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2011-11-28 16:00:13)
标签:
杂谈 |
这次对学生进行了二年级一班计算能力调研,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是计算差错多,准确率低,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严重干扰着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正常教学,分析其错误的原因,以及提出纠正的方法。
一、
错误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只要结果不对就是错误。如:34 -16
= 16 、5 ×
6 = 11、42 + 18 < 60
等都是错误,如果只考察结果,以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为标准,那么这些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都应该打个“×”,但只停留在“对”或“错”的标准是不行的,我们必须针对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类型加以分析研究,才能纠正和改正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但由于学生是千差万别的,犯的计算错误也是不同的,具体错误类型可归纳如下:
1、口算错误
(1)计算失误。例如:6+45=52
(2)口诀混乱。例如:2×6=18 6×8=48
2、方法错误
(1) 计算法则错误。
(2)运算顺序错误。
例如:34-16+14=34-30=4
例如:(1)0×5=5 (2)2+8×3=30
3、其他错误
(2)误写。误写也叫笔下误,就是本来计算正确,但在写答案结果时出现了笔误而产生的错误,这种错误在小学生计算中也经常发生。
(3)误算。误算多发生在多位数加减的过程中,在某一位进行计算时,发生了加减的混乱,该加的减了,该减的加了。比如计算时进、退位搞错,有的该退位的不退,不该的退的又偏退了;不该进位的进了,该进位时又忘了。退位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用减数的个位减去被减数的个位。2、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
(1)感知比较粗略。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感知开始。人类的知识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而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受。”同样,小学生在计算时,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符号或数的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小学生感知事物不仔细、不全面,比较笼统、模糊,只能感知客体的个别部分,而且感知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感知任务,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拢,集中感知事物。这就造成小学生在计算时,由于受到算题本身的影响,常常会感知不全面,不精细,造成抄错数字或漏写数学等。如把 54 写45;把×写成+;有时抄题时,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下题的后半部,首尾不符。有时由于观察不具体,只看到大致轮廓,遗漏了某些细节而导致错误。
(2)受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影响。由于受小学生本身的年龄、个性、兴趣、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很短(据统计在一节课内学生的注意力只有15分钟左右),并且注意也不容易分配,要求他们在同一个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上来时,他们往往会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3)记忆的影响。小学生记忆具有不清晰,持久性差的特点。学生因记忆因素所造成的错误,主要是由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出了错误。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时,忘了加1或退1;有时在草稿上计算是正确的,可抄到作业本上抄错了等等。
(4)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计算2+4时经常写8,特别是在学过乘法口决表时最容易发生这样的错误。由于学生在学习10以内乘法时,经无数次的重复强化,对10以内的加法,也习惯看成是二个数相乘。时间一长就容易形成定势,于是看到2和4顺手就将8写下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乘号和加号的相近似的干扰而容易产生错觉。要避免这类错误的产生,要在学习中把后来学的知识信息与原先的知识信息,进行不断比较,用比较来鉴别知识的异同。
(5)强信息产生的思维干扰。当学生碰到与强信息类似的外来信息时,原来的信息便会被激活,产生思维干扰,造成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