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中国皮影木偶展》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中国皮影木偶展》位于成都博物馆五楼,是目前世界上皮影、木偶藏品数量最多之处,也被业内称作中国皮影博物馆。

.

.

.
.

.

.
《中国皮影木偶展》总展陈面积 14000平方米,展线长度1500米。这里收藏有影人、皮影雕刻工具、影卷、演奏乐器、民间艺人演出影像资料等近20万件,地域分布涵盖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年代从中国明代中期(公元15世纪前后)到近现代,其中成都大皮影、云南腾冲影、浙江海宁影都是世上罕见的珍品。此外,这里还设有皮影木偶制作基地、皮影雕刻班和表演组织,使皮影木偶这门活态的民间表演艺术得到系统、完整和妥善的保护, 实为是抢救和保护了中国濒危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门类。《中国皮影木偶展》共展出各式影人一千五百多件,其中有大型故事情节八组,各种人物、动物、神怪、家具、建筑造型三十余组,皆由各个年代、地区的精品组成,展品画面精美,情节生动,艺术感染力强,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

.

.

.
.
.

.
中国皮影艺术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艺术品种,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被视为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据考证,皮影艺术起源于2000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最初是寺院僧人在超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而服务的。至宋代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种,宋《事物纪原》载:“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事之像,至今传焉。”宋《都城纪胜》还介绍了影戏制做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宋代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影戏之类的场景。至元代,影戏成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远征欧亚大陆,更是把中国影戏传播到波斯、土耳其等国家。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清末民初,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迅速传播,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

.

.

.

.

.
.
.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三国时期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其结构装置,从仅具有人物轮廓的木俑,到关节可以活动的木乐俑,最后发展成为表演艺术的戏剧,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中国木偶艺术品种繁多、技艺精湛、唱腔各异,具有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双重属性。造型艺术是用物质来塑造人物形象,它着力于人物形象本身的刻画,表现人物的形貌特征和思想性格,为演员提供演戏的工具。而表演艺术是演员借助自身的艺术功力和娴熟的操纵技艺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中国木偶的由于各地区文化传统、宗教及风俗习惯的差异,逐渐形成了提线、杖头、布袋、铁枝等不同的木偶戏种类,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结构装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