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具文化展

标签:
家居中国坐具东西方文化茶马古道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坐具,是随工具的出现而出现,随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的。
远古时的人们,没有椅子、凳子之坐位,从商周秦汉到三国魏晋,人们的生活起居,基本上沿袭着“蓆地跪坐”和“择地而卧”的原始方式。古人用芦苇编制成苇蓆,铺在地上,用以坐卧。
.
到了晋朝,出现了少量的凳子、杌子之类的木质坐具。并且坐具的高低品种逐渐多起来,也有了上坐、下坐之分。
.
唐代后期,随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广辟和拓展,随着东西方文化和佛教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民族的“高坐具”、逐渐进入了我国的家具领域,相对舒适的“高坐具”,带有靠背、扶手的木头椅子,在上层社会开始出现。
.
五代十国至北宋、南宋时期,就坐具而言,舒适的“垂腿而坐”,基本上代替了可致人两腿酸麻的“蓆地跪坐”。 “龙敦”,大床,高型、大型家具,出现在皇宫和皇族贵胄阶层,占居着中国家具的统治地位。
.
至明代,坐具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坐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已经达到近乎完美的境地。在清代近300年历史中,其坐具风范,秉承明代之势,继往开来,创造了独具风采的“清代风格”。
.
这些古典坐具在古代,是所有者地位、身份、荣誉、名分的象征,但现在,它仅作为一种古代有形的实物文化,供人收藏、观赏。究其实用性、舒适感来说,即使是再非常珍贵的清代龙镂雕王椅,正襟危坐的姿势,远比不了现代沙发的柔软性和随意性。
.
所以在品味坐具的由来和历史变迁的时候,至少可以得到一些启示:1、中国古代的坐具,从“席地跪坐”演变成“垂腿而坐”,得益于“跪坐礼仪”的淘汰,得益于西方文化的进入;2、各民族乃至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改变着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3、对于“五四”时期提出的“德先生”“赛先生”(民主与科学),实行“拿来主义”,一定可以使中国社会获得巨大的进步。4、闭关锁国、排斥外来的文化,是不明智的愚昧。5、坚持厚今薄古,反对厚古薄今,承认社会的发展进步,是认识社会的起码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