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 虹关

标签:
青龙虹关詹氏宗谱四水归堂四合院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婺源县城北去50公里的浙源乡虹关村是明清时代享誉全国的“徽墨”产地,至今许多著名墨师的宅第保存完好。就在这个千年古村的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树龄已有1000余年,胸径3.4米,高约26.1米,冠幅3亩许,被誉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民国间,村人詹佩弦收集古人吟诵此树的诗词、文章50余(篇)首,编印《古樟吟集》刊行,一书专赞一树,十分少见。连着古樟的还有“风华樟”、“启秀樟”,可以看出树名饱含了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古樟旁的古驿亭有一副字迹斑驳的楹联:“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古樟树底,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蜿蜒远去。
.
墨名村-虹关古村建于南宋,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称。虹关村坐落婺源第二高峰——高湖山南端,村庄背枕青山,面临清溪,整个村落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达到了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神美意境。虹关先祖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择地建村,根据风水理论,四兽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依山傍水,虹关是取正南偏东5°-6°,坐北朝南。左边青龙,似青龙蜿蜒环抱,护卫村宅。右边白虎,西边的山似虎卧俯柔顺。南边面水是朱雀,朝山平坦,空前广阔。浙源水(鸿溪)由东向西绕村而流,既方便村民生活用水,又优化人居环境,天人合一。村宅后边北向是玄武,虹关称这座后山为“来龙”,龙脉由五龙山逶迤而来,冈峦绵延几十里,经双峰而又缓和有力,山脉到大龙脑壳,然后起伏,而后自然停顿下来,形成一种气势,这就是玄武垂头。龙来十里,气高一丈,龙来百里,气高十丈。气正,则脉从中落而穴正,虹关来龙正气结聚在“玉堂仙吏”大厅屋和全村所有宅基地上,因此虹关一直兴旺发达,久盛不衰。
.
.
虹关村人懂得藏风聚气,保护龙脉,至今还保留历史上几处护脉禁碑。保护生态,从双峰开始直至后山“来龙”,一大片郁郁葱葱的风景林,生长形势喜人,更显“来龙”的雄伟秀丽。虹关徽派民居的型式,有四合院楼房式,三间两厢式楼房式,前厅后堂三间两厢式和前三间后四合院楼房等几种型式,其中尤以四合院楼房居多。屋内梁枋和格子扇窗,雕刻山水人物和琴棋书画,显得文静幽雅。楼上楼下各有四间正房,楼上四面回廊、中间一个大天井。天井的功能,是用来采光和空气流通,雨水从天井流下,曰四水归堂。天井下面建造明堂坑,即下水道。全堂青石板铺地,天井中央放一只大水缸,可以养鱼供观赏,同时备以消防用水。水缸上面放一块长条青石板,上面陈列奇形怪石与盆景,形成一个自然景观的小天地。堂前悬挂镏金堂名匾额,堂前太师壁上挂上中堂字画和楹联,如继承堂楹联“为人莫道成人易,守业方知创业难”和“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用来教育子孙。太师壁下方长条案桌,陈列东瓶西镜,中间放一只自鸣钟,寓意终身平静。堂前中央放上一面八仙桌,西面太师椅三面长凳。两边壁上挂上名人字画,下方为太师椅和茶几,梁上挂上宫灯,窗明几净,整个厅堂文雅大方。三间两厢式、前厅后堂三间两厢和前三间后四合式的厅堂陈列基本与四合院楼房相同,以前三间为主。大门基本朝南开,也有朝东开门,这是按风水文化定向的。有些还有院门,是洞门型式,门额嵌有石雕匾额,上面题有“珠联璧合”、“和气致祥”、“风华正茂”和“澹宁居”等词句。虹关民居的厨房、粮仓、柴舍一般建在正屋的旁边或后边,生活比较方便,配套较为完善,实属人们生活最理想的居住民居。
.
.
虹关村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由詹姓建村。建村者迁居落户时“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所以取名“虹关”,又名“虹瑞关”、“虹瑞山庄”。明清时代,虹关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清代《名墨谈丛》载“婺源墨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歙县、休宁造墨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别”。村里的大街小巷多以墨业为名,所以虹关又有“徽墨名村”的美誉。
通津桥,石筑单孔拱桥,长16米,宽4米,象一道彩虹横跨两岸。桥两侧及桥头台阶上均有石护栏,结构十分完美。“通津桥”始建于南宋中叶,后历朝历代曾加以修缮。现在的模样,据《虹关詹氏宗谱》记载,是由村人詹元吉捐资,复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桥两面的龙门石上各有一方篆刻,朝村外的是“通津”,朝向村子的是“挹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