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城市“小学语文主题阅读”课题实验的思考和探索
(2015-07-21 17:31:0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管理 |
一、开展“主题阅读”课题实验的缘由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435篇课文(含每册教材后面的自读课文),是按单元体系编写,并在每个单元中设置一个主题做主线,意图在单元主题引导下,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单元训练重点和文章所蕴含的的思想与情感。每册教材基本上设置8个单元,每个单元一般都有鲜明的主题和单元导读、4篇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内容,需14个课时。怎么教?先看两个迥然不同的案例。
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法”遵循“整体性”原则,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统整教材,进行拓展式“主题阅读”教学。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为例,单元主题是“小桥•流水•人家”,同样用14课时,完成本单元教材和《主题读写》以及《经典诵读》同主题相对集中的22篇文章的教学。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4课时):指导阅读,激发兴趣。先让学生自读教材中的《麦哨》、《乡下人家》,《主题读写》中的《我爱乡村的傍晚》、《麦子飘香》4篇文章。前两篇文章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围绕“哪篇文章、哪个段落、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让你喜欢乡村”这一主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后两篇文章,指导学生用前两篇文章学到的方法,进行半独立批注式阅读。
第二阶段(5—12课时)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深入品读。先用1课时重点阅读教材中的《乡下人家》,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画、注、批等形式进行深入品读,然后用3课时独立阅读《主题读写》中的《一支绿色的歌》等5篇文章。再用1课时进行整个单元的阅读分享。
两个案例,反映了两种课程观。前者是“教教材”,把教材当作了课程的全部,是以课文内容分析和传授知识为本,将课文从单元中剥离出来,以课文为单位,一课一课地教。忽略了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意图。其教学过程,教师繁琐的讲解分析和满堂问,占据了课堂上学生本该有的自主读书思考和感悟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语文能力长期以来在浅层次上徘徊,教学效率低下。至于课外阅读,完成课标要求的底线145万字的阅读量,有数字,有要求,无方法,无落实,成了一个盲区。后者是“用教材教”,是基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下,聚焦单元主题,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是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以单元主题为“魂”,将与教材配套的另外两套教材中相关联的两个单元串起来,组成一个“大单元”,整体施教,拓展和丰富了课程资源。其教学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主问题贯穿始终,课堂上听到最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是学生默读思考、自学感悟和读写表达。这样,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来指导,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是传统教学的5倍多,既注重兴趣,又培养能力,确保学生的阅读量质兼得。
两者比较,主题阅读课题实验的大单元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解决了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一是解决了学生课外阅读难以落实、阅读量不够、效果不好的问题。这一教学方法,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内容,有效地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教,切实保证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二是解决了学生自学时间难以保证、自学能力难以提高的问题。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一教学方法,将课内阅读用最少的时间,最高效的方法学完,再拓展到同主题的其他文本的学习或整本书的阅读。在课内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减少了教师过多的提问和繁琐的讲解,而把重点放在引领学生从‘多读书’向‘会读书’发展,课内习得,课外运用,符合认知规律,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顽症,是一剂良药。
二、“主题阅读”课题实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
主题阅读实验秉持“以篇为范例,授之以渔”的原则,坚持“一课一得”、“一单元一得”的理念,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单元整合教学,通过对不同问题、同一主题文章的学习,达到“一主带两翼”、“精读带略读”、“阅读带习作”等目的,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相当于传统教学5倍多的阅读量。
“主题阅读”课题实验注重依托教材,挖掘课程资源,形成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的“一主两翼”语文读本体系。“一主”指以教材为主体,准确地说是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主线,“两翼”指与教材单元主题配套的“主题阅读系列读本”——《主题读写》和《经典诵读》。在一个单元中,一个主题统领三套教材并列的三个单元,其中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三个单元中的文章好比藤上的瓜,教学时整体施教,以藤串瓜。一个单元中,教材有4篇左右的文章,《主题读写》读本中有8篇左右的中外现代美文,充分发挥教材“例子”作用,从作者、体裁、内容、情感、写法等角度做相关、相近、相反、相对的文章拓展链接,《经典诵读》中有与教材单元主题和课后日积月累相对应的15篇左右的古今中外经典诗文,这样每个单元共有27篇左右的文章组成了同一主题的大单元,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文本延伸到文化。这种以主题引领的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语文的人文性来讲,极大地丰富了主题的精神内涵,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吮吸主题的养分。从语文的工具性来讲,由于一个主题统领27篇左右的文章,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大语境,便于学生对比学习,类比学习,更有利于发现语言规律,吸收语言精华。这种有主题地阅读,有主题地感悟,有主题地积累,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养成,更是一种文化的自主建构、一种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就容易落实“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以及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的教学目标。
2.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法”。
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遵循“大单元整体性原则”,使学生阅读的量成倍增加,就必须有相适应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做支撑,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大单元教学法”。“大单元教学法”不仅注重一个课时的教学,而且关注一个单元的教学效果,其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传统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去施教的模式套路,而是把“一主两翼”中相关联的3个单元,组成1个“大单元”,用“单元主题”统领整个教学流程,即以一个单元的“教材+读本”为单位整体施教,具体是以“单元导读课型”、“整体识字课型”、“以文带文课型”、“自主阅读课型”、“读写联动课型”、“基础训练课型”、“分享展示课型”这七种课型作为实施策略,完成每单元14课时的教学任务,实现了阅读教学的高效。
大单元教学(14课时)课型与内容分配表
|
|
|
|
第1课时 |
单元导读 |
① ② …… |
总起、定向。 |
第2——4课时 |
整体识字 |
教材4篇课文中的生字+“两翼”教材的部分生字。 |
一年级4节;二年级3节;升一个年级递减1节;高年级不开。 |
第5——9课时 |
以文带文 |
教材一篇课文带《主题读写》中的一篇或两篇文章,每节2——3篇,学10——15篇。 |
核心课型,也是常用课型。 |
第10——11课时 |
读写联动 |
教材课文,每课时读1篇+写1片段。 |
低段2节;中段3节;高段4节。 |
第12课时 |
自主阅读 |
每节4——5篇,共4——15篇;也可以读整本的书。 |
进行主题阅读研究半年后开。中低段1——2节;高段2——3节。 |
第13课时 |
基础训练 |
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最基础的字词句段篇的知识。 |
内容前置;任务驱动;目标激励。 |
第14课时 |
分享展示 |
展示和复习本单元积累的诗文 |
只展示结果。 |
大单元教学(14课时)课型与内容分配表,是主题阅读教学在不增加课时,不改变原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关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安排表。这是一个基本的范例,具体应用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方式加以调整和创新。
实施“大单元教学法”,14节课,学生学完了27篇左右文章,其中有七八首诗能背下来。一学期下来,阅读的文章近200篇,背诵的诗词达50多首。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在“教教材”,更是在“整合教材”;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在“读教材”,更是在“建构文化”,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文化的积淀;对于教学来说,教师不仅着眼于现行教材,同时关注于以生为本的课程观,更是将 “把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作为小学语文的头等大事”付诸于教学实践。
一是观念的变化。主题阅读课题实验给老师思想上最大的改观就是,学生语文能力是自己读书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课堂上老师必要的讲解不可少,但语文能力的形成,靠语文实践。读课外书应该是最重要的家庭作业。
二是课堂的变化。实验初步阶段,对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法七种课型的操作,我们以“单元导读”“以文带文”“读写联动”为重点进行模式的实践和探索。“一课一得”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和可检测,教学流程相对简单,增强了有效教学的意识;“教学主问题”贯穿课堂始终,使教学比较清晰,简单;“以读代讲”相对减少了教师无效提问的次数和分析讲解;“自读课文写阅读批注”增加了学生自主读书思考和感悟表达的时间;“速读速记”较好地落实了背诵积累进课堂的教学要求;“交流展示”训练学生能够自信地较有条理地表达完整的语段等等,努力在课堂上实践着“少提问,多让学生读书;少讲解,多让学生分享展示;少让学生做练习册,多让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大单元教学思想。
四是教学研究方式的变化。网络教研、实验校联片教研和实地跟踪指导相结合,是进行主题阅读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通过新浪SH0W定期的视频网络备课培训,逐步了解了七种课型的基本操作要领,教师参与研究的意识增强了;通过QQ群网络教研,随时跨区域和专家对话,同行分享,答疑解难,增强了教学研究的交互性;通过参与片区实验校联片教研活动,诊断课堂,解决教学问题,提高了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的实效性;通过课题组成员实地跟踪指导,促使更多的骨干教师在反思中获得成长和提高。
总之,小学语文主题阅读课题的实施,力图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把“反三归一、质从量出”的规律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形成适合我市实际的课程文化,追求阅读对学生文化积淀和精神生命成长的恒久价值;力图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语文教学方式,减少教师繁琐讲解和低效率教学行为,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大量阅读腾出时间和空间,并保证落实,提高读和写的质量,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的大语文教学之路,形成我市小学语文“朴素、多读、自悟”的课堂教学文化,追求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和阅读对教师语文素养提升的可持续能量,推进我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