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运河 光岳楼 京杭大运河系列137

标签:
旅游历史 |
分类: 中国大运河 |
光岳楼位于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亦称“余木楼”、“鼓楼”、“东昌楼”,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江楼、甲秀楼、大观楼共称中国十大名楼。

.

.
光岳楼为木构楼阁,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明王朝初期,北方的局势未稳,为了防御元朝复辟,聊城古城加强防卫力量,改土城为砖筑城,同时为“严更漏而窥敌望远”(报时报警),又用修城余木,建造了一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初名“余木楼”,也称“鼓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该楼维修时,因地而名,称之为“东昌楼”。明弘治九年(1496),吏部考工员外郎李赞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共登此楼,对该楼赞叹不已,“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此后,历代重修碑记中,一直沿用“光岳楼”。光岳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通高33米,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4棱台,向上渐有收分。台体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形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四拱门相同,券上方砌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其中,东门是登楼的唯一通道。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全为木结构,方形带廊,高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

.
光岳楼虽几经重修,其建筑构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时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光岳楼以形式而论,砖台、重檐、十字脊内部置空井等,仍袭宋元楼阁遗制。就结构来讲,柱之侧角升起,楼置暗层,内外等高双槽柱列,斗拱疏朗配置,以及柱头科斗口未加宽等,也都上承唐宋以来的传统做法,同时也与其它明初建筑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之始。
光岳楼是聊城文明古老的象征,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沿河过往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都登临此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据说,乾隆7下江南,6次东巡,9次过东昌府,5次登光岳楼,并多次住在二层的文昌阁内,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13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