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1933老场坊

标签:
旅游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1933老场坊位于上海虹口区,原为1933年由上海工部局出资兴建宰牲场,现在继承原有的结构和空间体系,被改造为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质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
.
.
.
.
.
1933老场坊由英国人巴尔弗斯设计,上海余洪记营造厂建造(也是上海著名地标建筑“邮政大楼”的建造者),建筑面积约3.17万平方米,建筑层数5 层,据史料记载,当时建筑和设备花费白银330多万元,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实现温度控制。
.
.
.
.
.
1933老场坊的建筑风格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方内圆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说中 “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 “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众多特色风格建筑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
1933老场坊是同时代类似建筑格局、规模中唯一现存完好的建筑,大楼空间布局奇特,外方内园,东南西北4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设计精密宛如迷宫,却又次序分明,加工车间采用“无梁楼盖”,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技术。
.
.
.
.
.
1933老场坊历经战火硝烟,数度关闭,但是建筑本身却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整栋建筑来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超过三百根的宽大伞形柱均匀分布在建筑方形的外围体量中,独立支撑起雄伟的建筑。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是该建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其独具的魅力来自于建筑光影所形成的神秘而富于变化的空间,外廊桥空间含有四层外廊和相互连接的26座斜桥。当初动物通过这些廊桥进入屠宰区域。镂空水泥花格窗坚固异常,窗户正面朝西,与上海常年风向一致,不仅通风,同时也有面向西方极乐世界,让动物死后更好地轮回和超度的意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