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玉韘及韘形佩的鉴定
韘,也称决,为古代射箭时的工具。弓箭的弦很细,拉曳时会磨伤手指,将韘佩戴于大拇指上,可免去手指疼痛之虞。随着时间的推移,韘的实用功能逐渐消失,而转变为某种权利的象征,或礼仪功能。韘形佩,是由韘经过发展演变而就,具有韘的基本造型,却不具有韘的实用功能,大多仅具装饰之用,又被称作鸡心佩。
目前所知最早的玉韘出土于商代晚期的殷墟妇好墓中。青玉质,中空筒形,一端平齐,另一端一侧高一侧低。低侧紧贴拇指背,装饰兽面纹。兽目下方有两个穿孔,供绳贯穿系结固定。兽面两侧分别雕刻兽的身、尾、足。兽目上方有一条横向浅槽,应是长期钩弦留下的使用痕迹。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从墓葬同出的大量青铜兵器看,其本人就是可以带兵征战的统帅。玉韘上所带的明显的使用痕迹说明了其在当时的实用性。http://mmbiz.qpic.cn/mmbiz/e2EvtNiaTJqY9DJuic0ictWLyJkzVuSViaHamcMohE4018e7OICQlbzt9icEWYRmzwLjVUWDKHiaIkh2fjpaLMYJ3OAQ/0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韘筒身变矮,玉韘演变成扁平状的盾形,高仅1厘米多,原先向上的斜口变成向外横出的舌形;原先勾弦用的沟槽没有了,侧面增加了一个方柱形或方钩形的突起;中间那个原来可以穿进拇指的圆孔开始变小变细,成了一个细孔,有些已经变得没有孔了。纵观东周时期的玉韘,有的尚具有实用性;有的已经无法勾弦,开始丧失实际用途,向装饰品发展。
玉韘在西汉完成了实用性向装饰性的彻底转变,已经演变成装饰性的韘形玉佩。此期为韘形玉佩形态变化最为丰富的阶段,可谓其发展鼎盛时期。西汉早期的韘形佩是由战国时期的韘向佩的过渡,其中韘本体在整器中所占的比例很大。此期的韘形佩大多主体的两侧都有附饰,但两边的附饰多不对称,而且大小差别很大,纹饰主要是龙凤纹。
西汉中期的韘形佩已经基本定型,一般在心形主体的两侧都有透雕附饰,中部的圆孔较前期略小,两侧的附饰较前期更加繁缛,但附饰大小比较对称,相差不大。纹饰主要为鸟兽纹,个别的为流云纹。
西汉后期的韘形佩器形变化较明显,其心形主体变得更为狭长,中间的孔圆而且小,上端及两侧的透雕附饰更为发达,一边附饰的上部往往突出呈尖锐状,韘和觹的结合较为明显。韘形佩部分具有觹的特征是西汉中后期新出现的变化。在西汉后期还有一种韘和璧结合的韘纹璧。这一时期韘形佩器物上的动物逐渐雕刻成高浮雕。大约在西汉末东汉初,韘形佩的器形又有了新的变化,心形主体在其中的地位进一步减弱,当中的圆孔变成椭圆形,透雕的附饰更加发达,包围了心形主体的四周。
与西汉相比,东汉玉韘形佩相对少见。较之西汉韘式佩,本期尺寸大了不少,也更趋扁平,西汉韘式佩常见的正面微鼓、背面略凹的设计有的已经消失。
东汉以后历两晋、南北朝,尽管文献和实物都非常稀少,但佩韘的观念依然存在此期韘形佩的玉质粗劣,雕刻不够精细,出廓的云纹、螭纹等形神涣散,与西汉时期的韘形佩相去甚远,与东汉时期的韘形佩相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