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松潘古城

标签:
松赞干布松潘古城毛儿盖会议沙窝会议若尔盖县 |
分类: 古城(镇)、古建筑、古道 |
松潘古城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东接平武县,南依茂县,东南与北川县相邻,西及西南紧靠红原县、黑水县,北与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接壤。松潘县幅员面积8486平方公里。县城进安镇,海拔2849.5米,距省会成都335公里,距州府马尔康431公里。
松潘,古名松州,四川省历史名城,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被称作“川西门户”,古为用兵之地。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阴陲”,故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挥师占据松州后,两度上书朝廷请求设卫建城派兵驻扎,次年朝庭批准设“松州卫”,后将“潘州卫”(今若尔盖县求吉乡境内),并入称“松潘卫”。保存至今的古城墙即为此时始筑。据民国《松潘县志》载,松潘始设卫时,丁玉即调宁州(个甘肃宁县)指挥高显来松潘负责筑城事宜。高显在唐宋柔远土城基础上,西缘山麓,东滨江岸筑城,历时五年之外。明英宗上统年间,御使寇琛又将西部城墙内山麓顺山脊筑至山顶。嘉靖五年1520年松潘兵何卿又增修外城二里七分四百零五丈。松潘城制大体完成。
松潘古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平面跨崇山,依山顺势略呈三角形,东部崇山之下河谷部份为长方形,外城毗邻内城南面的河谷下坝,有城门与内城相通,平面为长方形。城墙总长6.2公里,用本地烧制的青砖砌成墙身,内土石(其中外城城墙长1.37公里,用条石砌成墙身,内填土石)而成,高12.5米,厚12余米,以糯米、石灰、桐油熬制的灰浆粕连勾缝,坚固如铜墙铁壁。古城有城门七道,其中内城五道:东曰“觐阳”,南称“延薰’,西号“威远”,北名“镇羌”,西南山麓者冠之‘小西门”,外城有门两道,东西向者雅各“临江”,内北向者称谓“安阜”。各城门仅以大块规则的长方条石券拱而成。各城门外原皆有翁城(今仅存南门翁城),城门上建有重檐歇山式城楼,惜已毁。门洞内壁两侧墙基分别浮雕28至30匹骏马自城内向外奔驰图,自起步到止步的系列动作形象逼真,生动传情,每马间以云彩纹。松潘古城规模宏伟,气势非凡,其城墙的长度、高度、厚度、浮雕石刻的精美在民族地区是首屈一指的。
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人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统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拾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松潘是一处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过5次重要会议,其中有两次(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在松潘境内召开。为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弘扬长征精神,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松潘川主寺镇修建红军长征纪念碑园。背靠雪山、森林,面向草地,主碑高41.3米,顶端的红军战士铜像14.8米,铜像一手握鲜花,一手拿枪,双臂高举成“V”字形,象征长征的伟大胜利。碑体用450块铜合金贴面,呈三角形,象征着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北上抗日,无坚不摧的胜利。碑座由汉白玉环线贴面,碑座周围铺垫绿色草坪,寓意为“雪山草地树丰碑”。园内建立起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艺术群雕,通过刻画艺术形象,展示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群雕长72米,宽8米,最高点12.5米,用1160立方米、1440块红色花岗岩精雕细刻组合而成,寓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现代艺术的魅力于一体,规模雄伟,气势磅礴,撼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