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城市之路》陈列

标签:
旅游文化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城市之路》陈列从城市变迁、商贸金融、工业崛起、英雄城市等方面展示了重庆城市近代化的成长历程。

.

.

.

.

.
.
.
第一单元:城市变迁。重庆在周朝时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设巴郡,在此后漫长的时期,便一直是一个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重庆的近代化始于1890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后,随着通商口岸开埠,重庆成为长江东西贸易主干道的起点和长江上游商品的集散中心。在经历了商埠办事处、市政公所、商埠督办公署、市政厅、市政府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1929年2月,重庆正式建市。1937年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1939年将重庆市改为直辖市,1940年又将重庆定为陪都,国家机关、工矿企业、文化机构、金融机构纷纷内迁。抗战期间,重庆不仅政治地位提升,而且由于大量人员陆续迁移,重庆从普通的中等城市上升为一座国际反法西斯名城,城市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

.

.

.

.

.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重庆城由秦朝张仪筑造,三国时期李严扩建。明代洪武年间,在旧城基础上,筑城门十七个,九开八闭,象征九宫八卦之形状,从此,重庆逐渐成为川东地区军政中心。据资料描述,在九开八闭十七门的重庆古城中,街巷纵横交织,会馆钟楼、衙署楼台错落其间。晚清开埠后,重庆由一个封建城池向近代城市演变,教堂、学校、医院、书局随之兴起,并有西式洋房、商业场、电灯公司、电影院、报社出现,“洋”字号企业、商店林立。

.

.
.
.
.

.
第二单元:山城漫步。重庆于殖民的冲击和陪都的战火中,逐步完成了自己城市近代化的历程。重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19世纪以来,重庆从一个地区商贸中心,发展成为连接我国中西部的战略枢纽;从区域性的军政要塞,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从反抗殖民冲击、推翻封建帝制、历经抗战烽火、荣膺西南首府的英雄城市,发展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一个立足中国内陆,面向世界的国际性名城。

.

.

.

.
.
.
第三单元:工业崛起。随着重庆开埠和川江航运的近代化,重庆近代工业逐步兴起。自1891年第一家近代企业森昌火柴厂建立,到1936年,重庆已经在火柴、缫丝、采煤、钢铁、兵工、机械等许多部门出现了近代工厂。1943年全部采用国产零部件,研制成功的蒸汽小火车,被誉为“开创了新中国机器制造之先猷”。合川桃片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并荣获金质奖。当时重庆机器制造业比较著名的有铜元局、华兴机器厂、民生机器厂、天成机器厂、21军武器修理厂等。抗战爆发后,国内著名的报刊印刷和出版机构,如新华日报、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先后迁渝,推动了重庆印刷出版业的迅速发展。重庆炼钢厂及15家兵工厂更是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