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亦真亦幻青草塥

(2022-03-21 20:00:15)
亦真亦幻青草塥
亦真亦幻青草塥

桐城青草镇,小时候就听说是我们是从那里来的。退休后这几年我一直想来又怕来。想来,是想来看看我们祖居地究竟长什么样。怕来呢,就是说不清祖上出发的时候家在何村、姓属何祠?如今的青草镇早已不是昔日的青草塥,不论是行政区划,还是山河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是20年前走出青草塥而又失去联系的人,说要回一趟故乡,恐怕也会心生怯意。今年惊蛰的第二天,孩子们难得在星期天休息,想带我们出去转转,我鼓起勇气说就去青草镇吧。这样,就有了一个给儿时的远方传说找到感性素材的虚与实VR式的旅行。我看到了现实的桐城、现实的青草镇,也通过别人的眼睛(照相机和网络),看到他们所看到的那个遥远的青草塥的变化。 我从网上查到的资料说,青草镇旧称青草塥,建镇历史四百余年,位于桐城市西南,与怀宁、潜山两县毗邻,一直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草塥大概兴盛于清朝早期,及至乾隆盛世,当地居民利用这里水陆通畅的有利条件,开始进行商贸活动,街市由此逐步形成。山区(英、霍、潜、岳)农民将土特山货用竹排木筏运抵这里,换回生产和生活必需品,故而形成两省(湖北、安徽)十多个县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抗战时期,由于青草塥地处桐、怀、潜三县边陲,逃难的商人携家带口来此避难、办厂、经商,人口剧增,乃至畸形发展,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设各种商店、商行、银楼、作坊、馆、所、铺、院、厂等近千家,被誉为“小安庆”、“小上海”。西乡有句名谚曰,“跑之一趟青草塥,家来讲之不得歇”。这只能当作历史的佳话。 如今的青草镇的前身是青草人民公社,在改社为镇以后,2006年与陶冲镇合并。合并后的青草镇面积170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20个行政村,人口约7万,是安徽省中心建制镇,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镇称号。网上还说,青草镇素有“鸡鸣三县”的美誉,大沙河、三湾河、陶冲河、牛栏河纵贯全境,钟灵毓秀,三道岩风景区内的屋脊岭、铜锣尖风光旖旎,是集生存拓展、野外探险和风情人文游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基地。 也许是因为我的祖上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人口大迁徙中由江北迁往江南的,我对那段人口流动及其政策一直很关注,但掌握的材料并不多。隐约记得清朝咸丰元年桐城县(包括枞阳县以及安庆市区部分区域)在册户口达到300多万口,是大清第一人口大县。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青草镇历史上的繁荣也是挺靠谱的。桐城的历史名人,安徽人都能如数家珍。但从青草镇走出了三位院士,如果不是这次临时上网查还真不知道:数学家方复全、深海大洋与气候研究专家吴立新、雷达工程专家吴曼青。正如网上所说,还有一大批虽然不是院士,但一样为国效劳、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顶级专家学者,如火箭设计专家程堂明、纳米研究专家程国胜、物理学家黄学杰,他们共同的籍贯青草塥总让家乡人为止骄傲! 在我的记忆里,青草镇在大办乡镇工业的时候,制造工业毛刷就很出名,他们的毛刷就如我们博望的刃具一样,卖到全国。这次我们驱车过处,仍然看到路边挂着生产毛刷的人家。那天下午,我们到了现在青草镇政府的所在地,一看便知是新规划城镇,街道整齐划一,沿街还盖起来了很有规模、很现代化的工厂。卫生材料的生产似乎成为青草镇工业的一个特色。天下起小雨,街上人很少。在互联网上海留有前几年桐城人在讨论不要进城买房的帖子。看来这场讨论海没有结束。我国的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如何建设,70多年走过来,可以说大方向已经做到心中有数。就是农村的现代化似乎还是未成定见。我在如干年前市政协的一次会议上曾经提出“农村就地现代化”的主张。现在我也没有底气在坚持这个观点。但是,在现在能预见的时空内,农村是很多人的“乡愁”和“思念”,是文化的符号,是“归去来兮”的寄托,恐怕是改变不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1年诗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