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正道-直行
正道-直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3,949
  • 关注人气:1,1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象山 晒盐技艺

(2014-10-23 11:10:41)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象山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海,海岸线长,浅海滩涂面积广阔,海水盐度年均30.8‰,日照时间长,风力资源丰富,具备晒盐的优良条件,是浙江省三大产盐县之一。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盐被誉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盐解释道:“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从卤,监声。”煮海为盐,起于西汉吴濞,浩瀚的大海、广阔的滩涂、茂密的盐嵩草,是盐民取之不竭的“粮仓”。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象山制盐的历史可追朔到汉代,汉在浙江置郡国盐官。唐代初年,《新唐书•地理志》载:台州临海县“有铁、有盐”,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当时是土法零星制盐,即直接将海水煎煮,古称“熬波”。北宋时期,政府置官办玉泉场,习用煎灶,以铁盘为主,煎盐结晶。元、明时期铁盘与篦盘并用,《两浙盐法志》载:明嘉靖六年,玉泉场有灶十六座,其中篦盘三副,铁盘十三副。清嘉庆以前,制卤用刮泥淋卤和泼灰制卤二法,以泼灰为主,到清康熙二十年(1682)左右,废铁盘,改用铁锅,清末引入缸坦晒制,成为象山境内主要晒盐的方法,是传统盐业生产工艺的一大变革,并一直沿用至上世纪50年代。1952年开始试验平滩晒制,1965年后逐步改造原灰晒盐田为滩晒,1980年以后全面实行,这是盐业制法的又一大变革,成为象山晒盐的主要方法。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晒盐是手工技艺中较为特别的一种,它以海水为基本原料,并利用近海滩涂出现的白色之泥(咸泥)或灰土(泥),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方法制成盐卤(鲜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能等方式结晶,制成粗细不同的成品盐。整个生产过程开辟滩场、制灰土、制卤、结晶等10余道工序,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丰富的流程和工艺文化内容,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象山的晒盐技艺已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晒盐技艺也曾深刻地影响着象山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在这里,有关象山晒盐的民间传说及诗文多如繁星,以产盐为生的盐民世代崇拜自己的“盐宗”,有资料说,全国盐宗庙仅有自贡,扬州,泰州三处,而象山有关盐宗庙宇保留至今至少有六处,祭祀着独具特色三个盐业神主,无论从建庙年代、供奉神主地位、特色和流传时间上,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盐业史上,都堪称一绝。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

象山 <wbr>晒盐技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