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峨堡古城

标签:
旅游地理 |
分类: 古城(镇)、古建筑、古道 |
峨堡古城位于青海祁连县峨堡镇,始建于公元1206—1279年间,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驿站、茶马互市及军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门之称。

.

.

.

.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筑,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00米,城墙残高6米,宽6米,有东、北、南三门,门宽11米,均有瓮城,瓮城门宽5米,长8米,呈圆弧状马蹄形。北城墙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个马面。城外有点将台、烽燧遗址,仍依稀可辩。据《西宁府志-古迹》载:“(峨堡古城)在卫治西北、永安城西140里,元时筑,今遗亘尚存。”

.

.

.

.
峨堡亦作俄博、敖包等,系蒙古语音译,意为祭神的石垒,其原意为路标,后引申为路神,有祈祷“峨堡”神保佑行人路途平安之意。东晋年间,在“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带(今武威等地),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战事频繁,交通受阻,东西往来的商队、使节全部改由青海通过,使这条南道变得更加繁荣起来,凡东南至西,进出河西的商贾、使节都要经大斗拔谷(扁都口),通过此地,峨堡便成为青海境内内地通往草原牧区的首站。

.
.

.

.

.
.
盛唐时期,经济高度发展,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峨堡成为“丝绸南路”上最大的贸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间,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据,经由峨堡的“丝绸南路”继续保持着繁荣。元代筑峨堡城,用以加强防卫和保护商队、行人的安全,此后这里又逐渐成为驰名中外的茶马市场,商贸兴盛,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发挥着对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誉为欧亚大陆桥上的“旱地码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