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宋代油滴茶盏鉴赏
(2014-07-26 23:12:37)
标签:
转载 |
分类: 瓷器知识 |
宋代油滴茶盏鉴赏
` 油滴茶盏是黑釉瓷中的名品,中国宋代南方建窑和北方山西、河南等地均有烧制。
油滴釉属于铁系结晶釉,其特征是铁氧化物在黑釉表面析晶后,形成的斑点状花纹,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珠,这种陶瓷的釉色被称为油滴釉。
油滴茶盏的鉴赏除了器形之外,重点是它的釉面斑纹,斑纹的优劣是评价茶盏价值的主要依据。识别不同形态的油滴斑纹和了解各种斑纹的烧制难度是鉴赏油滴茶盏的基础。
建窑油滴与华北油滴的差别
油滴有两类,一类是建窑油滴,另一类是华北油滴。这两类油滴外观粗看很相象,所以经常被人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外观特征区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烧制条件不同
建窑油滴的烧成温度在1300摄氏度之上,而华北油滴在1240摄氏度左右。建窑油滴必须在还原焰中烧成,而华北油滴在氧化焰或还原焰中都可以烧成。
(二)形成机理不同
华北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气泡机理。当窑温烧到1200摄氏度之上时,由于此时釉已经熔融,粘度很大,釉料中的Fe2O3分解产生的小气泡被封闭无法逸出釉面,随着过程继续,釉层中小气泡越来越多,并逐渐合并成大气泡,由于釉层中气泡具有富集铁氧化物的能力,使得釉料中铁氧化物逐渐迁移并聚集在气泡周围,当釉层中的气泡增大到足以克服釉层阻力时,气泡便破裂,形成一个类似火山口的凹坑。随着烧成继续,这些凹坑被周边的釉逐渐填平,而聚集在气泡周围的铁氧化物也显露出釉面,在冷却过程中,便析晶形成华北油滴的斑点。
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浮萍就是池塘水面上浮生的青萍)。当建窑油滴釉烧到1300摄氏度左右时,由于窑温高、釉粘度小,FE2O3分解产生的小气泡可以直接逸出釉面,而由小气泡富集到的铁氧化物易浮在釉层表面,形成与釉主体相不同的液相小滴。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液相小滴越来越多,就象漂浮在水面上的青萍,它们随机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包裹团,包裹团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这些液相小滴仅仅挨在一起,没有熔为一体,就象一叶叶青萍靠在一起,当温度下降时,窑中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便形成建窑油滴。
(三)外观特征不同
建窑油滴与华北油滴的外观特征是由它们的形成机理决定的,其区别有:
(1)华北油滴斑点是均匀分布的,因为它是由气泡形成的,有釉的地方就有气泡,所以斑点布满整个釉面。而建窑油滴的斑点是随机而生的,所以分布不均匀,有疏有密。
(2)华北油滴斑点大小与釉层厚度密切相关,因为釉层越厚气泡越大,“火山口”也越大。一个“火山口”的凹坑拉平后就是一个斑点。而斑点的形状也取决于凹坑被拉平时的形状。
建窑油滴的斑点大小与釉层厚度没有必然关系,关键在于包裹团大小,所以同一件茶盏上不同部位的斑点大小疏密都可能差别很大,而斑点一般呈卵形状,这是因为烧成温度高釉流动强,包裹团受向下的拉力所致,若拉力过大,斑点则成条形状。
(3)建窑油滴釉流动强,使碗口部位釉较薄,不黑又很干涩,而在碗外靠底足处有一圈明显的聚釉。华北油滴釉不易流动,烧成后碗口不会脱釉,聚釉现象也不明显。
(4)建窑油滴斑点内有肉眼可见的沟纹(类似田泥干后的裂纹),是因为包裹团是由许多液相小滴拼合而成;而华北油滴斑点内无沟纹,是因为铁氧化物均匀聚集在气泡周围。
斑点内有无沟纹是区别两类油滴的根本标志。不管两类油滴的大小、形状、疏密、色彩等特征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形成机理会从斑点内沟纹显露出来。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对建窑油滴和华北油滴有了初步认识。下面对这两类油滴的烧制难度问题作些分析。
建窑油滴与华北油滴烧制难度分析
判断一件瓷器的烧制难度,可以从坯、釉、窑温和窑中气氛这四个制瓷因素的制约程度考虑。
(一)华北油滴烧制难度问题
坯对华北油滴的形成没有影响,在白坯或氧化铁含量最高的黑坯上都可以烧成,而且因其烧成温度较低,用黑坯也不易气泡,变形。由于华北油滴的斑点取决于气泡,在釉层厚度不变时,气泡大小取决于温度高低,若窑温偏低,气泡难逸出釉面,产品会留下泡痕,若窑温偏高,气泡破灭后的凹坑难填平,并且斑点不圆,甚至散开消失。所以华北油滴的烧制难度在于烧成温度范围很窄,而釉面斑点越大、越圆、越清晰的烧制难度就越大。但是宋代烧华北油滴没有使用还原焰,所以斑点的分布和清晰度以及色彩等方面难与建窑媲美。现代烧制的有些华北类型的油滴,釉中含有强熔剂,就不易出现泡痕,其特征是釉面光泽度高,玻璃感强。所以内行的人更欣赏光泽度低的釉。
(二)建窑油滴烧制难度问题
建窑油滴受坯的影响很大,坯的性质不同,斑点效果不同。建窑使用含铁量高达8%左右的黑坯,尽管坯中含有较粗颗粒石英,但坯体仍经受不住1300摄氏度之上高温,产品极易变形或起泡,现代有些人使用白坯,虽然不易产生缺陷,但斑点效果不佳。建盏中有些坯的外观呈褐色,是由于窑中后期氧化所致,坯内部还是黑的。
建盏坯和釉的配方不是一成不变的。欧洲有位艺术家说他经过四十年的研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解决了建盏坯的问题,但我看他作品的斑纹与建窑兔毫比还有较大差距。宋代建窑虽然烧出了高品味的建盏,但成品率极低,现代情况也是如此。所以要想达到斑纹既优美、成品率又高这一目标,解决建盏的坯釉配方恐怕是永无终结的课题。
建窑油滴烧成温度范围更窄,窑温偏低,斑点难形成,窑温偏高,斑点又易流成条形;而且由于釉流动性大,窑温稍高或釉层稍厚或烧成时间稍长,釉就流下粘底,造成严重缺陷。(注意:建盏的器形与花瓶不同,花瓶釉施到底部,釉粘底打磨后不会造成缺陷;另外花瓶口小不易变形,碗易变形;再则花瓶施一面釉,碗施两面釉,对于敏感易变的釉,碗内外析晶的条件就差别很大。)
由于油滴斑点是氧化铁结晶体,氧化铁中二价铁与三价铁的比例不同,斑点效果就不同,而还原气氛控制二价铁与三价铁的比例,它对斑点的形态与色彩影响极大。一般来说,油滴或兔毫中褐色的斑纹相对比较好烧,因为烧成前期虽需还原,但后期可转氧化;而银色斑纹就难烧了,因为析晶时二价铁与三价铁的比例处于临界状态,若三价铁稍高,斑纹就变灰色,灰色斑纹表面有脏物感,还不如褐色美观;若二价铁稍高,斑纹又易变模糊或消失;特别是银色带蓝的斑纹,更是处于稍纵即逝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建窑许多银兔毫的斑纹不如褐色兔毫明显的缘故,而斑纹通达又清晰可见的银兔毫是极少的,所以宋徽宗皇帝也会赞叹“玉毫条达者为上”。
由上可知,烧银色斑纹,成功率就大大减少,若烧斑纹有色彩的,就更难了。曜变之所以难,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还原气氛不仅影响色彩,还影响斑纹的形状和清晰度等等。所以结晶釉在析晶时,受还原气氛影响越大,其烧制难度就越大。这也是建盏釉与铁红釉以及其他结晶釉在烧成方面的一个重大区别。
过去有人认为,建窑油滴和曜变是在烧兔毫时偶然得到的,实际未必如此。第一件油滴无疑是在烧兔毫时产生的,但效果不一定好,当窑工发现这种特异斑纹后,肯定会想方设法追求更多更好的作品,从现存油滴和曜变这几个碗的器形的完美程度可以判断,它们的由最好的师父着意烧制的,这种有意识的创作,就不可能靠偶然之窑火。
由于建盏的烧成同时受到坯、釉、窑温和气氛的严重制约,所以一件斑纹优美且外观没有缺陷的优秀建盏,是在大量废品和次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我们走进古窑遗址,从那令人惊讶的如山包状的废弃物堆积就不难看出这一点,所以无论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盏非常稀少,市面上更是难得一见。
宋代建盏在龙窑中烧成,其烧成难度可从烧成几率反映出来,银兔毫烧成几率比褐兔毫小得多;油滴更小,估计不会超过万分之一;而曜变就象海市蜃楼般难展芳姿。
宋代斗茶艺术东渡日本后,经过吸收发展的茶道,能够很好地流传下来,优美而稀少的建盏长期以来是日本上层阶级珍藏的宝物。《君台观左右帐记》(1511年)记载,曜变是建盏之无上神品,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第二重宝,五千匹绢。兔毫盏,三千匹绢。
当今,优秀的建盏几乎都在日本,仅存于世的三件曜变均被藏为国宝,油滴传世品也仅十余件,其中有一件为日本国宝,而我国尚无一件完整的油滴,曜变甚至连瓷片都没发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曜变建盏是国际陶艺界公认的天下第一名碗。
(“曜变,就是在日月星辰下发生变化的意思。釉面底下散布着一簇簇黄水晶粒般的结晶。遭遇下午3点的阳光,这些斑点的颜色无论从什么方向看都保持黄色,周围的釉则显出深蓝色辉光。釉底结晶内薄膜的厚度不一样,在日光下,对太阳的反射角度不一,形成干涉、散射等光学变化,产生宝石般晶莹璀璨的光华。一般陶瓷釉底没有这种结晶,也就没有这种光学效果。)
关于油滴建盏的审美问题
宋代初期,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已在闽北民间兴起。“斗茶”又称“茗战”,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当斗茶风靡朝野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必须具有极高艺术品味的茶盏才能与斗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所以建窑的发展与斗茶息息相关,优秀建盏是在宋代举国斗茶这个背景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创造出来的饱含中国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品。
建盏的美是通过质感展现出来,它恰好符号宋代茶家的审美,而茶家的审美观扎根于儒释道思想体系,讲究的是深层次的、有内涵的、脱俗的、耐人寻味的美;注重的是意境,而非单纯的形与色问题。所以鉴赏象油滴这类茶盏,不仅需要知道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结合茶家的审美理念深入理解。
油滴茶盏的器形很小,玩赏这种瓷器要近距离细细地观赏,不仅要看器形与坯色,更要看茶盏各个部位斑点的细微区别,要先从釉面斑点中读出有价值的信息,再对整体效果作出评价。有条件时,要与同类作品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特别是要在强光下(最好阳光)观赏。具有银色、银兰色、金黄、彩色的斑纹在阳光照射下会明显放出异彩,这种质感是高品味建盏独有的,具有摄人心魄之美,宋代斗茶就是“取其燠发茶采色也。”而褐色、灰色或金属感不强的斑纹在阳光下没有多少变化。过去有人把褐兔毫说成是金兔毫,是否真金在阳光下就足以辨别。
斑点的色彩可以作为评价油滴品味的重要依据,从灰色——褐色——银白色——银蓝色——金黄色——彩色这个次序能体现出烧制难度与美感的统一,而且其烧制难度区别很大,无法永数字来描述。对于油滴斑点的形态问题,一般是斑点大的,形状呈卵形的,清晰度高的,疏密恰当的较好。对于高品味的不同色彩的油滴来讲,形态问题显得相对次要。而且不同的鉴赏者有各自的审美理念,更重要在于艺术效果。例如:银蓝色的斑点更具有幽玄的质感,但其清晰度可能比银白色稍差。高品味的油滴建盏,其斑点各有特点,也各有不足,所以要从整体评价。
油滴建盏斑纹的形态和色彩都有明显的差异,既有差异就有优点和不足,其个性也就体现出来。由于油滴斑点是在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的,不是靠人工描绘的,从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知,斑点是随机分布的,而且其形态与色彩又受坯、釉、窑温和还原气氛严重制约,所以要想看到一件斑点大小与分布既恰好、清晰度又高、斑点全彩色的达到理想状态的建盏是不可能的。建盏的品质是相对的,永远没有止境,它的美是通过相互比较去发现的,建盏珍品是从成千上万件建盏中优选出来的,因此在斗茶之前,必然隐藏叶氛涤的过程,如果有了一个优异的茶盏,无疑就有了一件出奇制胜的法宝。
反过来,如果某种瓷器每件作品的釉色漂亮到找不出差异,件件都精美无比,那么说明这种瓷器的釉色很稳定,烧制难度就不大,可以大量生产。它的漂亮可能很容易被普通人接受,但内行的人未必欣赏,因为缺乏个性就缺乏美的深度,也就没有回味的余地,而且数量一多,就不名贵。
美学上把这种表面的浅层次的美称作“假美”,而深层次的美才是“真美”。如褐色斑纹相对银色斑纹就是浅层次的美,它的斑纹就不易消失也不会变灰,美观,容易迷惑人;而烧银色斑纹就是对浅层次的美的否定,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越难烧的釉色,就越敏感,其个性也就越突出。就象曜变一样,三件存世品差别就很大。彩色油滴也是如此。比如一件建盏,下边是彩色油滴,上边是灰色油滴,天壤之别仅隔分寸之间。外行人看了,觉得灰度斑点很碍眼,不美观,是缺陷;而内行人不这样看,因为它恰好表面彩色油滴的风姿是极难显露出来的,正反映出烧制难度之大,而灰色斑点在这里作为衬托,使彩色斑点更加优美,更觉可贵,并给人无尽的遐思。那种自然、脱俗、静谧、枯高、简素、幽玄等等这些与茶道精神内涵相符的质感就充分展现出来。正如日本茶道开山之祖村田珠光说过的一句富含哲理的审美名言,“没有一点云彩遮住的月亮没有趣味”。珠光的审美观使日本对建盏的珍视延续至今,现代烧制的优秀作品也大都被日本收藏。
难烧的釉色,就是决胜于分寸之间。即使器形很小,优秀的建盏还是极少,在整个宋代烧制的上千万件建盏中,斑纹优美且外观没有缺陷的高品味建盏,笔者估计不会多于数百件,这些建盏才堪称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产物。由于难,它就稀少,就有个性,就耐久,就真美,也就可贵。千百年来,“难能可贵”是艺术史所证实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建盏不朽的魅力,藏在宋建窑大师忍受难以计数失败的煎熬中,藏在宋皇帝和斗茶家高度审美的心境中,藏在宋代文坛巨匠畅怀讴歌的诗词中,藏在中日两国乃至世界茶与瓷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寻访建窑
钱汉东
寻访中华名窑
世界上许多事情颇为奇巧,一白一黑(德化白瓷和建窑黑瓷)两种瓷器,竟都出产在福建,且均为陶瓷珍品,饮誉海内外,天下共宝之。
阳春三月,我有幸赴闽开会,顺便寻访了向往已久的建窑。建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著名风景区武夷山南麓的建阳市水吉镇。宋代时出产黑瓷碗,俗称“建盏”。建阳市博物馆馆长谢道华陪同我参观市博物馆,并谈了他多年来研究建窑的心得。他说,近年来海内外来建窑考察的专家不少,尤以东邻日本人为多。我知道日本人酷爱建窑瓷器,评为上品,其中有一件称其为“天目”的盏作为国宝加以珍藏,据传为北宋时期在天目山径山寺学佛的日本和尚带回去的。
我们驱车前往窑遗址考察,沿途风光旖旎,群峰起伏,河道纵横,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雨后初晴,金黄色的油菜花,翠绿色的林木在阳光照耀下,显得鲜艳娇嫩,还可闻到阵阵清香,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这里自然环境是适合先民生活的。
当地文管员老邱早早在公路旁等候我们的到来。他领我们来到大路后门窑址,打开厚厚的木门,在粉墙内有一座用青砖灰瓦覆盖着的北宋建窑遗址,它依山势而筑,呈东西走向,斜长为135.6米,为祖国大陆目前已发掘的最长的龙窑,堪称世界之最。长长的龙窑的红壤上,随处可见垫饼匣钵,黑釉瓷片,这里曾产生多少让世人赞叹的建窑精品,聪明的窑工利用釉中所含氧化金属的呈色原理和窑温火焰的机理,烧出了富有变化的结晶釉或窑变花釉,有的在黑色釉地上呈现出条状和釉滴状结晶,有的烧出窑花釉如玳瑁,有的把剪纸图案烧在釉内,晶莹光润,放射出耀眼的绚丽光彩,给人以美的享受,成为建窑最富有特色的产品。
我根据大路后门窑址看到的轴顶碗、荡箍、拨手等生产工具分析,建盏已全部采用轮制成形,因此,器物胎体厚薄均匀,器形规整,胎骨皆厚重,一般胎厚0.3—0.6厘米。施釉方法以蘸釉为主,外壁施釉均不及底,下半部露胎。我从大量堆积如山的生烧、半生烧品残件的出土数量来判断,当时的窑工们的烧造技术尚有缺陷,这可能同窑炉过长有关,影响了火候的控制。
建窑窑址分布在水吉镇方圆十余里,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我寻访了芦花坪窑址、牛皮仑窑址和大路后门窑址等,还拾到了足底刻“供御”字样的标本,实为兴奋。这应该是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的。清陈浏所著《陶雅》中载“底上偶刻有阴文‘供御’两字”。实物与文献相印证,说明建窑曾烧制御用茶盏。
建窑黑瓷兴盛同市场的需求有关,宋代上流社会和民间百姓饮茶、斗茶成风,从宫廷到民间多喜黑色茶盏作饮茶、斗茶器具。宋代斗茶用半发酵的茶饼碾成细末,置碗盏中以初沸之水点注,水面浮起一层白沫,用黑盏盛茶便于观察茶沫白色。宋徽宗也颇爱此道,常与臣属斗茶,上行下效,影响很大。赵佶在他写的《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大文豪苏东坡《送南屏谦师》诗云:“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勿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大书法家黄庭坚也赞道:“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
我漫步在建水之畔,远望层峦叠嶂,满目葱绿;近观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这里已是繁华的都市。入宋后建瓯一带首先倡行斗茶之术,福建莆田人蔡襄为宋廷重臣,大书法家,他的《茶录》一书真实记录了当年斗茶的盛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自贵族皇室,下至布衣之家,无不以斗茶为日常生活的一项乐趣。斗茶之法首先要观其色,其次要视其汤。宋人斗茶以观色品评高低,以视汤区分输赢,以青白胜黄白。
我常想“勇斗求胜”也许是人类的天性,攻城掠地的战争是一种古老而常见的表现形式,但毕竟太残酷了。如今开展体育竞赛满足了人们的这种争强好胜的心态,推动了和平事业的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因此受到全人类的重视。北宋贵族出身的儒雅皇帝,倡导斗茶的方式,满足人们求胜争强的欲望,在客观上调和了社会某些矛盾,这实在是高明的举措。
其实离汴京不远的河北曲阳定窑生产的黑釉盏,色黑如漆,而胎骨洁白,从质地上足可与建盏相媲美。我见过黑定,真是精致完美,极富观赏价值,手感异常之舒服。但宋徽宗却舍近求远,命建窑的窑场主烧造贡瓷,究其原因就在于定窑黑盏胎薄细腻,保温性差,不适合斗茶。《宣和遗事》载:“(壬辰政和二年)夏四月,燕蔡京内苑,辅臣,亲王皆与……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饮之。”可见在徽宗时,建盏已作为宫廷御用茶盏了。
建窑在宋代大量销往海外,南宋时期为防止钱币外流,规定凡外货不用金银铜钱,而以瓷器绢帛为代价兑换,因而瓷器输出量更大,同时财政一向偏紧的南宋朝廷也鼓励出口。建窑生产的建盏就大量销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1976年在韩国西南木浦市新安海域发现一艘元代沉船,船内出土数以千计的瓷器,其中黑釉瓷117件,最引人注意的是建窑的茶碗。这批建盏的年代为南宋时期。徐竞的《高丽图经》载,宋代的文物和饮茶习俗很受朝鲜人的赞赏,他们最爱喝茶,常用的茶具之一就是黑釉兔毫碗。
建窑遗址保护得不错,当地村民都知道这是国家的重点文物,一般人也无法进入,令人感到欣慰。寻访建窑遗址,让我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建窑的后人已经仿制出名瓷兔毫盏,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久负盛名的千年古窑终于重放异彩。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0514 №g〕
|
古瓷明珠话建窑(三) |
|||
|
|
|||
|
|||
|
宋代建窑以生产黑釉瓷器著称,建盏是其代表性的产品。从窑址出土或采集的实物看,建窑黑瓷中碗类占绝大多数,宋代文献称之为“瓯”或“盏”。此外,建窑黑瓷器型尚有少量灯盏、钵、瓶、罐、高足杯、盏托、渣斗等。按照釉面纹理不同,建窑黑瓷大致可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和杂色(异毫)等六大类。以下简要介绍建窑黑瓷的器型种类、造型及胎、釉特征。 1、器型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1)、建盏(碗类):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图1)。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 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 图2)。 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图3)。 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图4)。 2 、灯盏:灯盏是建窑黑釉器中数量仅次于建盏的器型。依其造型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出土或采集的数量较多。敞口,浅腹形小盏。尖圆唇,斜弧腹,底卧足;盏内壁一侧粘一条圆形泥条纽,用于系灯捻。形制简练轻巧。第二类型:钵碗形。口沿微内敛圆卷,浅弧腹,腹上微鼓,腹下内收,卧足。器内壁一侧粘一条穿灯捻用的泥条纽。第三类型:由浅碟 或小盏 及小盂 或碗 相叠而成,形如暖碗。碟内一侧粘泥条纽;碟、盂结合处有一小孔,中空,可往盂内注水降温,以节省灯油,故又称“省油灯”。碟口为尖唇平沿,浅弧腹;盂沿内敛,与碟沿相粘接,斜弧腹,卧足底 图5 。 建窑器型种类除上述两大类外,还有少量的钵、瓶、罐、高足杯、盏托、渣斗及黑釉蟠螭纹灯形器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2、釉色品类及其基本特征 中国的黑釉瓷产生于东汉时期,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至宋代达到鼎盛,建窑更把黑瓷推向了历史的高峰。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熔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这些釉面花纹与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似为“窑神”之作,具有神秘的艺术魅力。建窑的兔毫等结晶釉变化莫测,博得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赞颂。建窑黑釉釉层普遍较厚,釉汁肥厚。由于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建窑黑瓷玻化程度较高,釉面光亮但不刺眼,给人以宁静庄重之感。由于釉料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又呈现多种纹理。笔者大致将它们分为乌金 绀黑 、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及杂色等六大类。 (1)、乌金(绀黑)釉:这是建窑黑瓷较典型的釉色。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酱黑色。一般来说,酱黑釉釉层普遍较薄,光素无纹,早期建盏的釉色多属此类,釉面略显呆板,黑而不润,极少挂釉。建窑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图6 。 2 、兔毫釉: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产品,以致人们常常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所谓“兔毫”,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图7)。 (3)、油滴釉: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径一般为三、四毫米,甚至达一厘米;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缭乱。油滴也是一种结晶釉,烧成难度较大,成品率低,传世或出土很少。在日本的文献记载中,“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名贵瓷品。在现代收藏界,“油滴”也是建盏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图8)。 (5)、曜变:成书于十六世纪前期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把建盏珍品划分为若干等级,其中将“曜变”列为“建盏之至高无上的神品,为世界所无之物”。所谓“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圆点呈黄色,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耀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而得名。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由于“曜变”烧成难度极大,故传世甚少,仅日本国收藏四件,其中三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一件被定为重要文物。 3、胎质特征 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待续) |
|
古瓷明珠话建窑(四) |
|||
|
|
|||
|
|||
|
二 、建盏的外销 (上接114期B12版)建盏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和独特功能令人叹为观止,并成为宋代社会的特殊文化载体;它还伴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军飘洋过海,风靡海外,成为特殊的文化使者。1、建盏外销的国家和地区宋元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对外文化交流濒繁,也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福建泉州港和福州港迅速崛起并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瓷器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大量销往海外。特别是南宋时期,国家鼓励出口,同时,为防止钱币外流,规定凡外货不用金银铜钱,而以瓷器绢帛为代价兑换,因而瓷器输出量更大。据宋赵汝适《诸蕃志》 成书于宝庆元年即1225年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等文献记载,早在南宋时期,建窑生产的建盏就已大量销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 在镰仓幕府时代 1192 1333年 ,日本的僧侣们来我国浙江天目山径山寺学佛,回国时带回一批建窑烧制的黑釉茶碗,他们把这批茶碗称为“天目”,此后,“天目”一词逐渐演变为黑釉瓷的代称,但据有关学者考证,“天目”一词见诸文献记载,最早是在十三世纪中叶。“建盏”一名则出现在十四世纪初年的日本文献资料中。伴随着中国茶风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建盏也越来越受到日本各界的喜好和珍爱,并在此后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直被视为茶具中的瑰宝而珍藏。据日本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先生统计,日本国内各大博物馆、寺院、美术馆和民间都收藏了不少建盏精品,包括兔毫、油滴、曜变等。尤其是“曜变”天目碗,目前传世仅四件,分别为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藤田美术馆和京都龙光院收藏,其中三件被列为国宝级文物,而以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收藏的最为精美。 1976年,在韩国西南木浦市新安海域发现了一艘元代沉船。船内出土数以千计的瓷器,其中黑釉瓷117件,“最引人注意的是建窑的茶碗”。这批建盏的年代当为南宋时期。在东南亚的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尼等地也发现建窑黑釉器。由此可见,在两宋尤其是南宋和元代初期,建盏作为贸易陶瓷,通过海运大量销往海外。 2、建盏外销的基本线路 建盏的外销既通过陆路,更多的则依靠水路。在宋元时期,福建的泉州、福州等港口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其中泉州港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云集世界各地的商人,号称“东方的威尼斯”。北宋时期,福州已开辟通往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的航线。此外,浙江的宁波港也是建盏外销的重要港口之一。部分建盏应是通过这些港口销往海外的。在宋代,明州 今温州 也一直是中日交通的门户,中国到日本的商船,多由此地放洋;回国时亦停泊于此。 芦花坪窑址西侧约500米处即是南浦溪,溪对岸是七里岚村。南浦溪自北向南奔流,在建瓯市徐墩与闽江三大支流之一的建溪汇合,之后继续南流,到南平市与富屯溪、沙溪汇合,注入闽江,通向大海。这是古代的一条重要水运航道,1935年6月,普拉玛考察建窑时,曾通过这条水道运走了大量建盏。因此,可以肯定,建盏的一大部分应是通过这条黄金水道运抵福州港销往海外,或通过泉州港转运海外。 若沿南浦溪北上,则可由陆路经浦城,越仙霞岭而入浙江,再入江山清湖,即为钱塘江上游,顺流可直下京杭,还可转抵宁波港,再销往海外。普拉玛在他的《建窑研究》一书中写道:“水吉的内地村庄出产的茶碗就是这样用小船装载然后向前航行进入世界市场”。小小的建盏随着浩浩荡荡的商队,从一个偏远的山野小村走向了广阔的世界。 (三)古今建盏的鉴定与辨伪 1、建窑系黑釉瓷器的基本特征 从宋至元代,各地竞相仿制建窑瓷器,并形成许多黑瓷窑场,其中闽北地区的建阳中布窑、白马前窑、浦城半路窑、武夷山遇林亭窑、建瓯小松窑、延平茶洋窑、顺昌冯坑窑、官山窑、河墩窑、光泽茅店窑、松溪九龙窑及闽西北的泰宁上青窑、将乐上瑶窑、三明中村窑;闽东地区的宁德飞鸾窑;福州地区的福清东张窑、闽侯南屿窑、闽清义由窑;闽中地区的德化盖德窑及闽南地区的晋江磁灶窑;闽西地区的长汀南山窑、宁化济村窑等都或多或少生产黑釉瓷器。省外的江西、浙江、安徽、重庆、河北等省 市 也发现黑瓷窑址。建窑系仿建产品,大多器型较小,以中、小型碗为主,16厘米以上的大型器较少发现。其次,釉层普遍较薄,缺乏建盏的肥厚之感,因此,少见挂釉现象。第三,釉色大多呈酱黑色或酱红色,除少数窑址 如福清东张窑等 外,鲜见兔毫纹,且纹理大多粗而短,少见长而细者;油滴等更是罕见。第四,胎骨较薄,色以灰白居多;有的胎质细密,与青瓷、青白瓷胎相近,缺乏建盏的凝重厚实之感。第五,器底足较平,足根少见倒角 修刀 现象。在厦门等地的古玩市场已发现有人将建窑系其他窑场生产的黑釉碗冒充建盏以期抬高价格。 2、现代仿建产品的鉴定与辨伪 建窑自宋末元初改烧青白瓷器,黑瓷工艺随建窑的衰落而被历史的尘土掩埋了近六百年之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国内外一批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建盏仿制研究工作。日本的安藤坚、长江秀利父子、林恭助等先生都获得成功。我国建盏的仿制工作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键鹰教授等主持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的样品,并获得了有关人士的好评。此后,仿宋兔毫盏逐步走入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仿宋油滴盏、鹧鸪斑盏、铁锈斑盏等也获得成功,并批量流入市场。上世纪末,带曜斑的仿曜变天目盏在国内也获得初步成功,并少量进入市场。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仿宋兔毫盏、油滴盏不仅大量进入市场,而且作伪手段越来越复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仿建产品一般是在釉面上做简单处理,即用酸性物质去光,再用黄土涂抹。九十年代以后,在此基础上,有作伪者还在仿建产品上粘上“土锈”。此外,常用的作伪手段还有接底、老胎新釉等。仿建产品除碗 盏 这类器型之外,还有少量梅瓶、蒜头瓶、小盅及茶壶等。 现代仿建产品由于采用的瓷土、釉料及烧成温度与古代相近,故胎、釉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纹理几可乱真。但仔细观察,其釉面大多较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质浸泡则釉面呆板、晦涩,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感。有的粘“土锈”,但不自然。其次,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较细腻,胎体表面较平整光滑且较薄,手感较轻飘。其三,仿品大多为轮制压模或注浆成型,修刀过于工整,以致显得拘谨而缺乏真品的自然、随意之感。其四,仿品大多不见冰裂纹,少数人为产生冰裂纹,但裂纹较粗。其五,新仿品若用手指轻轻弹击,发出的声音较清脆;而宋代建盏发出的声音较深沉。其六,少数仿品刻“供御”铭,但字迹甚差,毫无真品的潇洒、飘逸之感,不可同日而语。(完) |
如何鉴定建盏
莫把“曜变”当“油滴”
http://www.cb-h.com .谢帮虎 (重 庆) ...中国商报网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