,有四只环钮,盖器扣合严密。腹部上方有一对活动环耳,下部收杀,平底,低圈足外展。器表打磨光洁,原髹漆。

.
扶桑树形铜灯属西汉时期文物,高85厘米,底径20厘米。灯作扶桑树形,主干为圆柱形,上细下粗,下端为宝瓶形,覆盘形底座,从主干分两层向外伸出九条枝干,每支顶端托一桑叶形灯盏,主干顶端置金鸟形灯盏,其背部内空,中心有一插蜡锥,与《山海经》所记载相吻合。干、技、叶、金鸟分别铸造,用榫卯套合,合成一体,可以自由装卸,枝干有长短,上层的短,下层的长,上下之间互相错叠,不重复,枝干之粗端刻有“X”形符号。该物依据《山海经》海外东经上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的神话铸就,具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件扶桑树形铜灯,上有展翅欲飞的金鸟,为一件稀世珍品。

.
云纹三角形铜匕首属战国时期文物,通长30.9厘米,刃宽7厘米。此匕首为兵器。色泽金黄,扁茎无格,阔肩,宽扁叶,呈锐角三角形。茎部刻细线云纹和凿点纹,叶面浅刻极纤细的栉纹三角形细线纹及眼状纹。

.
蟠虺纹铜鼎属春秋时期文物,通高55.5厘米,足高20厘米,口径58厘米。炊器,也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鼎为圆口,口沿略外翻,沿下微束,附耳,深腹,圜底,马蹄足。耳内外、口下、腹部均饰蟠虺纹各一道,腹部间以绳索纹二道,腹下部饰三角纹带一道,膝上饰饕餮纹。整器浑厚凝重,纹饰纤细,是典型的“楚式鼎”。

.
铜六博棋盘属西汉时期文物,通高9厘米,盘边长29.2~30厘米。棋盘面近正方形,边沿下折,下附四只高足。盘面光平,有清晰的六博棋局纹。六博是战国至汉代中原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如今已经失传。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称为六博,以吃子为胜。其中的古玩法大博,是与象棋一样要杀掉特定棋子为获胜,是我国早期的一种兵种棋戏,被推论象棋类游戏可能从大博演变而来。

.
“布、析、蕃”铭铜鼎属西汉时期文物,通高20厘米,口径18厘米。炊具,汉式鼎。盖作半球形,上有三环钮,长方形附耳,圆腹,圜底。腹外壁有凸棱一周,下腹部有三个马蹄形足,膝部有一对镶嵌眼,原嵌饰物已失。盖面一侧刻“析”,另一侧刻“布”;腹外壁口沿凸棱间一侧刻“蕃二斗二升”、“析二斗大半升”,另一侧刻“一斗九升”;腹下部刻“布”字。

.
大铜马属西汉时期文物,1980年贵县风流岭出土,通高117厘米,长112厘米,背宽30厘米。此原为一匹驾辕之马,车已不存。马为雄性,分头、耳、身躯、四肢、尾等九段铸造装配而成。装配接头为子母口,上有卯孔,以竹钉固定。体型高大,肌肉丰满,四肢刚健。昂头,竖耳,张嘴,右前腿提起,作前奔嘶鸣状。眼、鼻、唇留有涂朱痕迹。

.
悬山顶干栏式铜仓属西汉时期文物,长79.3厘米,宽42.7厘米,高37.3厘米。干栏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位于一个平台之上。下设八根柱子,将整座建筑顶离地面。悬山顶,中间有瓦脊,瓦脊前后各铸有对称的十二行瓦垄,均作瓦板状,瓦片铸刻清晰。屋檐伸出前壁10厘米,伸出后壁4.5厘米。房屋前面正中设有双扇门,均有门环,可以闭合启动,并设有门槛。门前有走廊,围杆为二横一竖式。屋外四壁均有“十”字阴纹装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