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箸文化

标签:
旅游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筷子是中国的独特餐具,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以箸进食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箸出于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葬中,文献中曾记载商纣王制作使用精美象牙箸。可见筷箸的产生应早于殷商。
.
.
.
筷子有很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为“挟”,商纣时期称为“箸”,隋唐时期称为“箸”或“筋”,宋元明清皆称“箸”,其间从明代开始,由于“箸”与“住”谐音,故改“箸”为“快儿”。
.
.
.
.
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箸的材质也不断演化,从木箸、竹箸到象牙、青铜、金银制作的筷箸,尤其是到唐代,盛世饮宴之美味佳肴丰富,箸匙等餐具也随之极尽奢华,甚至成为装饰的工艺品。
.
.
.
.
.
早期的筷箸为首粗足细的圆柱形,春秋时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唐代筷箸较长,宋辽夏元时期相对较短,出现了六棱、八棱形筷箸,装饰也日渐奢华。至明代,箸在器形上出现首方足圆,以防滚动和打滑,同时也方便刻字雕花,更可数箸相拼组成画幅。
.
.
.
.
前一篇:夜幕下的松花江(吉林市)
后一篇:吉林 丰满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