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武夷精舍

标签:
教育旅游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武夷精舍位于武夷山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
.
.
.
.
武夷精舍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时人称之为“武夷之巨观”。朱熹通过创立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重新树立起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
.
.
.
.
.
武夷精舍是朱熹完成《四书集注》和以它为教材,实行教育实践的书院,他所创立的学派史称朱子学(闽学),汇集了当时主要的儒学学派之大成。他始创"四书学",即把儒教创始人孔子、孟子和他的学生曾参、子思的经典论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成一个系列,加以权威性的阐述、诠释。
.
.
.
.
淳熙五年(1178年)初秋,朱熹游武夷时,只见九曲溪旋绕曲折,隐屏峰下云气流动,萌生“眷焉此家山”和“仙人久相招,授我黄素书,赠我双琼瑶,茅茨几时建,自此遣纷嚣”的初念,几经筹措,于淳熙十年(1183年)动工建成。精舍落成之后,朱熹广收门徒,著书讲学,理学思想就此传播,形成了一个有影响的学派。朱熹逝世之后,武夷精舍备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代都曾加以修建。南宋末,经扩建后改为紫阳书院,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才改为朱文公祠,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竖牌坊,上镌刻“武夷书院”。清康熙年间,赐予“学达性天”匾额,至今残留的精舍遗址,则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08年,闽浙总督常见罗满保“捐俸倡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