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画修复诸问题的研究
(2014-07-30 15:12:38)
【推荐有微信的朋友添加下"wenboxueyuan"每天推送好内容】
“非好事者不可妄传书画,近火烛不可观书画,向风日、正餐饮、唾涕不洗手并不可观书画。昔桓玄爱重图书,每示宾客。客有非好事者,正餐寒具,按寒具即今之环饼,以酥油煮之,遂污物也。以手捉书画,大点污。玄惋惜移时,自后每出法书,辄令洗手。人家要置一平安床褥,拂拭舒展观之。大卷轴宜造一架,观则悬之。凡书画时时舒展,即免蠹湿。”
尽管如此,我国的古代书画能流传至今日者,从数量上可以说是百不传一,这实在是非常遗憾的事。
在这现有传世的书画作品当中可以发现:凡传世的远代书画几乎没有未经修复的,清至民国时期的作品未经修复的也在少数。从书画传世的角度论,时代越远则修复次数越多。可见,修复装背是维持书画正常流传的重要手段。书画装背具体缘于何时,已无法考证确切时间,以理所推大约应在发明纸张以前就已产生。因为那时并非如今日之单条挂幅,而是装在屏风上,在纸未发明之前,应是用绢素进行装背屏风的,但目前还未能有实物为证。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的记载中即知东晋以来的书画装裱已很发达。其在《论装背褾轴》一节中有载:
“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宋武帝时徐爰,明帝时虞、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编次图书,装背为妙。梁武帝命朱异、徐僧权、唐杯充、姚怀珍、沈炽文等又加装护。国朝太宗皇帝使典仪王行真等装褫,起居郎褚遂良、校书郎王知敬等监领。”
由此可知自晋至唐的书画装背的大致情况。
从考证修复的角度看,这些修复的痕迹都是书画遭受灾难的明证。以此能说明,书画遭到灾难若不进行修复,就会渐损殆尽。一件流传至今的千年书画,虽不知它遭遇过什么样的劫难,或许能幸免于兵燹丧乱,逃避于豪夺匿毁;经纪赚而易手,而有幸流传至今者,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历代的修复工作者们抢修的结果。可知,修复对书画的保护意义的重大。在这些经过修复的书画当中,因修复而被破坏的书画也不在少数,故周嘉胄《装璜志》专列‘古迹重装如病延医’一则以说明:
“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故物。”
由此而知,历代的书画修复者素质的高低对保护书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残缺书画,若遇不上技艺高超之手,宁可采取放置不动,将此“放置不动”当做一种暂时的权宜之计。故本文列出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节
旧日修复良工有“国手”之称,而国手则取决于其本人见识的广博与技艺的精湛。构成其广博的见识与精湛的技艺者,应由以下因素组成:
具备以上条件者方能有望成就国手之能。在以上五端中,最重要者为:眼、心、知三端。书画修复行内相传的明季万历间苏州有汤杰、强百川二人即为数百年来所称颂的书画修复高手,他们修复书画技艺精良,具备“补天妙手,贯虱之睛,灵惠虚和,心细如发”的素质,通常以比喻他们具有如同女娲补天的本领,那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事。若研究其眼,有练就的“贯虱之睛”。“贯虱”一词,缘自《列子·汤问》纪昌学射练睛的故事:“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以此喻书画修复高手练就的眼睛在修复时能使画面上的损伤毫发毕现。根据多年接触修复良工,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体会,但练眼往往都是在年轻时练就,这一点是一致的。在学习书画之初,在师傅的指导下,开始熟悉修复程序,但是练眼一招,却是通过学习者的观察和体会而得出的,长年累月地观察,已有体会,如果这时加上师傅的点拔,上点即通。即以一根绢丝观起,日久则会在感觉上丝绢变粗,破损变大。由此便不难理解如上所言的“浸大”之“浸”字,原意为逐渐湿透之意,此间主要取其“渐”意。眼的问题比较直觉,好理解,心的问题相对抽象。古人所言之心,即今人所说的脑子,如果研究修复良工的脑子,也可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即天生的脑子好使,不论做什么他的脑子都好使。只要他能一心钻在修复上,手艺自然能达到顶峰;但往往有这等天赋的人专事修复者甚少,多旁通于更深的领域,成其大器。中等也属脑子好使的人,只不过是只能用在修复书画上,干别的他的脑子便不好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就开这一窍”,这样的人也能成为修复良工。但是只能说是更偏重于修复技法的精湛,成为书画修复的国手,窃以为,如明代的汤杰、强百川之流即属此等。下等即是常人之脑,然能下功夫,肯深钻,由于长期从事修复,造就一种从容不迫,心细大胆的素质心态,在修复中处处能细心捉摸,也能成为修复良工。关于博知问题则是相对而言,虽然说,作为修复书画的高手,有关书画修复的一切知识无所不知,实际上也只是通其原理的知晓而已,既知晓,则能融化于修复之中。若能深究其它知识,则有可能不再从事修复工作。
在修复良工的知识中,尤其能深得收藏的内涵,对于书画收藏的规律性了如指掌:所谓收藏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意义,其普遍规律是:产生收藏家一般是在国家停止战争的经济复苏时代的所谓升平时期,在我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时期长时数十年至百多年不等,亦分为发展期、强盛期和衰退期;收藏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也与此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发展时期的收藏家,除了有收藏种类繁杂的特点之一外,则为盈利而收藏更是其明显的特点,藏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是其特点。在以上特点结构下的收藏家,即属藏品流水式的收藏家,这种收藏家在某种意义上讲即为书画商人。他们对书画修复的意义认识单一,书画在他们手中,进行修复只是盈利的间接手段,为达此目的,他们可以任意更改书画的本来面目,或裁款、割款、添款、拼凑等能事均肆无忌惮。而强盛时期的收藏家则因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昌盛而普遍收藏者素质较高,不但具备经济实力,而且对书画收藏、修复的认识也深刻。他们普遍耆书画如命,平日惜画如子,一旦搜辑到有价值的名迹,辄觅良工重装修复,妥善保藏,似乎不惜代价。这两类收藏家虽然收藏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对书画修复的重要性却相似。尽管前者是为盈更多的利而修复,后者是为保存好书画而修复。但都能认识到有价值的书画如果装裱得好可使其价倍值;装裱不善则会成为弃物,尽管如此,前者修复是要成本合算,而后者则是不惜代价的。
对于从生计的角度出发由良工配合收藏者改造的那些书画,良工皆能对这一套修复技能了如指掌。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实际经验要比其他无亲身体验者更能切中要害,他们更能发现哪些书画是经过改造过的,是怎样改造的。同时也能对书画本身的直观判断来掌握它的受损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去修复它们。有道德修养的修复良工多能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去研究待修品,由于能深知书画的破损情况,除了与其本身的自然受损因素外(受损的程度与建议需不需要修复),还与收藏者(收藏单位与私人)的因素(修复目的的判断)、历次修复者的技术水平因素、交易双方因成交价位而造成的书画损害的因素等有关。同时也深知对于一件待修品来说,处理得好与否,将是一件关系到书画生命存亡的大事,处理得好,将能起死回生,使其有限的寿命延长;处理不好则不免毁于一旦。故良工在修复旧书画时皆能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慎之又慎的态度。综上所述皆为修复良工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的素质。
如遇有的拟修件破损惨重,已如临深渊,非立即进行抢救而不可。则以慎重的态度制定好《修复大纲》。故修复前的审理研究是书画修复工程的首要工作。这样就紧扣所谓:“书画付装,先须审视气色。”①的义理,可上阐古人精微,下启后人津逮了。
二、书画气色的研究
书画的气色含义很广,但在这里所指的却是画面经长年剥蚀而形成的情况,包括或因烟熏尘积,或因受湿发霉致使画面发生质变的情况。《修复大纲》的制定要建立在以下步骤的基础之上:在经过认真的审视之后,紧接着就是研究发现的问题,概而括之,所发现的问题不会超出以下三个类型。
以上三种类型的黑暗色气,前两种虽也受空气中污垢侵害,但仍属自然现象,经洗涤后均可有不同程度地减轻。后一种条件的拟修件则属人为侵害,若不借助化学药物则很难借洗涤来去除。这种条件下的书画往往属仿制品,其价值并不太大。若借助化学药物进行洗涤,色气自然会减淡,但是所剩则是人工痕迹明显的色气,故不如不洗为好。
以上三种画面的色气问题,多指在画面不缺且未经揭裱的前题下而言。但人工做旧则属例外,有时人工做旧故意将画面搞破。前两种色气的洗涤问题很是难于把握:洗涤的次数多且程度过重,则会损伤画面的神采,具体说可使画面若抽其筋骨而无神气;洗涤次少且程度过轻则不能减轻色气的黑暗。从文物保护角度出发,应本着宁可少去色气也不可破坏书画的原则。即包括次数及程度皆不可过度,除去尘土是起玛的原则。在除去尘土的前题下,稍加洗涤即可。有的画面除有浮土外,气色暗度并不太严重,装璜亦基本完整,这一类型的书画待修品,则可不进行洗涤以免遭受损。这一点,古人已经意识到。元·夏文彦《图绘宝鉴》有云:“古画不脱不须背褾,盖人物精神发彩,花之浓艳蜂蝶只在约略浓淡之间,一经背多或失之也。故绍兴装褫古画不许重洗,亦不许裁剪过多。古厚纸不得揭薄,若纸去其半,则书画精神一如摹本矣。”清·周嘉胄《装璜志》所言的:“如稍明净,仍之为妙,”即属此意。有经验的良工皆能掌握这个“度”数。对于人工渲染的书画的洗涤问题,属于书画作旧的范畴,可另作讨论。
(二)
1、
2、凡破损严重的书画又多为大家名款的书画,书画揭裱的次数往往与作者的名款大小成正比。
3、保护不善的书画与破损的程度成正比。
故考察破损类型的拟修件的原因就可从时间角度、残破程度和保护条件等三个方面着手:
2、从名款角度考察:大名头款的书画利用率高,损坏快,故揭裱也频繁。从拟修品残破的程度再参考色气可判断出其创作的大致年代与名气大小(有时虽不知其名,但从屡经揭裱的现象,可知定有道理存乎其间)。
3、从保护条件角度考察:由于利用多保护少,画面氧化过甚使质地发脆,或辗转递藏频繁,展收不善,或又屡经揭裱修复而不甚得法所造成损伤的书画的考察。
从以上三个方面考察了构成破损型拟修件的原因,就须要进一步找出它们破损的类型现象,从中找出规律,最终制定出解决的办法。所谓残破即指硬伤,根据这种硬伤,可以划分出以下四种类现象:
破洞类现象:指在画面上有以破洞为主的损坏现象而言。致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为保存不善而遭虫蛀鼠咬所致,破洞的大小各有区别。有的现象是在书画存放时遭受虫蚀所致,这种破洞的位置多在靠边处,或在裱边上,或直接在靠裱边的画面上,在书画卷着的时候遭受虫咬,由表及里,有的一直咬到画杆上。如展卷观之,则可发现破洞由大到小,一排直下。这种破洞的形状基本为圆形,若用放大镜审察,只见破洞的边沿均为排列整齐的小锯齿形。有的现象是虫蛀局部画面或全部画面,一般皆为圆形小破洞,但有的密布,有的稀疏。如此类型的拟修件最重要的修复原则是准备好补洞的材料,最好是在同一画面上取之。但是,必须是该件有多余的画面才可取,断不能为取材料补洞而破坏画面。如画面无余料可取,则须寻找相近材料补之。一般是大洞按洞补之,小洞则不须逐个添补,全色托纸即可。以往的经验是:纸本容易补而绫绢本则难,难在不易寻求一致的材料,更难在补材与破洞之间的丝茬不易相接。
剥蚀类现象:指在画面上有因虫蚀将画面的局部或大或小剥落一层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情况是无规律可寻,或剥蚀在有画处,或剥蚀在无画的空白处,或兼而有之,或严重或不严重。有的画面用料为夹宣纸,但有局部已剥蚀至纸厚度的一半,若有画处已成空白,以放大镜观察,则见纸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有的画面用料为单宣纸,局部剥蚀已见到托纸。有的画用料为绫绢,剥蚀处不但无画可见,而且绫绢的表面也已破坏。致成这种损害的原因多为前次揭裱时所用浆糊药性不强,加之保存不善而遭虫蛀所致。(制糊的防腐药物首选花椒,以之浸小粉数日(提过面筋之粉),以去掉面粉酸性为度。加火打糊之前入研之极细的白矾粉、石灰粉、乳香粉适量,再加入甘油适量。以之裱画,蛀虫则不近。)对于剥蚀画面的修复原则是以保存现状不使进而剥蚀,继以全色方法补救。保存现状必以杀虫为主,若洗过之后先以石灰水浸画面使杀虫,继而以花椒水浸画面使虫不再侵犯。在托好画心时复以浓度花椒水刷于画面数次,复背时再喷洒花椒水,晾干再喷洒,数次后再上墙。全色接画当以送修方的要求而定;再者只能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如果剥蚀不太严重,只是呈麻点形式,不失所画的本来面目,只须补以颜色,稍事接笔即可复原。若大面积剥蚀而使画面目全非,不能辨别画意者,则无法接笔,只全色使一致即可。
(三)
2、油腻污垢的粘染有时则属不自觉的破坏行为。如人们将书画放置在带油性的木匣内,初衷是为了保护,但木匣却油污了书画。对此可认为是不自觉的破坏现象。对于这一类型的拟修件,则须施以手段去除使净。此外,这一类的拟修件也往往兼有与其它两类损害类相互交叉者,需要综合处理之。
书画的修复是依照既定的《修复大纲》按步操作的过程,传统的修复实施是将这个过程大致分为揭、洗、补、全四个步骤。在这四个步骤进行当中,由于每幅待修品的具体情况不同,故在每个步骤上所用工时、手段也不尽相同;或在每一步骤里的小工序则会灵活运用。通过对前人书画修复的实践过程,可分为揭前初步修理、洗涤过程、揭裱修补过程、补全画面色调过程等四个步骤进行。在这四步过程中,由于各件修品的情况不一,具体操作各异,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处理。所遇的难题,须作具体研究。(揭、洗、补、全中所发现问题的研究)
(一)
如画面已破裂分离数块,甚者已成碎片无法打开,传统的办法是先垫透明绢使湿平于案上,再用排笔蘸水(现用喷射器喷水)使画面湿润而逐步展开,将碎裂之片按原茬对位,再蒙透明绢于其上,将画面整个翻过来,除去透明绢,用高丽纸或夹宣纸条刷浆将破缝对茬连成整体待晾至半干再裁方。书画晾至半干的意义是可免去其彻底干后因收缩而不能裁正,但是在半干时裁将会遇到的问题是:画面因未干透而不易受刀,不小心将会使画面裁破。良工们对此皆十分谨慎,首先选择垫板要平,最好是新垫板;再是用的裁刀要非常锋利,裁时不会带起纸;三是重压尺板,轻刀缓进;方能保证画心裁方而无险。
当应知道的是:有的画心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方正,估计在前次揭裱时就属无法方正的画心,此次重揭也只好沿袭不正的旧制。影响拆裁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画面的题款和印章钤盖的位置所致。有时印章钤盖过于靠边,或前次揭裱时拆裁过多使印章紧贴画边,当除掉旧裱须裁方画心时,很可能裁掉印章,故传统的裁方原则是以保护钤印为基本点。影响画心拆裁的次要原因是前次揭裱时画心局部扩张使不正(往往出现在大幅画面上),此次揭裱时可按不正裁去,在修复的过程中经数次上墙而逐步矫正,以至最后复其背时找其方正即可。对于裁正画心而言,传统解决的方法有二,一是可放弃画心的裁方而保留印章,待最后镶边时方齐而达到最后的方正的目的;二是在揭裱前用与画心相近的材料将不正处补出使画心方正。手卷在修复中,有时画心与画心相接处钤有骑缝印章者,须要裁断揭裱时,传统的方法则是不用刀裁接,而只用毛笔蘸水润之接缝使开即可,以不使画面受损为度。
洗画面实属无奈之举,每洗一次则画面受一次损失,所以应格外慎重。能预料的有颜色问题、烫洗问题、淋洗问题、浸泡问题等。
1、颜色问题
在旧画的画面上有施白粉之处者,也有施洋红等重色者,皆因制作时胶性不够,难免见水而化,遂在洗画面的时候出现脱落的现象。故在揭裱的实践中,有时能发现这样的情况:最初完成画作时所施之粉已有脱落,甚至于脱落殆尽;或在前次揭裱时已补施;也曾发现在施有重色的周围,有从中溢出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良工在洗前总要检查画面有无掉色掉粉处,如有则以毛笔蘸淡胶矾水刷之,或用小喷雾器喷之以加固。对于掉色处的处理须加固于施色处,施色以外的地方则不管,要留有余地,留待洗画面时再施以手段去除所溢之色。
总之,清洗画面是在揭旧裱之前的一道关键工序,务必十分慎重。
2、烫洗问题
3、淋洗问题
淋洗指用喷壶装冷水淋洗去除烟熏污垢的方法,目的是除去尘土污垢。前题是:画心结实,无残破缺损,只有烟熏尘土而无霉污者。传统的方法是:当画心裁方之后在揭背纸之前,连背纸一起淋洗。先以沸水刷过画面一两次后卷起,一刻钟后展开搭于晾杆上用喷壶淋洗,以水清为度;或将画面展平放于铅皮盘内浸泡一刻钟后放水冲洗,以水清为度。
4、浸泡问题
浸泡法:画心完整者还可置于平底水槽内以清水浸泡,每十分钟换水一次,以水无色为度(水槽木制,裹以铅皮,冰铁皮,铜皮最理想)。
洗画将出现的问题是:若沸烫、浣淋、浸泡太过时,能使画面如人久病筋软骨酥而大伤神气,尤其是用淋洗法。这个问题,古人已经有了深刻体会:“应古画装褫,不许重洗,恐失人物精神,花木秾艳”②、“如色暗气沉,或烟蒸尘积,须浣淋令净。然浣淋伤水,亦妨神彩,如稍明净,仍之为妙。”③特指浣淋可去烟蒸尘积,但浣淋亦能伤画,故亦是无奈的事。他主张书画只要是稍明净,还是保存原貌,不洗为好。在这个问题上,须要弄清楚的是:沸烫、浣淋、浸泡三法皆为揭裱所依赖的重要手段,但这三者的概念却是不相同的。沸烫主要是靠水的热度将画心与褙纸、托纸分离,热度主要是对付浆糊的。但有的旧画用沸烫并不能使托纸揭开,其原因或是纸薄浆厚,或是糊内有白芨或水胶,总之该画在前次裱时所用浆糊是特制的。这就须用浸泡法使其托纸分离。而浣淋法除了也能起到分离托纸的作用,但主要是用来洗涤画面污垢的。这三个概念弄清楚后,就能把握如何运用这三种方法,故把握画面神气不受损失是揭洗画面的过程中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烫洗画面时如何保护画面的问题呢?烫洗画面的三种传统方法,一般的修复人员都是知道的。但是在揭洗过程中如何保护画面,如何使画面不受损失,就不一定能完全能做得到。烫洗画面的直观目的是去污,而深层目的却还是为了保护书画。故这一问题即是洗画面的关键所在,也是衡量修复人员水平的关键所在。所以要着重提示保护画面的方法:在沸烫、淋洗、浸泡之前首先要分析画面需要如何洗涤,做到心中有数。先加透明丝绢一层于画面上,再进行沸烫,作用有二:一可加以保护,二可起固定画面(画面碎裂临时连起须固定)。遇到施粉重彩,青绿重彩的山水、人物则不可以沸水大烫,以防伤神。而须局部沸烫,先烫无画无彩处,其余重彩处以排笔湿润即可,为使青绿重彩及施粉处不受损。即使是书法墨笔和水墨画者亦须在画面的背面进行沸烫,在烫、淋、浸要随时翻看,以掌握气色,不可过度。用皂角水淋洗、浸泡画面可使减少损失,颜色亦可不退。这种方法是唐人的经验古法,早有记载,古画化验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只不过是慢性的,故这两种洗涤材料在用过后立即以清水冲洗以防损伤画面。
5、使用药物洗涤的问题
洗画辅之药物是帮助洗涤画面使净的重要方法。运用的恰当可去霉除垢,使画面恢复明净神色。但因为使用药物洗涤画面已是超越了正常的物理洗涤方法,药物能使画面变质,运用不好则会使画面受损,不宜延年。故在使用化学药物时,要尤为慎重。
古人在画面的去污、洗霉上,用上述所说的皂角水和枇杷核水基本可以去掉,实践证明能保持画面基本不受损害。但是如还去不掉时,即要采用今日之化学材料,可采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画面须平于案上,具体以新毛笔局部涂之,尽量不要超出霉渍的范围。待该溶液由红色变为茶色时,大约需一刻钟时间,再用2%的草酸复盖于高锰酸钾之上。待茶色变白时,立即用清水洗掉草酸。若霉污未能洗尽可照例第二次。高锰酸钾与草酸配用,确实能洗掉污与霉,但也可洗掉画面上的色彩,如石青、石绿、洋红、花青等,良工在使用时在用量上与时间上十分讲究,如能把握的适度,既能去掉污霉,又能保持色彩不受损。双氧水可专对付黑霉,一般用3%的浓度即可,但要新开装的,若开装多日经过氧化将失去功效。
进入首页http://user.qzone.qq.com/244639884/
揭裱在修复书画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即指揭尽原裱的背纸、托纸,重新换上新托纸的过程。这个问题笼统说起来容易,在操作起来并非简单,历来的良工们都非常重视这一道工序的操作。笔者对前人所发现的难点进行了实践之后认为:揭裱的难点是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客观上,揭裱的难度与旧裱的命纸所用纸材、浆糊以及托裱方法有关。主观上,对揭裱这道工序的操作认识不足;学艺不精,遇到具体的难点无术应付。
1、命纸及装裱用纸问题
凡是在旧裱中所发现有画面折裂问题的,都与命纸的质量有关。命纸即托画纸,即与画心直接粘连的那层纸,对于画本身来说,能起到保护画心生命的作用。故在揭裱的过程中能遇到的纸张难题就是命纸问题。在旧裱中比较讲究用纸的命纸多用皮性纸来做,这种纸的纤维有柔韧性,它在抗自然损害方面的性能很强,老化慢。故将其作为托画纸,从保护画面的角度说要比其它纸好得多,且在揭裱时也相对容易。但从一般的旧裱发现,托心纸多用绵料,甚至于用草纸,这两种纸质的韧力均不强,无筋骨。这种纸如果和稠浆糊托在一起,时间一长,即会粘为一体,实际上也变成浆糊性质的物质,若想将其与浆分开,则难上加难。
对于装背的用纸,张彦远《论装背褾轴》的要求是:“勿以熟纸背,必皱起,宜用白滑温薄大幅生纸,纸缝先避人面及要节处。若缝缝相当,则强急卷舒有损,要令参差其缝,则气力均平。太硬则强急,太薄则失力。”以千余年的实践经验也可证明以生纸装背为上。
2、浆糊问题:
从旧画修复中所发现的画面折裂、剥蚀、破洞等损害现象看,多与所用浆糊有关。浆糊稠不易扫均匀,就会使纸质失去柔软性,裱出画来既不能平展而柔软,画面还会发硬而僵。据张彦远《论装背褾轴》载:“……凡煮糊必去筋,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余往往入少细研熏陆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汧国公家背书画入少蜡,要在密润,此法得宜。”可见唐人对装裱书画的浆糊的研究已很深入。以一千余年的书画装裱经验证明,浆糊稠厚易遭虫、遭鼠,剥蚀、破洞随之而来。后遗症更是无穷的,长期不平就会磨损画面,卷展不善就会折裂。当画面损伤后需要修复时却难于揭裱。由此可知托裱画心与复背纸都是应该用极稀之浆,故《东庄诗存·伥伥集》有云:“浓浆牢裱仰复瓦,杭裱多用厚浆,蠢拙不堪,尤易瓦裂,难于重裱。”可知古时的良工对用稠浆的危害看得极为透彻。周嘉胄《装璜志》指出:“良工用糊如用水,止在多刷,刷多则浆水透纸,凝结纸张,犹如纸之用水抄成,自然结合,不全恃糊力,亦如和墨之用轻胶,只资锤捣之功。”即为用糊的法则。
但是良工苦少,大多裱画者皆为谋利庸工。他们用纸是廉价草纸,用浆却是稠浆,甚至是不提取面筋的大粉浆糊,如旧日裱糊房屋顶棚,俟将来坏了弃之即可。故他们对装背出的书画讲究的是结实、厚层,殊不知这样一来,一张好画就毁在他们手上!若用白芨水打浆者则尤其难揭。如果在这种前题下的旧裱,时间一长,画面就会出现横竖断折太多的现象,造成画面实为千万小块组合而成者,揭起来就更不容易了。如果从修复者主观上来说,面对这样的难题,往往须下大气力去揭,否则是不会奏效的,这便是考验修复者的关键时刻。为此,修复者的耐心和得法是最重要的因素。耐心就是修复者不急不躁的心理素质;得法就是精熟揭裱的手法。只要这两个因素具备,揭托纸就会迎刃而解。正如周嘉胄《装璜志》所言:“书画性命,全关于揭。绢尚可为,纸有易揭者,有纸薄浆厚难揭者。糊有白芨者尤难。恃在良工苦心,施迎刃之能,逐渐耐烦,致力于毫芒微渺间,有临渊履冰之危。一得奏功,便胜淝水之捷。”这段话可以说是在书画揭裱中所遇到的难点和解决这些难点的方法的总结。
(四)补画诸问题的研究
1、揭画心纸问题
旧画心在去污以后,就要进行揭心工序,对于纸本画面糟朽破碎但已裁方的旧画心者,虽然在冲洗前已将碎片按原茬对好,并用高丽纸条已将破碎处连成一个整体,但只是一个临时措施,并不牢固,在揭心时不能免于在揭心的过程中移动错位。为进一步固定破碎片的位置,则须先垫水油纸于案台上,再以稀薄浆加刷一层宣纸与水油纸成一体护衬画心正面,然后再将闷润的画心平放其上,则可载住画心使纹丝不动,即可先行试揭。
揭画心有难易,从实践经验说是揭绢本较易,揭纸本难。原理是绢与纸吃不在一起,故容易揭开;纸与纸容易吃在一起,故难,这个“难”更主要指的是揭与画心粘在一起的托心纸。其难度与用纸及浆糊的厚薄与性质有很大关系,如果揭裱件用的是普通的绵厚纸、浆薄且是用普通的小粉浆为之,则比较容易揭开;相反,如果用的托心纸是毛边纸、毛太纸、或是用豆浆浆过的其它软性薄纸;浆糊用的则是厚浆,或者是糊中掺有白芨的则十分难揭。因为以上这些纸的拉力本来就太差,加之糊厚,再加之白芨为糊,已将糊与纸粘为一体,若要分开自然是难上加难。古人对揭画心的难度十分重视,并对揭心难关的克服归结出法则。周嘉胄《装裱志》说:“书画性命全关于揭。绢尚可为,纸有易揭者,有纸薄浆厚难揭者。糊有白芨者尤难。恃在良工苦心,施迎刃之能,逐渐耐烦,致力于毫芒微渺间,有临渊履冰之危,一得奏功,便胜淝水之捷。”多数的修复者在实践中遇到的情形是:揭心时由于托纸与画心纸粘在一起,只要心不静而急躁,即会在揭托纸时将画心纸带起,若画心属单宣,则会将画心揭破而透底,如画心纸为夾宣,则会带起一层,使画伤神;揭完之后,也会厚薄不均,造成星星点点状况,即使再用新纸托出后,映光视之,不均处依然可见,造成“揭筛”的后果。在一张画心中裂口过多也为难揭之处,往往会带起画心纸。为此,良工们对揭画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高度警惕中,致力于毫芒微渺之间的法则下,总结出具体的方法:事先摸清底纸层次的纸质,用糊厚薄,做到心中有数,采取对应的措施:先以一块试揭,若难揭,说明纸与浆没有闷开,须继续烫闷直至浆性逐渐分离,揭时根据不同的画心总结出揭、揉、搓、捻四种手法。其中揉、搓、捻俱在手指间,差别并不大,实际上是手指顺着纸的一个方向轻轻转动,来对付揭不起来的地方。难揭的旧画心,有三天五天揭不完者,每日晚间以盖布覆盖其上,次日继续揭,(盖布要清洗勿使发霉,在南方尤为紧要。)总之要耐心勿躁,运用这些手法,直至将托纸旧浆去尽为止。万一在揭时带起画心纸,则及时以稀浆补回原处,另起揭头。若画心有厚有薄者,须修薄厚处使均匀,修之方法,一是揉搓使薄,二是垫粉补救,揉搓全凭指纹的感觉;垫粉靠以笔在画心背面填刷钛白粉料,最后映照之下感觉厚薄一致为度。
选补料问题
当旧托心纸被揭掉以后,原件上的破损处便显现出来,须要用与原件一致的材料补上去。《装潢志》谓:“虽有补天之神,必先炼五色之石。绢须丝相对,纸必补处莫分。”要做到补得天衣无缝,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选配补料的问题。选配补料先须识别本画心所用的材料,依料补之。这须要掌握一套纸、绢鉴别知识。首先是纸、绢、绫的断代知识,弄清画心所用的纸绢为何代之物,这种纸绢到何时已不用,大约流行的时间有多长等等。对于补料,过去在江浙旧地的老裱画店中,补料多置于如同药斗的柜子中,标之名称,用时拣出配上。实即是建立补料档案库:库中的补料分新旧两种,旧料靠平日在修复旧画时积累,将旧画裁截的材料不论大小揭出后夹入空白册页内,标明出处(裁截于何书画中)、年代(或朝代的早、中、晚期)、产地(南纸、北纸、徽纸、川纸、闽纸、贡绢、细绢、单丝、双丝等)的文字记录以备用。新料是靠自已制作:按产地收集新绢新纸,经过一番胶矾处理后再风吹烟熏使其老化以备用。使用时能做到补料与原画心“三相近”纸绢类型、色调深浅、葆光自然。
挤缝问题
有的年久画心在揭净托心纸以后,断裂缝很宽,有的能宽至一毫米以上,有的由于多处断裂,遂使画面的局部错位或已拉开一定的距离,从正面看,便有画意中断脱节之感。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多次展卷画面,产生断裂后没有及时处理,经过揭裱时没有复原而使局部收缩而致成。对此,挤缝则能使断裂复原。这道工序是根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说的法则去进行的:“补缀抬策,油绢衬之,直其边际,密其隙缝,端其经纬,就其形制,拾其遗脱,厚薄匀调,润洁平稳。”具体方法是在揭完画心以后,若能看清正面的图画,可淋以清水,使画心能移动,可将断裂按丝缝挤拢、拼齐。若是在背面看不清画面的或是绢心画面,则须在将背面加护水油纸,将画心的正面翻过来朝上,揭去原来所垫的水油纸,露出画心的正面,淋以清水,根据丝缕挤其缝而使合拢,刷上薄浆;丝缕若挤乱者,可用针钻拔正,然后再护以水油纸,将画心翻之朝下,背面朝上刷上薄浆,待干后再托纸。断裂在挤缝托纸之后,须在复背前加贴折条纸以加固。
北全南补的做法
旧有京裱、苏裱之分,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区性的习惯做法而已。京裱是以宫廷装裱为主要形式的装裱方法,后来播及到北方一带的装裱形式。这种装裱形式用于书画修复当中自有它一套独特的办法,对于破洞的处理方法有隐补、斩补和细补。隐补也叫整补,即不在正面具体把每一个破洞都补起来,而是将破口子刮薄之后,用比画心颜色稍浅的纸和绢将画心整托起来,在托纸的后面将破裂映光而补垫以白纸,使破处与未破处厚薄一致,故称为隐补。在正面则用全色、接笔的方法将破洞处全接起来。这种补法多用于残破面较大、纸绢糟朽比较严重的画心,工序简单而省工,破损处全靠颜色与墨调配来掩盖,这种做法从修复的意义上说是最为全面修复的一种方法,它能将每一个破口及裂缝都补到,而修复出来也比较坚实,对于纸本书画的修复不失为一种基本法子,以北京为主的北方数省都是如此进行;就是南方的苏裱也采用之。但对于绢本书画,由于用浆厚,一旦日久浆性脱落,心子则更容易破碎散失。再者新绢托旧绢心,在卷舒之间,由于吃力不同,心子常受托绢挤迫,旧绢极易损坏,如舒卷日久,心子则加速破碎。斩补也叫铡啄,多用于基本完好但有少量破洞且不能刮口的书画,如冷金笺、粉笺、珊瑚笺书画,有一些绢本书画也有用铡啄补法的。即将画心和补料事先挣平,画心朝上平铺于烤贝玻璃台上,将补料衬于下,对准纹丝位置,以尺压紧,用利刀按破洞大小切齐成方形,将补料嵌入方口内,其后贴网网绢条子以护即成。此法日久必出现更多毛病,对书原件弊多利少,故行家多不使用。细补也称为碎补,亦即做口子补,用刀将破口边沿刮毛刮薄,或用手指纹磨薄,刷以薄浆将补料补上去。然后将口子的多余部分趁湿刮掉,绢本要待干后再刮。总之京裱多以大处着眼,细处简单,加之装潢富丽,大可掩饰破口的破绽。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wenboxueyuan”或添加文博学院的qq:244639884.
http://user.qzone.qq.com/244639884/,每天更新新的文物鉴定知识
苏裱是自南宋首都南迁以来数百年来以苏州为中心的装裱方法,开始也是以宫廷装裱为发源,其后播及到民间的。其装饰以素雅著称,做工也非常细致。一般补破损都要做口子细补,纸本画心可趁潮湿时以手纹将破口搓薄,绢本画心须在口子干燥后用刀刮薄,使口子边刮开坡度,涂以薄浆。拣选补料要非常注意色泽与光头,所选的旧纸绢须与画心子的纹丝一致。在对准丝缕补好后,再涂一层薄浆加固,待干后用利刀刮去余绢,之后在破口四周嵌补网网绢,托好后映光在裂缝处贴折条加固画心即成。在苏裱的修复中,刮破口时有“黑口”、“黄口”之说,即指在补好破洞后,口边的颜色发黑、发黄而言,这是由于在做口子时手指不干净,加之浆糊不干净所致。手指的不干净有的是属于天生汗手所致,这种手汗腺发达,动辄出汗,用以搓口子,不能免于出现黄口与黑口,这不是靠洗手所能解决的;须在搓口时先搓以滑石粉以吸汗,然后随搓口随搓粉,现今用爽身粉代之也能解决一些问题。浆糊有的是由于花椒水的颜色发黄而致成黄口,可另用白薄浆水涂口子则免之。再者,当补好破洞后,在破口与补料的搭口处理干净则不会留下黄口与黑口。20世纪以来,由于南北的交通,技术人员的流动,使京裱、苏裱的区分逐步融合,大有取长补短之势,只要是有用的技术都相互吸取,取长补短。
(五)全画施灵诸问题
1、
在全色前,首先是再全面检查画面,补洞的周边如有不平服处及有“黑口”与“黄口”的地方,可用利刀精心刮平。在画面修整之后全色之前,还有一道重要工序是施上胶矾水。上胶矾的主要目的是在全色接笔时不会出现漏色问题。有的裱工对这道工序的认识不太明白,即不管画心的生熟性质,一概刷上一层胶矾以例行其事,且胶矾很重,这样便使较熟的旧画心更加发脆。故首先须明了胶与矾的性质并调好胶矾水,胶与矾都能使画心发脆,而胶对于全色而言是发滑的,胶性大了则滑而不宜上色;矾则是性涩的,矾性大了则涩而漏底,所谓“胶大滑、矾大涩”,故只要上胶矾得当即会全色接笔自如。胶与矾的比例大约是三分胶一分矾,关键是稀释的程度问题,传统的试验方法是用舌尖舔验,以略涩微甜为度。
有的书画年代久远,本身经过多次揭裱,已上过数次胶矾,如再全面刷胶矾则会加重发脆,只要在补残处的背面刷一点即可,若近代的生纸书画,可在正反两面刷胶矾水,只要能全色即可,不宜过重。
全色有“平全”、“立全”之分,平全即贴在案台上全,立全是贴在墙壁上全。宜用何种全法,则要根据实际欣赏的角度而定,案头欣赏之物,如手卷、册页都是置案欣赏,全色亦宜平放台上进行;立轴、联屏本是直立欣赏,则宜立墙壁全色,符合视觉原理,这样破损处全出色来,无论从正面、侧面、顺看、倒看都看不出全补的痕迹。一般在全色时的采光规律是:光线须从左侧照射至画面上,但以光线不太强、不剌眼为度。研究全色还是以研究人为第一要素,全色是磨性子事,性急的人总是做不好的,急功近利的人反而会把事情弄砸。良工们多是边全色边检查,反复多次地从各个角度察看,每次全色,只稍浅而绝不过重,所谓“四面光”。
特别处理:有时在揭修完成过程中,未能发现的脏污,或成屋漏痕状,或成块状。有时为油污,有时为胶浆之类物,不易洗掉,但视之则能一眼看出。由于工序已完成,不能再见水湿,只好以利刀轻刮,磨平,用特干全法处理。根据刮掉部分与他处画面,色调的差别程度用香灰、墨水粉、灰尘先轻后重一遍一遍用纸团擦上去,最后以干毛巾擦数遍,使色调一致为度。
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
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款署:“即送伦升年兄归里,时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夏四月板桥郑燮去官十载寿七十又一”、下钤白文篆书“爽鸠氏之官”、朱文篆书“丙辰进士”二方印,引首钤白文篆书“郑板桥”方印。
左下押角处钤“曾为古平寿郭中堂藏”收藏印。
此轴原装,未经揭裱,天地头已被人裁割,两边镶八分宽小边未裁,从绫边看属木机织造,颜色很旧,整个画面呈中浅旧色,字幅纸质未出现老化。
字幅上部约30×50厘米的背纸已剥落,只剩画心现数处不定形的破洞。由于残破,被人用新宣纸以浆糊粘连,但已严重错位。主要残损涉及两行首部,即第二行首的“隔”字与第三行首的“柳”字局部残缺,“隔”字残损尤为严重。又经人为折叠携带,横竖断裂十数条。在画面左边沿的落款处,有一条自上而下严重的水渍痕。由于水渍痕严重,使之在画面上成为第一碍眼缺陷。故白先生再三提到水渍痕能否去掉的问题。
装裱完毕,初看上去,整个画面气势磅礴,生动雄伟,神韵夺目,较之所见板桥他作中,此为上品。但是,在装裱过程中发现了几个问题,分述为下:
原裱装方面的问题。
审视用纸也不够乾隆时物,旧色系染成。从揭后上胶矾皆泛黄色来看,可知染旧用料为栀子、红茶类物。左上方及三行末“秋”字旁有苍蝇屎,以墨点成,又涂以油类。断裂处是用刀割成,竖裂为撕成、折成,揭完后发现四五行之间用笔蘸胶浆做为屋漏痕,未能洗掉。从上述作伪情况看,水渍痕也为同时作造,以蒙混视觉。从纸质审视再三,定为民国时纸较为合适。
伪作书画者,既要力求仿出书画的特点,还要作出古书画时常存在的缺点:如断裂、苍蝇屎、屋漏痕、水渍痕等,以分散鉴定者的注意力,而且更要作出一个突出的缺点,搅乱视听。该幅仿作上的水渍痕就起到了这种作用。综上所述,可以确认该字幅为民国晚期的伪作。
1997年的3至4月间,有收藏家芦先生持绢本仇英款《竹林雅集图》镜片来请教真伪及修复事宜。经审鉴,只见色彩艳丽,笔法精良,其画风与笔墨特征虽与仇氏不类,但意境高雅,人物生动,确实为高手所绘。据说有不少人皆认为是仇氏真笔。惜乎已破甚,遂指出,若不及时修复,即有毁灭的危险,并抱着恻隐之心答应为其保护修复。遂审视画面,对残破之处作了记录,拟进行修复前研究登记,制定出《修复方案》,后定由笔者作指导,修复师常铭洁着手实施修复,兹将修复、鉴定过程纪实如下:
1、画面审视
仇英款《竹林雅集图》镜片为圆丝细绢本,所用之绢细而密;画幅尺寸:纵50、横35厘米。构图:从破烂画面之中依稀可见:高士七人集会于山丘间的竹林之中,林间曲径平远;竹杆、竹叶为双钩法画出;竹杆密植,竹叶茂密;画面上方,竹林间有横穿的雾带一条,能看出是施以白粉画成,遮住后边的远竹;整个画面呈现一派初夏清晨的良好时光,给人以清雅、悠静之感。五名高士已先集聚一处,席地而坐于凸石之间,一人坐于中央,双手捧着文稿吟诵,四人围坐倾听;另二人信步而至,身后有二小童相随。在画面的右下方有小字款“仇英实父制”钤“仇英”朱文小印一方。
从时代角度来考察其气色,似觉无作旧痕迹,既无浮土,亦无黑暗气色,属自然旧,初步判断,大约三百年左右,即清初之物。从地舆角度考察其气色,发现既不灰暗也不焦黄,画面干净,无法辨别其存于何地,从该镜片以厚背形装背,再从其折裂的形状可知其原装于镜框,故能保持画面的明净。
从该拟修件的画面审视,未见兼有人为地破坏痕迹;属于典型的自然破损类型,其残破多呈折裂型至网状剥落型。这种破损类型的引发原因是当初画面的胶矾过重,仍是隐含着人为破坏因素在内。全画面以8条大横裂,15条大竖裂线为主导的残破痕迹牵连着满画面的碎片型破损。从未揭裱修复前统计,见每隔一厘米或多或少便有破裂一条,破洞呈直线形,当是折裂剥落所致。数量的统计大小已超过二百处;约画面的右下部的平路上已破无完肤,伤缺的画面已达10%以上。人物的衣着以藕白、淡黄、正蓝、淡紫、淡澄、淡绿所画,有的人物的服装、面部已经白碱性质的物质腐蚀无法辨别其位置及细部。残缺更为严重的部位是,左下部的山径之间,坡石间、云雾间、竹林间。不难发现,大面积的破损多在无画或少画处,或地面、或石间、或天空、或林间,将使画面破损到无法弥补及复原的程度。从破损程度来判断,该画已揭裱过三次以上。又从残破剥落情况分析可知,曾多次从镜中取出,席卷而携带于旅途之中,多次易主,使其展收不善,利用多保护少。这是缘于它借之大名头款的书画利用率高及损坏快的规律所致,又缘于画工精良所致。经审视,画面已极酥脆老化,从现有残破的质地不难推断:最初的破损只是折裂,既而沿着折裂而发展为剥落,如不进行揭裱修复,将剥落殆尽;而在修复过程中,如洗涤脱浆揭开后背与托纸之后,画面将面临的是粉碎性的残破。该画残破的关键问题是画面酥脆,剥落严重。从画面的残破程度不难推断出,当年作画伊始是以胶矾使之发脆而显旧的,但由于绢素胶矾过重,致使画面造成不能延年益久的结果。证实当时的仿古只是为一时的效用。
二、修复方案
根据拟修件的残破情况来分析,其关键的问题是柔软画面,固定残破,抑制其继续剥落为主要修复课题。为此在修复的流程中,以丙三醇为主要原料以软化画面,并在浆糊中施以蜂蜡以助之。其方案步骤如下:
1、对画面所用丝绢的质地进行仔细地分析,属细丝绢中的圆丝绢,这种细丝绢从宋以来各代都有生产,单以此绢衡量,无法判断其年代。当用放大镜仔细比对,首先要选择好补绢的配料备用,选择与画心绢素“三相近”的绢素来修补,即补绢纹路与画心绢丝纹路相近;补绢褒光与画心褒光相近;补绢颜色与画心颜色相近。使补绢绢丝、神韵、色彩要与画面相接相连,气息一致。为避免在洗涤脱浆揭开后背与托纸之后,画面有粉碎性的残破之危,故拟以在托之带色皮纸的基础上修补。
2、
3、进行揭前初步修理,鉴于该件除破损之外,其余脏污不太严重的情况,只将泛起失位的绢素复位;再将画面上白色碱类物质先行用利刀刮掉。
5、拟以分作揭、洗、补、全四个步骤进行。
3、挤缝及补画面:在揭完托纸后,由于绢素较薄,尚能看清正面的图画,淋以清水,根据丝缕挤其缝隙使其合拢;对于破洞采用“贴补法”补之,即根据破洞大小,将选好的绢素按大小细补上去。鉴于画绢很薄,破口边沿用不着刮破口处理,只要将补料与画心的经丝纬丝对准,不使歪曲差错即可。有挤乱的丝缕者,即用针尖拔正其。补绢时在洞口的水油纸上涂厚浆水,绢补上后也须涂厚浆水,待干后用快马蹄刀轻轻刮去,以手感摸而平之为度,使补绢与洞口四周粘连,做到天衣无缝。若遇由于年久磨擦过甚之绢画,或只见之经丝而不见纬丝,或有纬丝而无经丝,若补一层绢未免太厚,只将稀绢条略嵌之即可。稀绢条在用前亦须染之比画面略淡颜色为度。绢画补好后以较之画面略淡之纸托之,不能过淡,以防绢面稀疏而漏底。大致补完后,以极薄的细绢整托之,因丝缕极细,将无丝缕之间磨擦之虑。在整绢后再以极薄的皮纸托之,以防画面变形。
4、全色:托好皮纸后,上在一面大于画面的镇板上,以备干后平全,即平于案上移动而全之。将画心上之破洞折裂或掉色掉墨处用毛笔调配中国画颜料全匀。在全色和接笔时须看准颜色精耕细作,掌握用笔。先将颜色全至接近画面的五成时再换角度补全,但是注意的是万不可一次全足颜色,以防换之角度后因色过深而不可补救。补全颜色费时7个工作日。
5、配镶裱料:选以乾隆时鸾凤绫为裱料,以极薄褐色皮纸用白芨浆套边。复背前在折裂处贴以大约百余条高丽纸制成的牵引条。
6、复背、制夹:以薄的净皮单宣纸5层复其背,浆水宜稀而多刷。周嘉胄谓:“刷多则水沁透纸,凝结如抄成者,不全恃糊力矣”。由此可知用糊之肯綮之所在。复背上板后,封闭门窗以绝风动,5日后下墙。另以四层纸板合之,再以纯丝织锦料以作护画衬夹。
3、金描工笔画修复例证之一:
该幅巨制《龙舟大神宝像图》是一幅乾隆时代的金描工笔重彩,修复前已见纸质酥松,动辄掉渣,破烂不堪,是一幅即将毁灭的垃圾烂画,已不能展观,经修复又展现了昔日金碧辉煌的面目。现藏于海南省博物馆。
修复前研究:
其裱边是用当时的民间粗布为材料,该边原经过刮浆、托纸,晾干后用针线缝制在画面上的。此种做法尝见山西省博物馆馆藏的清初傅山12幅巨制书屏亦是同样做法,只是《书屏》为板绫本,边为花绫、刮浆托纸后,缝制在一起,板绫与花绫均为一类的丝织品,操作起来相对容易;而《龙舟大神宝像图》为纸本,画完经托裱后已发硬,布边虽经刮浆托纸,但硬度远不及画心,只是布料特别粗厚,只托了一层薄纸便与画心厚度相仿,或者说因布边料厚,只有加厚画心方能相称。故画心加托到三层,从整个画面看当最后一层复背纸上去后未经上墙绷展,只是晾干即上轴杆告结,这种用料与做法是由于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所限而造成。
从未揭裱前的画面情况分析:该图貌似完整,但由于附于有六层厚背纸上的假像,实际上经过绘制完毕后常年在祠堂中悬挂,二百四十多个春秋的寒暑剥蚀,画面已经发生了质变,纸质已经变酥,所画人物均有轻重不同的损害,甚至有粉碎性残损者不在少数。现将残破情况经具体检查,记录如下:
修复方案:
根据画面现有毁坏情况,绿色、蓝色损伤最为严重,原因是当时绘画时所用的蓝、绿颜料是彩画建筑所用颜料,其中含有一定的腐蚀性物质,凡是画中涂绿色颜料者在画的背后皆已经烂透,可见预计在未揭开前所统计的破损,并不是最后的破损。很可能在揭开后,凡着绿蓝色处,皆有粉碎而不可收拾的可能。再是凡金描线,乃以胶水调金粉而画,遇热必脱落,因此全面揭开之风险极大,但不揭透又不能得到彻底修复,为此准备方案有三:
3、
鉴于以上残破情况,有可能经过开水冲洗后,该画有彻底溃烂,就此消失之可能,故不敢轻易采用修复第一方案,即全面揭透修复的方案;但采用第三方案一一不揭,只用浆糊局部修理一下,又觉得这样不能使受到如此损害的珍贵绘画得以保护与修复,心地难以安宁;再重新审视画面,未能发现画面与托纸之间有脱落现象,故为保险起见,拟采取第二方案修复,即不全面揭透,留命纸,如遇表层脱落现象,当采取局部掀开灌浆水即可,方案既定,于1999年6月10日进行操作。
修复纪实:
1、修复前整理:先将画面周围的民间产深蓝色老土粗布边除去。
2、修整画面:先将大破损处用稠浆细心连接起来,固定好位置,不使移位破损,初步复位,待干。
6、心得:
该画的修复过程基本在预计之中进行。通过修复的过程方知:该画的做法基本与建筑上彩画相类似,主要见诸载体材料、颜料与画法。这种画画好后基本上是一次性使用,是不考虑再揭裱的。如同在建筑上彩画,是经过在木材上加工施麻、粉、泥等,然后彩画;彩画之后,其笔墨色彩则与载体融为一体。当彩画损坏之后,须要重修复时,则将原彩画的图案按位置一一记录下来(或另存有底图),然后,全部将彩画连同载体一起去掉,重新裹麻、打泥、上粉使平整后,重新彩画。如故宫中宫殿的修复、天安门等重要古建的修复皆如此,修复后仍体现当年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对于古庙的彩画,为了体现时代遗迹的视觉效果,修复专家提出要修旧如旧。实际上是鉴于有的地方修复古建水平不高,彩画的非常刺眼,给人在视角上造成不协调的感觉。若做旧使与古时代的建筑浑然一体,方能体现时代感。这种彩画,实际上是重新画的,只不过附于古建筑的骨架上,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一体,实际上是新的。有时骨架坏了,还要换骨架,如此若干次,整个古建就会变成了新造品,但给人们的感觉上仍是古迹对待。实质上从原理来说,也只是解决人们的一个心理问题。
该画的材料用的与建筑上的材料有相似之处,实际上经过二百余年的风吹剥蚀,材料与一部份载体已经融为一体,共同发生了质变。尤其是绿、蓝颜料与载体,载体已与颜料成为一种变了质的物质。不可能再恢复到如当年的载体附于其它的载体上了。因此,必须刮掉原有的污秽载体,重新在新的部份载体上画过,使与其它尚能保留的画面一致起来,这样方能使旧日的古迹得以修复。若一味死守“修旧如旧”教条原则,则只能使古迹荡然报废。
6人至7人间之旗杆,帅字旗,绿色红边,绿色粉碎裂毁,7人、8人、9人躬身状,7人、8人周围均粉碎性毁损。
第16人,朱衣、绿帽,衣帽间缺损中度1处,轻度缺损4处。
第1人,摇桨者,着绿帽金花朱衣,头部大度缺损1条,面部中度断裂1舟上铁锚为绿色,锚头有粉碎性裂损。船身有大度断裂1条。
第2人,摇桨者,浅绿色,朱帽,面部有中度断裂l条,轻度断裂l条,衣身有大度缺损三处15×20,7×20、7×25mm不定形。其余或缺损或断裂10处。
第3人,传奏天官,朱衣黑帽,黑靴、绿领、绿带、绿巾,面部有大度断裂l条,巾部、领部、腰带部、靴部中度断裂4条。
第4人,着金花粉衣狗帽,衣身部大度断裂l条,轻度断裂3条。
第5、6人,摇桨者,着朱绿衣,帽上轻度断裂1条,衣上中度断裂5条。
第26人,摇桨女,着金花绿衣,衣部大度断裂6条,有粉碎性缺损25×30mm,大面积缺损22×7mm不定形。
4条,大小缺损3×6一10×2mm不定形8处,面部轻度断裂l条。
第l
画面的左下方的洛阳宫顶部绿边处有170×10、190×12、140×12mm不定形三条缺损,右边莲花牌落处有大度断裂l条。右边莲花牌落处,有大度断裂l条。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北京文博学院。有咨询欢迎致电:64737410;6475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