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钱币逸闻趣事

(2011-05-26 19:16:35)
标签:

转载

分类: 钱币收藏
原文地址:钱币逸闻趣事作者:潇潇雨勰

                                 “国宝”逸闻

 

    在万紫千红的我国古泉苑中,“国宝金匮直万”堪称名驰中外的奇葩。清代李佐贤《古泉汇》最早著录一枚残品,近似方孔圆钱,面背肉好周郭,篆书直读“国宝金匮”,传闻为陕西西安出土。1901年,西安农人掘土时又得二品,皆完好无缺,方晓《古泉汇》图录仅是泉首,下应以一短颈连一方形泉身,身面背各有二道直纹,中篆书“直万”两字。

    残品而今已杳元音讯。完品之一辗转于张丹翁、余挺生、张乃骥等清末民国的藏泉大家之手。另一枚曾一度消声匿迹。1930年,上海藏泉家张晋先生等邀观赏英侨纽曼(E·A·Newman)钱币藏品,突然瞥见失踪多年的“国宝”,喜不释手,情不自禁。纽曼在清光绪年间曾任西安邮务长,和清末满族重臣端方颇有交情,喜好收藏我国青铜器和古钱。张晋与其商让数回,方获成交。“国宝”后藏入上海藏泉家陈仁涛之箧,解放前夕随陈流落香港。五十年代初,陈氏经济拮据,欲售藏品,经张炯伯先生斡旋,我国政府毅然以重金将“国宝”赎归人民怀抱,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小小古泉珍品,历经千年沧桑,百年颠簸,叶落归根,重返故里,令人悲喜交集。

“国宝金匮直万”的身份,百年来众说纷纭,又因其被誉为古泉大名誉品之一,出自好事牟利之辈的赝品也鱼目混珠,更使“国宝”平添重重迷雾。而今,这种“低劣”伪(仿)品更是时有所见,无一是真。经研究,“国宝金匮直万”实为西汉亡于新朝,王莽执行黄金国有政策时的产物。当时令国民将黄金输于御府,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所以,“国宝”既似钱,但又并非钱。

 

     “国宝金匮直万”钱传世极少,向为泉界所珍视。自古以来,众人对这枚钱充满了好奇,历来泉界争论颇多。《食货志》载,“国宝金匮直万”泉为泉首和泉身组成,泉首为方孔圆钱,直读“国宝金匮”,泉身为方形泉,身面背各有二道直纹,中篆书“直万”两字。
    在中国古泉苑中,“国宝金匮直万”堪称名驰中外的奇葩。清代李佐贤《古泉汇》最早著录一枚残品,近似方孔圆钱,面背肉好周郭,篆书直读“国宝金匮”,传闻为陕西西安出土。1901年,西安农人掘土时又得一枚,皆完好无缺,古钱爱好者们这才知道,《古泉汇》图录仅是泉首,下应以一短颈联一方形泉身。
    在写作《传世古》时,我曾专程赴西安,想采访年近90高龄的西安文物鉴赏家阎秉初先生,他知道很多西安的古玩往事。可惜先生患病,未能如愿。后见先生的回忆得知,民国初年他家曾在西安南院门开设五州大药房,于药房一侧另辟有一间门面的古玩店铺,由其长兄阎履初经营,雇用外号叫“陈聋子”的一位学徒(街面上人称“陈相”)站柜台。平时为之挂眼,拉纤收货的主要有与阎家有旧的回民坊古玩商人金三、马二等人。
    约在民国八、九年前后,西安城西北隅杨家城(汉未央宫遗址)一带农民在耕田时发现“国宝金匮”钱一枚,即告知陈聋子,陈不敢作主,金、马二人遂相邀找阎履初,力劝阎履初购回此物,阎履初从未见过这种东西,为慎重起见,便将此物携回家中让其父阎甘园观看。阎甘园认出此物即为清代以降闻名于世之新莽“国家金匮”钱。又见此钱十分完整虽稍有土花剥蚀,但遍地开花体青绿,品相极佳,连说:“这东西好,还没见过这样好的东西。”急命阎履初购回此物,阎履初听了他父亲的话,这才花了几十个现洋把这枚珍贵的“国宝金匮”钱收买了。
    数年之后,阎甘园应冯玉祥所邀南下,尝居上海,遍交沪中书画、古玩界耆老、名流。曾将家藏“国宝金匮”钱一事告诉某友,有余挺生者闻讯后原付重金购买,阎甘园遂写信告诉西安家中的长子阎履初,让其速携此物来沪,后以千金之值售于余挺生。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所录的“国宝金匮”拓本,大抵均系余挺生所收之物。解放后,余挺生病逝,这枚钱也就不知动向。
    若干年后,上海藏泉大家张晋先生应邀观赏英侨纽曼钱品展,突然瞥见失踪久矣的“国宝”,惊喜不已。清光绪年,纽曼任西安邮务长官时与满族重臣端方颇有交情,喜好收藏中国青铜器和古钱币。张晋与其商让数回,方获成交。“国宝”后藏入上海藏泉家陈仁涛之箧,解放前夕随陈流落香港。上世纪50年代初,陈氏经济拮据,欲售藏品,经张炯伯先生周旋,我国政府毅然以重金将“国宝金匮直万”钱赎回中国人民的怀抱,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一古泉珍品,历经沧桑,叶落归根,重返故里,不得不令人百感交集。
    国宝金匮直万钱乃王莽时的货币。西汉末年,黑暗腐败,土地兼并,农人流离。王莽登基后,不遗余力,搜刮天下民财,四次更换币制。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实则搜刮民间藏金。王莽发行了种类繁多的不足值大钱,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王莽尽管臭名昭著,但因其时代的货币品种繁多、式样奇特、铸工精美、文字隽秀而受到推崇。王莽钱存世多寡不匀,除货泉、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布和大布黄千外,其他都少见。如六泉中的幺幼中壮四泉、十布中的小幺幼序差中壮第次九布及一刀平五千、国宝金匮直万等等。
    就“国宝金匮直万”钱的身份,千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此钱并非货币,而是作为王莽占有数十万斤黄金的象征,是藏金柜上的装饰或拉手之类。另一种观点是,既然币文明注直万,应是正式货币,只是折值太高而未正式流通,所以存世仅二枚。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国宝金匮直万钱实为西汉亡于新朝,王莽执行黄金国有政策时的产物。当时令民将黄金输于御府,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所以,“国宝”既似钱,但又非钱也。
    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王莽上台后,曾使用过一种类似通行证的钱币,即国宝金匮直万钱。据《汉书 · 王莽传》中记载:“始建国二年,吏民出入,持布钱以副符传,不持者,厨传勿舍,关律苛留。公卿皆持以入宫殿门,欲以重而行之。”符传是古代出门者的“通行证”,而这种类似通行证的布钱为何种铸币?有的认为是悬针的方孔圆钱“布泉”;有的认为是上圆下方的“国宝金匮直万”;有的认为是王莽“宝货制”中的“布货”。我以为,“国宝金匮直万”用于通行证之说,史书亦缺乏记载。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为了消除汉朝的影响,忌讳刘字系“卯、金、刀”所组成,国宝金匮直万内含金字,故不可能在这以后继续作为“通行证”来使用。
    千百年来,古泉商为投人所好,仿制了大量王莽时的珍稀币,鱼目混珠,也为后人收藏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麻烦。清末民初,京城有一贾姓古泉商按《古泉汇》图录钱样作模,采用失蜡铸造法制成王莽国宝金匮直万钱赝品,其文字形制均与真品相似,浑身涂满伪锈,四周有范钱存留,正面轮郭深峻,背面则较浅平,外郭呈双线状,铜流柱痕迹明显。一时,真伪难分,令京城泉友心惊肉跳。多少年后,贾姓古泉商的后人翻修房子,从古宅地下挖出一个坛子,内装一古配方:“新铜物涂抹盐,矾水煮开,沸腾一时,再抹盐水,晒干再煮,涂抹十余次,熟煮十个昼夜,则由黄变黑,然后反绿,但无锈斑斑。再埋入尿窝子里头,浇尿数日,经一伏期,寒露时节起出,乃全身绿锈斑斑也。”此乃古钱商制作“国宝金匮直万”赝品的秘方?
   其实,在收藏泉币的老手眼里,也不难辨识,伪品与真品相比,惟笔划锋芒处已变得圆浑,又内部未经氧化,重量稍大于真品。收藏古玩,关键在于眼力。
                           古钱币谶纬故事
 
 
     古城奇台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自从人类第一串脚印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以来,这里就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人类兴衰的历史。新石器时期准噶尔盆地农耕文明的火种在这里点燃;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到过这里;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和亲途径这里;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不止一次来过这里;长春真人邱处机随成吉思汗西征路过这里;禁烟英雄林则徐被遣戍伊犁也曾路过这里……汉、唐、元、清等曾经有效统治过西域的中央王朝都在这里修城屯田。古城奇台地处四路要冲,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她不但是政治军事要地,而且是商埠中心、金融中心、重要的商贸税征收地和屯垦地。正是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古城奇台的古钱币积淀很丰厚,是新疆少有的发现中国古钱币种类最多、古钱币时间跨度最长的地区。钱币是国家名片,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一枚枚古钱币就是一段段丰富曲折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当然,其中也不乏古钱币逸闻趣事,在此采撷几则,与同好共赏。
货泉与白水真人:
    货泉是王莽篡汉后铸造的一种钱币,因钱文为“货泉”而得名。笔者在奇台发现收藏的货泉有普通货泉,也有厚重的饼型货泉。关于货泉,还流传着一个谶纬的故事。
    西汉时期,社会上盛行谶纬。谶,就是巫师或方士将诡秘的隐语或预言,用语言、文字、图、书等方式兆示凶吉祸福或成败兴衰等;纬,就是用迷信、神学观点解释经义。谶纬不但在民间流行,封建统治者也充分利用谶纬为自己谋取最大的政治利益,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王莽和刘秀。王莽巧妙利用了谶纬而篡汉,篡汉后又对谶纬深信不疑。在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铸造金错刀、契刀以印证“卯金刀帝出,复尧之常”的谶语,同时也企图印证自己是“真命天子”,殊不知“卯金刀”即“劉”字,又被反对者利用,于是王莽篡位后借口“卯金刀”不合“灭刘兴王”的天意,在始建国元年(公元10年)废止金错刀和契刀,改铸造“货泉”。“货泉”是王莽第四次币制改革的产物,钱币形制采用圆形方孔,穿孔之右左分别用悬针篆铸“货泉”二字,以避“金”“刀”“钱”之谶纬,不料,此钱一出炉,却被反对王莽的谶纬家拆解为“白水真人”(“泉”为白水;“货”为真人),暗示其政权将被白水真人取代。王莽忌讳“白水真人”又改铸“布泉”。东汉光武帝刘秀更是把谶纬利用到了极致,他自号“真人”,又在南阳白水乡起兵,后来夺得政权称帝,正好应验了“白水真人”的谶语。刘秀登基后,废除了王莽时期的币制,停铸王莽钱,但唯独对王莽的“货泉”情有独钟,不但没有废除,反而把“货泉”当做东汉政权的法定货币继续铸造,后来在大臣们的极力劝谏下才同意废除“货泉”,恢复铸造五铢钱。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南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铸造的太货六铢。该钱钱文也是篆书,文字苍劲秀美,形制精美。由于朝廷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激起老百姓的不满,并在其钱币上做文章,编歌谣来诅咒陈宣帝的统治,有人将篆书钱文“六”字说成一个人双手叉腰,将篆书钱文“太”说成哭泣的天子。于是,“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的民谣不胫而走。果然不久陈朝灭亡,太货六铢成为有名的丧钱。后来有人作诗感叹:“陈琐六铢始铸成,一铢增后难权衡。存亡天子共太货,六字叉腰哭几声。”太货六铢因其铸期短,存世量稀少,目前奇台尚无发现太货六铢的讯息。
                         宣和通宝与靖康之难
    宣和通宝是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所铸,也是宋徽宗最后一个年号钱币,在奇台发现较多。北宋末年,宋、金、辽对峙,北宋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社会动荡不安。在此情况下,徽宗铸造了宣和元宝、宣和通宝钱。而此时的民众早已经对腐败无能的北宋王朝失去信心,宣和年号的钱铸行不久,就有“一旦宋亡,十二月立康王”的民谣。这则民谣巧妙地把“宣和”的“宣”字拆解为“一旦宋亡”,即“宋”字去掉“木”,加上“一旦”就是“宣”字;“十二月立康王”则暗含靖康的“靖”字。这则民谣预言了北宋的灭亡。公元1120年,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议金攻辽中京,而宋攻辽燕京,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其余国土归金。后来金兵攻破辽中京,而宋朝二十万大军大败。燕京被金人所攻占,天祚帝被俘,辽国灭亡。宋王朝在未能攻下燕京的情况下,要求金人履行盟约,当然被金人拒绝。后来宋廷用岁币将燕云十六州买回。公元1125年八月,金国以张觉事变为由,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靖康元年(1126年),宋徽宗见情势危急,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改元靖康。次年,金兵攻陷汴梁,俘徽宗钦宗北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渡河南下,在临安登极称帝,史称南宋。一些谶纬术士编造种种故事,声称宋亡非战不利,而是取年号不吉利所致,将“靖康”二字,拆解读为“十二月立康”,牵强附会为钦宗只能当十二个月皇帝便被康王赵构取代。当然这是迷信,不足为信,但谶纬故事却流传至今。
    无独有偶,这类钱币谶纬故事在500多年后再次出现。明崇祯年间,明王朝濒临灭亡,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明王朝大量铸造种类繁多的崇祯通宝,其中有一种崇祯通宝钱币背面有奔马图案,钱币界称作“跑马崇祯钱”。民间附会为“一马乱天下”故事,有人传言此钱暗寓奸臣马士英乱国,使王朝灭亡。民间还有谶谣:“一匹马,走天下,骑马谁?大耳儿”。一匹马是指马士英,大耳儿指阮大铖,都是奸臣。也有人传言此钱征兆李自成起义军进北京,李自成自称“闯王”,“闯”字是“门”字里一匹“马”,“跑马崇祯钱”就是李自成推翻明朝之图谶。
 

    历代众多书法名家书写的钱文,还有不少轶闻趣事。如“开元通宝”背面的一弯月形指甲掐痕,据说是李渊妻子所作。大唐初定,高祖决定废“五铢钱”,发行新货币。钱样制成,送到李渊处审定,他随手把钱样交给身边的皇后,皇后不知道钱样是黄蜡做成,就顺手用指甲在钱背后轻轻一戳,结果留下一弯指甲痕。按此样铸的钱上就留有皇后的指甲印。民间百姓称有弯月形的“开元通宝”为贵妃钱,一直沿用至今。

  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石达开所铸的圣宝钱,钱文为“太平天国”四字,其中“国”字中间是“王”字而不是“玉”字,则是为了显示“王在国中”。

  南朝战火不断,百姓民不聊生。579年,永定皇帝铸造钱币,书写钱文者为了讽刺朝廷的腐败,有一枚“大货六铢”钱币,使“六”字像一个人,弯腰俯首而泣,形象十分痛苦。皇帝一看大发脾气,下令将此批钱币全部回收,不得再铸,书写钱文者遭到斩首。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