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撒拉族民俗风情展

标签:
旅游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撒拉族民俗风情展陈列于循化骆驼泉景区内。撒拉族自称“撒拉尔”,信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青海循化、化隆县以及甘肃积石山县的黄河谷地,人口约10万,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

.

.

.

.
撒拉族人先民大约在元末从中亚迁徙至此,明代逐渐形成民族共同体,雍正八年(1730),为使这个族群“遵循王化”,皇帝赐名“循化”并建立循化厅。在我国汉文文献中曾有“撒刺”、“撒刺儿”、“沙刺”、“沙刺簇”、“萨拉儿”、“撒拉尔”、“撒喇”等十多种译音称谓, 1954年正式定名为“撒拉族”。

.

.

.

.
撒拉族人家的居所不同与青海汉族的四合院,也不同于土族的庄廓,而是一种别具特色的庭院,院内一般都比较宽敞,向阳的一面盖有平顶式的住房,房屋门面都雕有各种花纹图案。在撒拉族民居中,以篱笆楼最为有名,通常为两层,是木石土混合结构,因墙体由木条抹泥筑成而得名,窗户可以拆卸组合,开闭自如,其制作工艺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
撤拉族的文学艺术以民间说唱文学为主,最流行的舞蹈是“四人骆驼舞”,唯一的乐器是“口弦”,一般用铜或银制成,形似马蹄。撒拉族妇女的刺绣艺术,十分精美,剪纸、窗花也是妇女擅长的一种装饰艺术。撒拉族服饰,男子头戴无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圆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夹夹,腰系红布带或红绸带,短衣宽,长衣窄。撤拉族妇女喜欢色泽艳丽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欢佩戴长串耳环、戒指、手镯、串珠等手饰。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妇女普遍戴”盖头“。在饮食上,以小麦为主食,辅以青稞、荞麦、马铃薯和各种蔬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