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北部,是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帝王宫苑,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与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
.
.
承德避暑山庄的营建,大至康熙时期和乾隆时期两个阶段。前者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后者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
.
.
.
承德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湖泊区为包括州岛在内的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特色,东北角有著名的热河泉。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碧草茵茵,林木茂盛,一派草原风光。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
.
.
.
.
承德避暑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山庄融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
.
.
.
承德避暑山庄作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大小建筑有120多组。康熙、乾隆在位时期,每年大约有一半时间要在承德度过,一些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此外,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