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的由来

俄乌冲突的由来
根据澎拜新闻网编写
乌克兰和俄罗斯如今关系势同水火,但历史上双方却有着共同的祖先——东斯拉夫人。公元859年,东斯拉夫人建立了两大同盟,一个以诺夫哥罗德(今属俄罗斯)为中心,另一个以南部的基辅(今乌克兰首都)为中心。
诺夫哥罗德一直处于内乱之中。为了平定内乱,诺夫哥罗德的贵族请来了善于打仗的维京人(瓦良格人)。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接受东斯拉夫人的邀请,平定了叛乱,并在诺夫哥罗德登基,留里克去世后,第二任继承者奥列格南下征服,占领并定都基辅。从此东欧平原进入了基辅罗斯公国时期,这是东斯拉夫人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罗斯人成为了东斯拉夫人的代称。

8-9世纪斯拉夫人的分布情况,粉色为东斯拉夫人
基辅罗斯建立之时,基督教在欧洲被视为先进文明。因为东西罗马帝国的分离,基督教分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教皇是最高精神领袖。东正教中心则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罗斯人在同东罗马帝国的战争中虽然取得了胜利,却被东罗马帝国的文化所吸引。罗斯人吸收东罗马人的写法,创作了西里尔字母为书写体的文字,即俄语和乌克兰语的拼写方法。罗斯人到了弗拉基米尔大公时期,便主动皈依了东正教。那时候的基辅,成为了罗斯公国的中心,因此,基辅也被称为“众罗斯之母”。

基辅罗斯皈依东正教
公元11世纪,基辅罗斯的中央权力衰落,各地贵族趁势起兵叛乱,罗斯内部分离成为多个公国,统一的基辅罗斯名存实亡。内乱给了外敌入侵的机会。13世纪,蒙古在灭亡了金朝之后,迅速开启了向西征讨的步伐。东斯拉夫人(罗斯人)生活的地方是欧洲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1240年,基辅便被蒙古军队攻陷,蒙古在东欧平原建立了金帐汗国,众罗斯人从此沦为异族统治。乌克兰一词的由来,据说跟蒙古有关,打到这里的蒙古军队筋疲力尽,加上这块地方足够大,蒙古无力统治整个罗斯地区,罗斯众多公国里的加里西亚和沃伦公国就没有被蒙古人占领。这两个公国位于罗斯的西南边境。
分分又合合,合合又争争;都是本根生,何必漉其羹
1480年,罗斯人在莫斯科公国的带领下,脱离蒙古独立。1546年,莫斯科公国统一了罗斯各政权,1547年莫斯科公国的君主自称“沙皇”,并开始向中央集权转变,一个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帝国诞生。
加入苏联后,乌克兰凭借着肥沃的土壤成为了苏联的粮仓。然而,20世纪30年代时期,因为苏联政策的失误酿成了严重的饥荒,大约有200多万乌克兰人因饥荒死亡。
克里米亚半岛
20世纪80年代,苏联处理经济危机不力使得原本被掩盖的民族矛盾再次凸显。1991年,苏联解体。由于俄乌合并300多年来,两地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乌克兰的俄罗斯族比例达20%,尤其是克里米亚半岛,俄罗斯族占70%以上。在乌克兰,俄语长期是通行语言。
乌克兰独立后,如何处理乌克兰语和俄语的关系成为了摆在乌克兰面前的重要问题。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受俄罗斯影响较深,该地区使用俄语的比例占70%,而乌克兰中西部,在反抗波兰统治时期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乌克兰语。
为了发展经济,彰显民族独立性,独立后的乌克兰一度向西方看齐。乌克兰的政坛成为了亲俄派和亲西方派斗争的舞台。
克里米亚冲突乌克兰的亲西方政策引起了俄语人口占大多数的克里米亚以及顿巴斯地区人民不满,加上独立后乌克兰政策的失误导致经济不景气,加剧了他们脱离乌克兰的念头。
如果顿巴斯这个重要的工业基地独立,对乌克兰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乌克兰先是做出巨大的让步,给予顿巴斯巨额补贴,暂时遏制住了独立倾向。但亲西方派逐渐在同亲俄派的斗争中占据优势,取得了乌克兰的政权。2014年,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因为终止了乌克兰和欧盟的自由贸易协定,损害了亲欧派的利益,被乌克兰议会弹劾。在议会的压力下,亚努科维奇不得不辞去总统的职务,亲欧派势力上台。
亲欧派上台后,就开始执行全面的“去俄化”政策,乌克兰语被规定为全国唯一官方语言,俄语学校要转为乌克兰语教学。在政治上,乌克兰甚至有可能加入北约,这等于将俄罗斯暴露在北约的打击范围之内。这些是俄罗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也引起了克里米亚半岛以及顿巴斯地区人民的不满。
克里米亚半岛是重要的暖水港。在1954年之前,克里米亚半岛是俄罗斯的领地,当地居民以俄罗斯族为主。因此克里米亚半岛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加入了俄罗斯联邦,这有利于俄罗斯对出海口的直接统筹。
乌克兰的俄语比例克里米亚冲突
2014年4月,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爆发乌克兰政府军和当地民间武装之间的大规模武装冲突。民间武装随后宣布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经国际社会斡旋,冲突双方分别于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达成停火协议,此后大规模武装冲突得到控制,但小规模交火时有发生。
乌克兰即将全面倒向西方,引起了俄罗斯的不安。乌克兰境内俄罗斯族不满乌克兰“脱俄入欧”,克里米亚半岛举行公投并入俄罗斯,东部两个州(顿巴斯地区)则宣布脱离乌克兰独立,成立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