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到了,一季度也结束了,投资这N年,第一次如此大幅回撤,截至季末,收益-16.69%。
从去年三季度开始,深感自己一介小散,在市场面前就是个“弱者”(邱国鹭的“弱者体系”),所以再度转型,还是需要借助于专业机构的产品做为压仓石,将防火墙前移。目前较为便利的就是公募基金。
有人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比如说,资本市场就是个周期,无论是行业、还是公司,乃至于风格,都在往复不停的轮转过程中,对应的,从2016~2021年这5年间,机构投资者着实是走了5年的牛市,吃了5年的硕果,那么接下来或许是机构走下坡路的开始。
这问题我也深深思考过,但又考虑到目前资本市场越来越规范,从美国上百年的金融发展史来看,收益的漩涡是越来越向机构聚集的。
所以,个体散户还是要尊重大数法则,尊重历史规律,散户打败机构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目前,整个主动基金、指数基金等持仓占总资产的59.52%,未来还会在基金比例上有所提升。
一季度业绩较弱,和大比例持有这些基金有一定关系,但敝人相信它们会在未来会获取很好的超额收益。
鉴于目前持仓内品种众多,为了更好的量化整体持仓的风险度,将持仓标的PE-TTM、PB-MRQ、ROE、业绩增速、股息率做加权处理,其数据做为日常监控指标。
目前PE-TTM为29.73、PB-MRQ为4.04、ROE-14.15%、业绩增速30.20%、股息率1.11。
当初统计出这个数据的时候,想不到PE-TTM低于30倍、而ROE竟然沒到20%。
不过统查了下我基金库中的主动基金后,发现低于30倍PE-TTM的是少数,在目前持仓标的中这个指标我较为满意。而基金中ROE超过15%的则又是多数,所以提升持仓ROE是下一步的重点任务之一。
另外,上面的业绩增速30.2%,其实不是常态,这个业绩增速是2021对2020的增速,毕竟2020年各个公司业绩很低。
目前整体仓位保持在120%+的范畴,随着大盘的下跌,仓位也在缓慢提升中,对不同的品种都略有加仓,主要是基金,股票方面唯一加仓的是腾讯。
可能有朋友会问,你不担心后续大盘的不稳吗?
讲真,大盘不稳这个肯定是担心的,但在目前估值状态之下,市场上很多好品种也都有了不错的价格。
我也坚定一个在1月底的判断,当时也写过文章,提到“考虑到国内目前经济的困难,老美加息政策的影响,对A股可能短则1个月,长则3个月的冲击,而半年后,市场可能才开始理性起来”。
目前从技术线的形态来看,如果没有新的大因素影响,股指大概率可能在4月中旬开始逐步企稳。拭目以待这个判断,当然,还是1月底的判断,可能要7-8月份之后市场才会开始真正理性起来,在之前的时间里,还是免不了颠簸。
现在的时间,就是“熬”。
说到目前一些品种有不错的价格,有时候会有抑制不住的加仓冲动。
当然,我也会时刻告诉自己:
1.
坚定“弱者心态”,不要贸然买入股票,除非股票价格真的太低太低(现在股票价格虽然有了不错的价格,有些属于“低位”,但还沒到太低太低地步)。
2. 实在手痒想买,就买入基金。
3.
如果还是真的继续想买股票,就想想自己的仓位已经到了120%+了,不能再加仓了。
本季度,依旧坚持阅读、听音频等来学习,在坛子里面,从鸭蛋兄那里学到的了个宝贵的理念,也给大家分享一下。
就是“大数法则+高概率”的应用,深刻领悟到了为何古人会有“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这种谚语,有时候看了N本书,不如一个案例来的简单明了。
近久,也在围绕“大数法则+高概率”深入研究了一些品种和策略,但目前尚不成熟,等以后成熟也给大家分享。
关于下一步的判断,和之前的预期沒什么变化,就拿两篇文章充个数做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