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吕兴光博客__千年古刹崇福寺(配图)

分类: 我的视界 |
http://s4/middle/7ffecab14acf8a76d3873&690
http://s12/middle/7ffecab14acf8a76f64cb&690
http://s7/middle/7ffecab14acf8a7794f06&690
http://s4/middle/7ffecab14acf8a77ddd33&690
http://s10/middle/7ffecab14acf8b3b19f79&690
千年古刹崇福寺(上)
(崇福寺千佛石塔全图)
这座石塔名叫“千佛塔”,塔身上镌刻着上千尊佛像;这座石塔又叫“天安曹天度石塔”,凿刻于北魏天安元年,造塔的主人名叫曹天度。
(崇福寺鸟瞰,从前至后摇至弥陀殿)
这座石塔的家乡在山西朔州崇福寺。今天,石塔的塔刹静静地展存在崇福寺内,守望着朔州大地,而塔身饱受侵略战争的苦难,颠沛流离于海外已有半个多世纪。悠悠长长的一千五百年,风风雨雨的五十又五年,崇福寺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崇福寺是怎样的一座佛寺?让我们推开隆隆重重的山门,走进千年古刹崇福寺。
推出片名:千年古刹崇福寺。
崇福寺古名林衙寺,座落在雁门关外的历史重镇朔州城内,始建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三大辽金佛寺之一。
朔州是三国时代大将张辽的家乡,又是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家乡。唐高宗麟德二年,尉迟敬德奉皇帝敕令返回家乡建造了崇福寺,最早建造的佛殿是大藏经阁和以它为中心的前三殿。
(“金刚殿”匾特写)
金刚殿是走进山门的第一座殿宇,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原名叫“天王殿”。所奉四大天王塑像毁于战乱年代,后来供奉“三大士”: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大士的两侧,又重塑了四大金刚。
四大金刚是从四大天王演化而来的,是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逐步融合的一个写照。唐代以前称四大天王,是护持一方土地的神。宋代以后,四大天王逐渐演变成镇守佛门的四大金刚了。渐渐地人们还赋予四大金刚呼风唤雨、能够带来风调雨顺的神力。一走进山门就看见四大金刚守护着安宁与和谐,神与人走得更近了。
(千佛阁)
第二进院落的主殿叫千佛阁,就是最早建造的大藏经阁。元朝至治年间,朝廷赋予崇福寺一部《大藏尊经》,就珍藏在这里。明朝成化年间重建藏经阁,清代再次修葺,增绘了千佛壁画,更名为千佛阁。
千佛阁分上下两层。下层阔五间,深三间,四周环绕着敞廊。阁前有门楼向外突起,明间部分更高出两翼,分别为歇山顶和悬山顶,错落有致。千佛阁的上层阔三间,深两间,四周设有围栏,九脊歇山顶。殿顶的脊饰呈黄、绿、蓝三色,正脊两端的鸱吻为腾空龙形,东西呼应,生动逼真。整座佛阁古朴典雅,端庄秀丽,远远望去呈跃跃欲飞之势。
(千佛阁内弥勒佛)
千佛阁内供奉青铜弥勒佛一座,是明代的遗物。弥勒佛身后是一座木制的阁楼模型,高4.5米,两层三檐歇山顶,既古朴,又华丽。相传,是明朝重修藏经阁时的建筑模型之一。它与落成的藏经阁一庄一谐,相映成趣。
(钟楼、鼓楼)
千佛阁前面有钟楼、鼓楼各一座,形制相同,左右相对,堪称姊妹之作。楼檐舒展,翼角如飞,典雅端庄,清秀灵动。与它们身后的千佛阁一起看过去,就象大鸟带着小鸟们的飞翔。
(钟楼之钟鼓楼之鼓)
钟楼上的大铁钟铸于清代,现在敲起来还宏声贯耳,鼓楼上的大鼓是明代的遗物,直径约两米,风韵犹存。晨钟暮鼓迎来了日出,又送走了日落,传递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平安与和谐。
(三宝殿)
第三进院落的主殿是大雄宝殿,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上,台基前连接着宽大的月台,威仪八面。
大雄宝殿也叫三宝殿,迎面三座贴金佛像坐落在佛台之上,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侧是药师佛,右侧是阿弥陀佛。都是明朝成化年间的重塑。佛的两侧没有协侍菩萨,也没有供奉弟子,这种规制颇为少见。
(千佛壁画)
三宝殿东西两壁绘着千佛壁画,每壁五百尊,两壁合一,整整千尊。这一千尊坐佛远看非常相似,几乎千佛一面,但走近细看就会发现,千尊佛打的手印各不相同,披的袈裟各式各样,就连面孔也是一佛一面,千佛千面,表达了佛国世界的庄严浩瀚,也折射出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高超与精湛。
(人物壁画)
更令人神奇的是,三宝殿的南墙和北墙上绘着六位三国人物。南墙东进间绘的是关羽,西进间绘的是赵云,北墙有黄忠,马超、关平和廖化,六位都是赫赫的战将。身材高大,脖颈短粗,英武潇洒,神彩飘逸,体现出一种武将无项的艺术特色。佛国殿堂中融进了中华历史人物,体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早已有之,源远流长!
(三宝殿外景)
三宝殿的装饰风格很有特色。门窗都是木板壶门,下缘两端雕着如意头,当心雕着寿花一枚,这些都是现存建筑实物中的罕见。
(文殊堂 地藏堂)
三宝殿前有东西配殿,都是五间殿身,悬山式殿顶。堂前设廊,结构简练,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文殊堂内供奉的是文殊菩萨和十八罗汉,地藏堂内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和十大明王。
(前三殿回望,推进弥陀殿)
崇福寺前三进院落的殿宇始建于唐代,历经沧桑,几起几落,现存的大都是明清以来的重构。金熙宗皇统三年,安远大将军朔州顺义军节度使翟昭度奉敕特建弥陀殿,殿身高21米,建筑总面积1839.4平方米,是全寺的主殿,也是我国现存的三大辽金佛殿之一。从琉璃脊饰、斗拱匾额,到格扇门窗、塑像背光屏、壁画等等,都是金代的原物。历经将近九百年,一直保留至今,非常难得,专家成称为“金代文化艺术的殿堂”。
(殿顶脊饰)
殿顶的脊饰中有两个形制相同的琉璃武士,高1.5米,近似真人,是我国辽金建筑中最大的脊刹琉璃武士。气势威武,刚毅严峻,充分表现出扶正祛邪、恪尽职守的本色。
殿脊正中的脊刹高4米,形制宛若一座佛塔。殿顶两端是盘龙鸱吻,高3.2米。传说鸱吻是龙九子中的二儿子,有喷水的本领,安置在殿宇的两脊,寓意着灭火消灾。殿顶四个角站立着八位仙人,意在向四面八方指路。这些琉璃饰物经历了将近九百年风雨日月,光泽依然浓艳如初,是金代琉璃的佳品。
(隔扇)
弥陀殿面阔七间,其中五间装有木制隔扇。正门大隔扇,门两旁小隔扇,还有门额头横隔扇,大大小小四十五面。隔扇窗花有雪花形、菱花形、莲花形,有椒眼纹、古钱纹、桃白球纹等等。棂条编织有“三交六斜式”,有“四交八斜式”,也有“六交十二斜式”。花样翻新,精雕细刻,巧夺天工。仔细端详,每根棂条又都是两瓣小条拼合而成,拼缝之间又刻出连珠和花朵。既增加了透空间隙,又增添了玲珑与灵动。
棂条叠构的方式不同,可以营造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棂条上镂刻的花饰不同,又在千变万化中派生出更多更多的变化。上千年前的能工巧匠们为后人创造出琢磨不尽的美,圆形、菱形,形形相连;六角、八角,角角相扣;梅花、莲花,花花相印;珍珠、银珠,珠珠相连。这些图案是优秀的艺术佳作,在我国宋金建筑装修中独占鳌头,对研究金代建筑装饰具有很高的价值。
采访专家,谈:
宋朝和辽金以来,格扇高宽的比例多是3:1,宋朝工艺典籍《营造法式》中也是这样讲的。朔州崇福寺弥陀殿的隔扇高宽比例接近2:1,是寺庙殿宇从使用板门向使用格扇发展变化中的一种规制。为我国建筑艺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古代格扇装饰在宋金至元初,多为四抹,明清两代通用六抹,而弥陀殿的格扇独独是三抹,前无所闻,后无所承,是一种孤例。隔扇下部障水板上不雕壶门,而是贴上竖向木条,也是宋金实物中的稀有之例。
(弥陀殿竖匾)
弥陀殿殿檐悬挂的这方竖匾高 4.2米,宽2.7米,是辽金时代最大的华册式牌匾。“弥陀殿”三个字是金代大定二十四年的墨宝,雄浑刚健,古朴圆润。匾的右侧还有五处题记,是很有价值的历史见证。
(弥陀殿神像)
弥陀殿佛台上供奉九尊圣像,其中主像三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主佛像阿弥陀佛全身贴金,双手打着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一派讲经说法的慈祥仪态。莲花台五层莲瓣错落有致,也是辽金时期的雕塑佳品。主像两侧的胁侍菩萨都是典型的北方女性的形象,表情恭谦,别具神态,独特的美丽。两大天王怒目狰狞,似在护法守职。三尊主佛像身后的背光屏高度超过14米,直达殿顶,是中国现存的辽金时期最大、最精致的背光屏。背光屏是编条泥塑彩绘作品,图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中间浮壁上13尊飞天手持各种乐器,在五色祥云里自由飞舞。远远仰望,彩云浮荡,如梦如幻。背光屏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先用藤条编制作架,然后镂空泥塑彩绘。因为镂空,可以减轻重量;因为镂空,可以前后通风;因为镂空,作品更加灵动。
(壁画)
弥陀殿四壁满绘壁画,东西两壁绘着佛祖说法图,其中长胡须的佛像(菩萨像)颇为少见,引起专家学者们的热烈争论。
在中国佛教发展中,佛和菩萨的形象变化很大。唐代以后越来越接近古代贵妇人,而且有“男身女相”之说。宋代以后,则完全演变成仕女的形象了。弥陀殿的长胡须圣像,应该与这种发展的轨迹有关。
西进间南墙上绘有一幅千手观音演法图。演法中的观音菩萨变化出了神情相似的十八个面孔,还有上千只眼睛、上千只胳膊、上千只手。胸前六只细嫩的手组合在一起,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身后和两侧上千只手林林立立,更像一幅瑰丽的宝刹。
(婆薮天菩萨)
观音演法图中有一个细节更生动逼真,常常引得人们赞叹不已,这就是婆薮天菩萨。他是一位耄耋老人,银发稀疏,皱纹满面,嘴巴呈扁形,神情自若。一位长寿老人,一尊无量神仙,一幅不可多得的金代水墨画卷!弥陀殿内,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使大殿更加金碧辉煌。
观音菩萨可能是与芸芸众生联系最紧密的一尊神仙,芸芸众生也把更多更多的期望寄托于观音菩萨,崇福寺最北面的大殿就是观音菩萨的专门殿堂。正面佛台最中间供奉的就是观音菩萨,佛台前面又有一尊渡海观音塑像,头戴花冠,面目清秀。据专家考证,是宋代的佳品。
观音殿是金代晚期的建筑,也有八九百年的历史。它留给后世的一笔重要财富,是梁架结构设计方面的独特创意。古代工匠们采用双重人字形叉手进行力的分解,把殿内前槽金柱全部减去,使佛寺活动的大殿前厅空间更加宽阔。整个梁架比例适度,结构合理,用材得当,达到了无屑可寻的精妙程度。这种“减柱营造法”, 是难得的高水平木构杰作,是建筑史上的典范,是我国建筑科学成就的重要实物资料。
崇福寺千佛石塔呈方形,总高2.5米,共九层檐阁。最底层四面雕有神龛,神龛内各雕主佛像一尊,神龛外雕佛像五排。以上八层也都层层雕龛、雕佛,共计一千四百多尊,蔚为壮观。
上世纪日本侵华期间,侵略军盗取崇福寺千佛石塔。劫运装箱时,一位爱国人士冒着危险把石塔的塔刹拆藏起来,全国解放后献给了国家,而塔身却流于国外,先是在东京帝室博物馆陈列,以后辗转到我国台湾,陈列在台北博物馆。崇福寺千佛石塔半个多世纪身首分离的境遇,折射着一场民族灾难。塔刹与塔身重圆是两岸人民的心愿,但愿崇福寺千佛石塔的神奇佛光,为台湾回归祖国架起一道金色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