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莲花山古采石场

标签:
番禺莲花山古采石场 |
分类: 广东行 |
广州番禺的莲花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新羊城八景之一。番禺莲花山与湖北大冶古铜矿遗址并称为我国两大古矿场,山上还有始建于明朝万历(1612年)年间的莲花塔和始建于清朝康熙(公元1664年)年间的莲花城等古迹。清代屈大均曰:“杨科大洋之捍门,南越封疆之华表,一郡风水之所系”。

从西门进入是个“Y”字型的路口,右边是古采石场和莲花仙境,左边是莲花城和莲花塔,中间位置就是望海观音和莲花禅寺。每年6-8月是莲花盛开的季节,也是莲花山的旅游旺季。

古采石场是莲花山最值得看的景点之一,上次时间不够没看了,这次首先直奔采石场。
莲花山古采石场是岭南地区的一处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古采石场遗址。
莲花山古采石场历史悠久,开采的石料远运至广东各地,2002年时,莲花山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景区。2001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天门,是在莲花山体上开凿的一个类似山门的大门,宽约10米、门墙厚近10米。当年莲花山的石头都是通过海路运送的,这里是当年的采石工把石头运往莲花山海边的通道。
莲花山的石矿开采,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从秦末至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政府在莲花城立碑,永远禁止开采,莲花山才结束了被刀凿锤击的命运,留下凿痕累累的陡壁峭崖,成为巧夺天工的奇景。
莲花山古采石场开采时间自西汉初年一直延续至清代道光年间,西汉南越王墓石料即采自莲花山。莲花山古采石场以切割式凿岩法开采,遗留的采石工作面平均高度为25米,最高处达40米,最深处在地面下13米。
采石场至今仍保留着古代采石时留下的石柱、石板及大量未能运走的石料。
岩底的一块石壁上,刻着“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九个字。这个是1983年考古学家夏鼐来莲花山考察时题的字。
当时莲花山古采石场最早开采于哪个年代也无法考证,夏鼐考察南越王彩画石室墓之后,认为莲花山采石场“不迟于宋”,于是在石壁上题为“古采石场”。
石壁上雕刻了古代诗文,水池边是小道,原来可以环绕着这些巨大的石壁,慢慢行走,想必在这盛夏,这里也会幽静阴凉,让人心定神怡。
顺着岩底的小路走,一个岩洞连着一个岩洞,只可惜这一次不让进,各个路口都被封住了。
从莲花山山南至莲花山渔港,一共有15个采石场,分别是燕子岩、剑门、狮子岩—观音洞、百福图、莲花山—南天门、飞鹰岩、海仙池、八仙岩、无底洞、顺景岩、树抱石、大佛洞、碧莲池、四方池和洞天波。
燕子崖,一堵三四十米高赤壁红崖,被凿成一个四方的大石柱,垂直插入谷底的荷花池。
莲花山采石场的遗址建有很多水池、水塘,都是古代采石坑积水形成的,里面都种植有莲花,碧绿的水色映着巨大的石壁,相得益彰。
荷花池。


观音岩也是古采石场的一部分,从这里可以上去望海观音。

观音岩边有狮子石,这块形似雄狮的岩石莲花山沧海桑田的见证,狮子石原来是小岛边上一块礁石,千万年来受海浪和海风的不断拍击侵蚀而成今天的形状,随着珠江不断带来泥沙,小岛不仅与陆地相连了,狮子石也远离了海岸,莲花山以前叫“狮子山”,近处的珠江口叫做“狮子洋”,都是以这块石头命名的。

站在狮子石处远眺,沧海已变桑田,曾经的海岸线已经退到几百米之外,远处的狮子洋就是珠江的入海口,这里也是珠江三角洲最核心的位置,如今的狮子洋已然成为船来船往的繁忙水道
从观音岩出发,再登上数百级台阶,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观音铜立像就在眼前。
望海观音像由何厚铧倡议,何贤社会福利基金会和各方人士襄助,于1994年10月23日建成开光,像高40.88米,用120吨青铜铸成,外贴纯金9000克,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观音铜立像
望海观音一侧是观音禅寺,楼高三层,收藏和供奉有各种造型的玉雕、木雕、铜铸、彩瓷观音圣像共1000尊,但时间关系没有上去。
要走完整个景区至少需要半天时间,
番禺莲花山,风景好美好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