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朝花夕拾》导读

(2014-10-23 08:20:27)
标签:

教育

一、作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书名曾为《旧事重提》。

二、一句话评价: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请结合第四点理解该主题)

三、 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朝花夕拾》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惟一的一本散文集。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少年、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四、每篇散文的具体内容及主题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本文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版《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作者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等故事时所产生的强烈反感,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本文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具有人情味的鬼)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在私塾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文章重点回忆少年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庸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主要回忆了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曾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同时也交代了决定去日本留学的原因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尤其突出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向往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最后溺死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五、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

相关情节

父亲

封建、保守、专制。

①父亲不让鲁迅观看迎神赛会而让他背书;(《五猖会》)②父亲被庸医治死。——《父亲的病》

阿长

粗俗愚昧、善良朴实、富有爱心。

①跟我睡觉时摆“大”字;②总有很多烦琐的礼节或仪式,比如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③阿长为我寻购心仪已久的绘图版《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

寿镜吾先生

方正质朴、博学严厉

①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问题;②教课严厉,程度逐渐加深;③读书入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真挚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

①藤野先生帮“我”添改讲义;②藤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藤野先生》

范爱农

正直爱国、耿直孤傲、愤世嫉俗

①同乡会上与“我”争执;②兴冲冲地约鲁迅去看光复的绍兴;③报馆案风波,丢掉了“学监”的职位;④穷愁潦倒,溺水而亡。——《范爱农》

绍兴“名医”

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

①名医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②“名医”深夜出诊非一百元不去。——《父亲的病》

衍太太

圆滑阴险,表里不一

①对自己的孩子管教很严,对别人的孩子却不一样,当我们“吃冰”时,不仅不制止,而且还背着其他大人怂恿我们多吃;②怂恿我去偸母亲的首饰拿去变卖,然后散步流言污蔑我。——《琐记》

六、 艺术手法

1、运用了记叙、描写和议论相融合的杂文笔法如《狗•猫•鼠》一文既描写了童年时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发表议论,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猫”一样的所谓的“正人君子”的媚态。

2、注重细节刻画,以小见大,人物形象丰满。如《范爱农》中对范爱农的描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其实,从这俭省的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到范爱农冷漠外表下对时势现实的焦虑、担忧、沉思甚至不满,对那些“鸡虫”小人往往报以“白眼”。范爱农的“白眼”,实在是愤世嫉俗的心灵的真实写照。 

3、多用反讽、对比手法,加强批判讽刺的效果在叙述中反话正说,进行巧妙的讽刺,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细细道来看似肯定,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七、文段训练

(一)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 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 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1、以上文段选自  鲁迅(作者名)的《朝花夕拾》的  《五猖会》            
2、文中“我”和家人在准备着去哪里?他们顺利地去了吗?

答:准备去看东关看五猖会。正当“我”兴高采烈地筹备去看迎神赛会时,父亲勒令“我”一定要背《鉴略》,无奈下背完书父亲才准许“我”去,可“我”兴奋的心情已经一扫而尽了。

3、人们对《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概括为“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请你结合选文谈谈。

 答:《五猖会》中描写看赛会出发的情景,“昨夜预定的明瓦窗大船早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饮,点心盒,

都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兴奋得不得了,这是儿时的“我”的一大乐事,体现了温馨的回忆;但正要出

发,父亲命令“我”一定背书,完全把孩子的天性扼杀了,体现了理性的批判。

4、请结合选文谈谈《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答:注重细节描写,如父亲强迫“我”背书的情景,‘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的专制。使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和批判。

(二)【文段甲】: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      !”
  “哦哦,你是         !”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我想我那时摇头大约有两回,他们看见的不知道是那一回……

【文段乙】: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  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   A  。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飘浮。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又疑心这消息并不确,但无端又觉得这是极其可靠的,虽然并无证据。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后来曾在一种日报上发表,现在是将要忘记完了。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酪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做尽,余亦等轻尘。”

1、以上两个文段均出自《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 其中几个A处都应该填入人名,这个人指   范爱农  B处指 鲁迅

2、文段甲中写了“我”的两次摇头,各是因为什么?(2分)

答: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 “分出尊卑”,显得封建。这两件事都让鲁迅觉得丢脸。

3、请结合原文分析“我”对A前后印象的变化,并说说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3分)

答: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害后,日本同乡会的同学们主张发电报回国抗议,而范爱农反对发电报,于是“我”对此愤怒,由此可看出以前“我”认为范爱农冷漠胆小、对师长无情;从辛亥革命后范爱农“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以及后来我离开绍兴后很怀念和同情范爱农等情节可看出这时的“我”又觉得范爱农是一位耿直孤傲、不随波逐流、对辛亥革命和教育事业满怀热诚的知识分子。欲扬先抑的写法,前后形成对比,鲜明地衬托出范爱农的形象特点,突出了作者对他的同情与悼念,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4、文段乙中的“他”“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而后各处“漂浮”,为什么“他”落到如此境地?请结合全文相关情节分析,然后说说作者对他怀有怎样的感情?

:从爱农在同乡会上与鲁迅等人发生争执以及他认真做学监但最后还是被赶走了等的情节来看,范爱农是一个倔强耿直,愤世嫉俗,不肯趋炎附势的人,容易得罪人;同时,辛亥革命进行得并不彻底,没能改变社会黑暗的现状,他回到故乡后逐渐失望,因不能随俗,又到处受到排挤,最终丢掉了“学监”的职位,因此只能景况困穷,言辞凄苦。作者与范爱农是好朋友,作者在回忆时透露着对他的同情与悼念,也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病态,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5、范爱农是鲁迅先生深情回忆的人,请问在《朝花夕拾》中作者还深情回忆过哪些人,这些人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再举两个例子)

答:鲁迅先生还深情回忆过自己读私塾时的寿镜吾先生,他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严厉的教师;少年时期家中的佣人长妈妈,她是一个粗俗愚昧、没有文化、善良朴实、富有爱心的下层劳动者。

6、你喜欢《朝花夕拾》中的哪一篇?为什么?

答:我喜欢《五猖会》。因为少年鲁迅看会前的兴奋,勾起我们对少年快乐生活的回忆;他父亲蛮横地阻挠看会总让我联想到父母对我们自由的限制;背完书后去看会的沮丧让我感到无限的怅惘和惋惜。总之,少年鲁迅的情绪时刻牵动我的心。

(三)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闹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

1、结合文段说说,绍兴名医有哪些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这些名医的?(4分)

答:“便非一百元不去”说明绍兴名医诊金昂贵。“河边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对蟋蟀、旧鼓皮制成的败鼓皮丸”说明他们药引怪异、故弄玄虚;“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说明他们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作者运用了反讽的手法,把庸医称为名医,反话正说,对这些名医的行医过程没有正面描述,但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愤激的批判和讽刺。                                             

2、在《朝花夕拾》里,作者回忆了许多让自己怀念和敬佩的人,也批判了一些让作者厌恶的人。在这些让人讨厌的人中,除了这些“名医”外,还批判了哪些人?请举一例分析。(3分)

《狗、猫、鼠》中借猫的特性:“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凶残,和令人作呕的“一副媚态”批判了“现代评论”派的学者文人及“正人君子”。《二十四孝图》中代表封建孝道的孝子如:娱亲的老莱、埋儿的郭巨等。《无常》中打着 “公理”、“正义”旗号的“现代评论”派及“正人君子”之流。《琐记》里圆滑、阴险,表面上关心实则唆使少年行为不端,之后又散布流言的衍太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东莞记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