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 会仙山

标签:
石达开宜州白龙洞会仙山范滂传 |
分类: 高山、峡谷、洞穴、峰林 |
宜州市城北,龙江河古码头附近,矗立着一座雄狮模样的山峰,此山常年树木葱茏,云蒸霞蔚,祥云笼罩,仙鹤盘旋,传说神仙们经常骑云来此聚会,对弈,修炼,山顶有石刻“骑云”,山腰有庙宇、庵堂,故成为会仙山。
会仙山海拔仅378.8米,站在山顶或山腰向南眺望,宜州市城区尽收眼底,山上有白龙洞、百子岩、雪花洞、仙字岩等岩洞可游览,四个洞穴中,尤以白龙洞景色为佳。
白龙洞位于会仙山山腰,洞口有楷书“云深”巨镌,乃明代庆远卫指挥使彭举手书,遒劲凝重。洞里有石龙,鳞甲宛然。洞里石钟乳、石笋、石花、石柱、石幔千奇百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会仙山自古享有岭南胜景的美誉,徐霞客曾登临山顶,探游过白龙洞、百子岩、雪花洞、仙字岩等处,并在《徐霞客游记》里有详细的描述。今天会仙山又获得了3A景区。会仙山景区里不但山青树绿洞幽石奇,风景优美如画,而且人文资源丰富,宋元明清以来,历代政要将领文人墨客等先贤都曾在此山留下了足迹和墨宝。
会仙山东南麓山脚下,修建有纪念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的黄庭坚衣冠墓和山谷祠。宋崇宁2年11月,黄庭坚被流放到宜州,最后病逝于宜州的小南楼上。在宜州的一年零四个多月时间里,他创作了诗词15首和书法作品《范滂传》等五幅,写作了《游龙水城南帖》、《代宜州党皇城遗表》、《代宜州郡官祭党守文》等文章和日记《乙酉家乘》一部。72后,宜州人在城外建祠祭祀他。历代来,山谷祠屡废屡建,2007年,宜州市重建山谷祠,在祠内展览其集书石刻行书精品《李白忆旧游诗》(真迹存于日本)和草书精品《范滂传》,与清代黄山谷先生小像石刻一起镶于墙中,供世人一睹其书法神韵,了解其暮年心境和心路历程。
山腰上白龙洞口东侧摩崖上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及其将领唱和诗,这是1857年天京分裂后,石达开率部离开南京,回师广西占驻庆远期间,率领众部将游览白龙洞时,看到石壁上湖南人刘云青的一首五言律诗时,诗兴大发,当时步韵和诗一首,这是石达开英雄末路的仰天长啸:“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
白龙洞里有两块宋代佛教碑刻,一块是《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碑》,五百罗汉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前弟子,给五百罗汉一一安上名字,则是中国人的发明,刊于1098年的《圣号碑》比相传最早的《江苏江阴乾明院罗汉圣号石刻》(已不存于世)早36年,并且保存完好,是我国最早的五百罗汉名号碑,这对研究佛教南传具有很高的价值。刻于1097年的《婺州双林寺觉慧大士化迹应现图》,碑文中配有29幅插图,可视为中国连环画的雏形,这对研究我国连环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会仙山顶有一块碑,那是清代雍正年间庆远知府徐嘉宝的述职碑。作为一位地方官员,敢于把自己治理宜州的政绩刊之于石,竖碑纪功,昭示日月,传于后人,其精神和勇气可嘉。
由于下雨、山体维护、时间等因素,未能登顶及拍摄,本文仅为到此一游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