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纳吉尔凹地 阿萨拉盐湖

标签:
地理地貌旅游摄影杂谈 |
分类: 境外旅行 |
达纳吉尔凹地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北部、厄立特里亚的东部,处于东非大裂谷的最北端。达纳吉尔凹地以阿瓦什为顶点,呈三角形,向东北开阔,平均边长约800公里。南、西面均为高大的断层崖,东北面临红海。凹地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低陷平原(最低处在海面以下116米),地表水缺乏,大部为荒漠,多干谷和碱滩,盐碱资源丰富。居民主要为阿法尔人,从事游牧和盐矿开采。
.
.
.
.
达纳吉尔凹地在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的一部分。在3500万年前,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运动,大陆漂移运动使得非洲板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形成了现在的红海、亚丁湾和东非大裂谷,也造成了海底一系列的火山爆发。大约1万年前,海底缓慢抬升起一道山脊,把达达纳吉尔地区与红海隔离开来,同时达纳吉尔地区却在缓慢沉降,形成了低于海平面100多米的凹地。漫长的时间里,达纳吉尔凹地的海水不断被蒸发掉,逐渐变成了一个咸水湖泊(阿萨拉湖)。由于干旱和酷热,大量的盐分从湖水中离析出来,在湖的北部形成了一大片厚几百米,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的盐板。
20世纪初,一系列新的火山活动造成了达纳基勒洼地的达罗拉地区的火山地貌。大小火山热点、地缝、热泉和汽泉遍布,地下涌出的熔岩带出的黄色的硫磺、红色的氧化铁和白色的盐结晶赋予了那里令人惊心动魄的色彩。
.
.
.
.
.
达纳吉尔凹地由沙漠、火山、盐湖构成仿如外星球一般的景观。但这里并不死寂,对骁勇善战的土著阿法尔人和提格雷人来说,那里是一条盐路,是一条生存之路,也是一条致富之路。在盐场上,夏季50摄氏度的高温里,热风席卷着沙尘,令人窒息,近乎极限的恶劣环境里,除了阿法尔人,没人能够忍受。
达纳吉尔盐场上,阿法尔人把这些既坚硬又易碎的盐块削切得方正规整,以保证在长途运输中盐块的完好无损。据说从古希腊时代起,居住在埃塞俄比亚高原的人们便赶着骆驼,年复一年地走进这片令人生畏的大火炉,寻找宝贵的盐。盐是非洲人的宝贵财富,曾几何时,盐的价格与黄金等同,甚至直到1930年,当地人还在把盐棒直接作为货币使用。至今,驮盐人仍在几百年来骆驼踏出的小道上日复一日地跋涉,采盐和驮盐的方式也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
.
.
.
提格雷人居住在水草丰茂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上。他们拥有大群的骆驼和充裕的草料,这为他们驮盐提供了方便,但是提格雷人却没有盐。那片荒凉酷热的盐滩自古以来就是阿法尔人的领地,阿法尔人是唯一能忍受沙漠的酷热,在其中长期生存的土著人。但是阿法尔人却既无骆驼又无草料,只能空守宝藏。于是这两个部族之间达成了一个默契:阿法尔人采集,提格雷人运输。于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法尔人和信仰基督教的提格雷人每天都进行着盐的采集和贸易。
.
.
.
.
在烈日下的盐场上,阿法尔人分成三四人一组,先由一人用斧镐在巨大的盐板上刨出一道裂缝,然后其他几人双手各持一根木棒插进缝中,合力把一块盐板从整体上撬下来。最后用一把特别的斧头把盐板切削成半米见方,重6到7公斤的盐块。这里的盐被运到盐业贸易的重镇默克莱进行分销,从这里到默克莱高原,400公里荒漠,海拔爬升近3000米,可见运输旅途之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