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岱山-海坛(祭海文化)

标签:
祭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祭海坛定海神针感恩海洋 |
分类: 海岸、海岛(中国海疆) |
祭海,是中国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而相应的一种民间传统祭祀方式。
“千帆归港,休渔养海,落篷挂橹,祭海谢洋。”祭海文化以感恩海洋、休渔谢洋、祈福平安、人与大海和谐相处为主题,表达渔民对大海的感恩与敬畏之心。
.
为传承这一海洋文化,岱山县在古祭祀坛遗址上建造了我国首个大型祭海坛,形成“北京有天坛、地坛,岱山有海坛”的特色。这种特别的仪式,被列入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坛上耸立一根金碧辉煌的“定海神针”,在阳光下闪烁光芒。柱子的下半部,盘旋着四条金龙。宽阔的海坛,高高拔起,三面全是石头围栏,一面是数不清的石阶,从上一直铺展至底部,石阶的两侧作为上下通道,中间塑有海浪图案,并塑有渔民海上作业时的渔歌,用汉字和五线谱表示。
.
近年来,由于水域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以及长期以来对渔业资源的持续高强度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弘扬与传承祭海文化,就是以此为载体,呼吁人类“感恩海洋、人海和谐”,保护大海,关爱大海,共同倡导人海和谐。
.
新中国成立之后,祭海被视为封建迷信予以取缔,渔村的龙王殿、海神庙、天妃宫等被一扫而尽,海祭在人们心目中淡化、消失……改革开放之后,古老的祭海活动注入崭新的时代内涵,除祈求平安丰收之外,更增添了保护海洋、人海共荣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