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崂山

标签:
旅游地理 |
分类: 高山、峡谷、洞穴、峰林 |
崂山位于山东青岛市东部,历史上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其主峰巨峰海拔1132.7米,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

.

.

.
.

.
崂山地处胶东半岛南部,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
崂山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花岗岩体从白垩纪开始形成。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至新生代中期开始呈现现代轮廓。

.

.

.

.

.
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按照海拔高度大致可分为犬齿交错、面貌峥嵘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和花岗岩地貌(海拔1000米以下)上下两层地貌,系列秀峰奇石,构成了今天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
崂山东南两面临海,绕山海岸线长87.3公里。由于受燕山运动晚期花岗岩侵入影响,崂山山区的山体延伸入海,构成了沿海的陡壁、岬角、岛礁、海湾和潮滩。崂山海岸基本为海蚀地貌。崂山沿海属基岩海岸类型,故其海滩甚不发育,即有海滩之处,也多为岩滩、散礁、碎石和粗砂砾石。

.

.

.

.
.
崂山最早称作“劳山”,出自《诗经》“山川悠远,维其劳矣”,后来又有“不其山”、“劳盛山”、“大劳山和小劳山”、“辅唐山”、“牢盛山”、“鳌山”等称谓。“崂山”之称最早见于659年《南史•明僧绍传》。明末黄宗昌修《崂山志》后,“崂山”一名逐渐被采用,。《神农百草》、《本草围经》沿用“崂山”。

.

.

.

.
.
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延至明清,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