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经典论述100句(下)

《资本论》经典论述100句(下)
http://s8/mw690/002limu8zy740UXAlRZf7&690
http://s5/mw690/002limu8zy740UXD7bS74&690(《资本论》的学习研究要走出书斋,工人阶级的“圣经”要交给工人)
六、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82、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就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工作日一开始就分成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两个部分。为了延长剩余劳动,就要通过以较少的时间生产出工资的等价物的各种方法来缩短必要劳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彻底的革命。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583页)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588-589页)
七、工资
但是,劳动时间的延长反过来又会引起劳动价格的下降,从而引起日工资或周工资的下降。
(《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 工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629-630页)
(《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 工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630页)
八、资本的积累过程
87、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只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存在还是不够的。为此首先必须有下列双方作为买者和卖者相对立:一方是价值或货币的占有者,另一方是创造价值的实体占有者;一方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另一方是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占有者。所以,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力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基础或起点。
88、一方面,生产过程不断地把物质财富转化为资本,转化为资本家的价值增殖手段和消费品。另一方面,工人不断地像进入生产过程时那样又走出这个过程:他是财富的人身源泉,但被剥夺了为自己实现这种财富的一切手段。因为他在进入这个过程以前,他自己的劳动就同他相异化而为资本家所占用,并入资本中了,所以在过程中这种劳动不断对象化在为他人所有的产品中。因为生产过程同时就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所以工人的产品不仅不断地转化为商品,而且也转化为资本,转化为吮吸创造价值的力的价值,转化为购买人身的生活资料,转化为使用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可见,工人不断地把客观财富当做资本,当做同他相异己的、统治他和剥削他的权力来生产,而资本家同样不断地把劳动力当做主观的、同它本身对象化在其中和借以实现的资料相分离的、抽象的、只存在于工人身体中的财富源泉来生产,一句话,就是把工人当做雇佣工作来生产。工人的这种不断再生产或永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658-659页)
89、当资本家把自己的一部分资本转变为劳动力时,他就由此增殖了自己的总资本。他一举两得。他不仅从他由工人那里取得的东西中,而且从他给工人的东西中获取利益。用来交换劳动力的资本转化为生活资料,这种生活资料的消费是为了再生产现有工人的肌肉、神经、骨骼、脑髓和生出新的工人。因此,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在绝对必要的限度内,只是把资本用来交换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再转化为可供资本重新剥削的劳动力。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660页)
90、资本价值最初是以货币形式预付的;相反,剩余价值一开始就作为总产品的一部分的价值而存在。如果总产品卖出去,转化为货币,那么资本价值就又取得了自己的最初的形式,而剩余价值则改变了自己最初的存在方式。但是从这时候起,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二者都成了货币额,并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新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把这二者都用来购买商品,以便能够重新开始制造自己的产品,而这次是在扩大规模上进行的。
91、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的价值,才有像聪明的利希诺夫斯基所说的“没有任何日期”的历史存在权。也只有怎样,他本身的暂时必然性才包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必然性中。但既然这样,他的动机,也就不是使用价值和享受,而是交换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增殖了。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的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的基础。只有作为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才受到尊敬。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他同货币贮藏者一样,具有绝对的致福欲。但是,在货币贮藏者那里表现为个人狂人的事情,在资本家那里却表现为社会机制的作用,而资本家不过是这个社会机制中的主动轮罢了。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683页)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683页)
93、简单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同样,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或积累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一极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作为价值增殖的手段并入资本,不能脱离资本,它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只是由于它时而卖给这个资本家,时而卖给那个资本家才被掩盖起来,所以,劳动力的再生产实际上是资本本身再生产的一个因素。因此,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708-709页)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716-717页)
95、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其次,我们记得,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正常条件下经营某种行业所需要是单个资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因此,较小的资本挤到那些大工业还只是零散地或不完全地占领的生产领域中去。在那里,竞争的激烈程度同互相竞争的资本的多少成正比,同相互竞争的资本的大小成反比。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一部分资本转让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722页)
96、现代工业的整个运动形式来源于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断地转化为失业或半失业的人手。政治经济学的肤浅性也表现在,它把信用的膨胀和收缩,把工业周期各个时期更替的这种单纯的征状,看做是造成这种更替的原因。正如天体一经投入一定的运动就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运动一样,社会生产一经进入交替发生膨胀和收缩的运动,也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运动。而结果又会成为原因。于是不断地再生产出自身条件的整个过程的阶段变换就采取周期性的形式。
97、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留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出这种分离。因此,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98、公债成了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它像挥动魔杖一样,使不生产的货币具有了生殖力,这样就使它转化为资本,而又用不着承担投资于工业甚至高利贷时所不可避免的劳苦和风险。国债债权人实际上并没有付出什么,因为他们袋出的金额转化为容易转让的公债券,而这些公债券在他们手里所起的作用和等量现金完全一样。于是就有了这样产生的有闲的食利者阶级,充当政府和国民之间的中介人的金融家就大发横财,包税者、商人和私营工厂主也大发横财,因为每次国债的一大部分成为从天而降的资本落入他们的手中,——撇开这些不说,国债还使股份公司、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证券投机,总之,使交易所投机和现代的银行统治兴盛起来。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865页)
99、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的自然规律”充分表现出来,要完成劳动者同劳动条件的分离过程,要在一极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另一极使人民群众转化为雇佣工人,转化为自由的“劳动贫民”这一现代历史杰作,就需要经受这种苦难。如果按照奥日埃的说法,货币“来到世间,在一边脸上带着天生的血斑”,那么,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870—871页)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874—8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