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章   布克哈特

(2011-10-11 15:49:34)
标签:

杂谈

分类: 西方美术理论资料

第六章   布克哈特

 

生平概述:

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1818325日出生于巴塞尔一个政治地位极高、非常富有的贵族家庭。

1836年,布克哈特在巴塞尔大学注册,所选专业是历史和哲学。不过,为了尊重父亲的愿望,他于1837年初改学神学。1839年,布克哈特转学到柏林,并且专心学习历史和语言学。并且于1843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到了1860年,布克哈特已经出版了他一生中几部最重要的专著:《君士坦丁大帝时代》(1853)、《向导:意大利艺术品鉴赏导论》(185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布克哈特后来的著作虽然与上述几部专著一起为他赢得了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家的荣誉,但它们是作者逝世以后由他人整理和出版的。在布克哈特死后出版的著作中,最为重要的理所当然是《世界历史沉思录》,此外还有三卷本的《希腊文化史》。在后面这部长篇巨著里,布克哈特从西方文明所面临的根本危机着手分析西方文明的起源。因为时空范围宽广,布克哈特在年代上采用了宏观的视角。他的笔墨集中在叙述当时典型的生活环境,目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掌握20世纪欧洲特定生存环境的结构性源头。

布克哈特于1844年被聘为巴塞尔大学编制外的讲师,因此,这一年可以被看做是他学术生涯的开始。1858年,巴塞尔大学任命布克哈特为历史学教席教授。除了拥有历史学教授席位外,布克哈特还于1874年接受了巴塞尔大学艺术史教授位置。他在生命的末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艺术史的教学和研究上。1886年,布克哈特放弃了历史学教授职位。由于慢性哮喘病的缘故,布克哈特不得不于1893年从艺术史教授位置上退休。 189788,布克哈特与世长辞。


著述思想:

布克哈特的代表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堪称历史文献中最有创见的著作之一,书一出版,就跻身于第一流的著作行列,因为它向世人显示了文化史的潜力,并把它提升到史学著作类型中的一个权威地位。在他之前,没有一个历史学家曾一如此大的魄力和洞察力来抓住并解释一个时代的心理。尽管许多读者惋惜书中略去了艺术,但丹纳却回答说:我们并不为此觉得不足,因为我们对人之为人比人之为艺术家更感兴趣。另外有些人觉得他过分夸张了从中世纪晨光熹微到文艺复兴旭日普照的过渡的节奏。他极其熟悉文艺复兴的文献,但对中世纪却从未做过深刻的研究。有些批评家说,他对文艺复兴的看法失之过分颂扬,另外有些人认为,书中关于政治的章节不够充实,他所在的国度对国家的重视比欧洲任何别的地方都少,他作为这样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于政府问题也就不大感兴趣,对于帝国,无论新旧,他都认为没有什么用处。有些读者埋怨说,他过高估计了关于重新古典世界的影响,也有人认为他忽略了意大利文化的物质基础,而且他的论述把各个不同的世代混在一起,这些批评意见虽然都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却无伤这本书的声誉,用阿克顿的话说,它依然是“现有的关于文化史的著作中最精辟、最精微的著作。”100多年来,这本书成了研究文艺复兴的学者必读的杰作,也是西方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奠基之作,这使他成了最重要的文化史学家。

虽然布克哈特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化史家而著名,但他也是美术史家的先驱。1844年他作为教师在巴塞尔大学教授的第一门课程,是有关建筑史的。由于他抱有新人文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研究必须属于教化而不是科学,所以他总是努力去影响一般的受教育听众,经常为非专业人士做讲座。他为第九版《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写了几百篇美术史文章,并且终其一生都在巴塞尔做有关历史、艺术和文学主题的公共讲座。

布克哈特轻视美术史的事实挖掘的方法。像库格勒一样,他采纳了黑格尔的世界史的分期法,但否决了历史进步的观念,而宁可关注将一个时期的艺术与另一个时期相区别的特征,以及特定的风格和形式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其所属的文化的关键特征。他著述和授课的目标是乐趣,他用这个词指的并不是像通过艺术所获得的秩序与和谐的体验那样的愉悦,而是把最高的人性和道德的价值归因于这种体验。他认为,这种体验在一个时代是随着暴力的增加和文化的趣味的底下而愈加具有特色。这种显示人格光辉的观点为我们当代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洞见。

像他的教学一样,布克哈特的很多著述都致力于美术史研究。《比利时的艺术品》已经显示了一种专注于形式关系和个人作品的内在组织的典型倾向。4年以后,他在修订库格勒的《绘画史手册》时开始从把艺术看成是流行的精神表现的浪漫主义观点撤出,按照那种浪漫主义的观点,日耳曼人是希腊人的真正继承者,在他们形式和功能完美的和谐中,希腊艺术和中世纪的‘日耳曼’艺术(比如哥特式)是唯一‘有机的’、‘独创的’和真正‘古典的’;罗马人的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艺术是派生的次要的。布克哈特强调:先是世俗的世界观的出现,接着便是一种对于具体和真实的新感觉,一种新的个人的艺术自觉和艺术进步的自主性。这种观点后来出现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

布克哈特把米开朗基罗看成是‘现代’艺术家的原型,在米开朗基罗身上这种步骤走得很远,以至于它已威胁到力量和秩序、个性和共享价值的平衡,威胁到文艺复兴艺术独特之美的赖以存在的担负者。

《古物指南》是一部长达千余页的小开本著作,分成建筑、雕刻和绘画各篇。它赢得了库格勒和其他美术史家的赞赏,它以后的版本经过别人的修订,成了无数旅行者的向导、哲人和伴侣。布克哈特在这一著作中,将新世界的自发的创造力和植根于古典时代的规范之间的富有成效的张力的产物。他确定了一个‘黄金时代’,把它指定为‘古典的’;他以此意指一种以创造性地使用借来的形式为基础的艺术,这是由规范的文化传统所调节的个人想象的产物,而不是他早期所认为的那样,由一种流行精神的‘有机的’或‘独创的’表现所控制的个人想象的产物。

《新建筑美术史》的材料原本打算收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此书加强了布克哈特对文艺复兴的见解,及其对作为艺术含义载体的形式的兴趣。在1839-40年,他区别了‘美术史的两种途径’。它不是成为文化史的婢女,就是以自身美好并且运用文化史以加强对艺术品的理解为出发点。他沿着这两条路径-----文化史途径和美术史途径------从未将他们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美术史家他强调“风格的历史”也就是艺术中美所表达的样式的历史。他希望他的继承者们把研究每类艺术品看做满足一种要求。在布克哈特看来,艺术和政治史文化中平等的组成部分。相比传统的政治史,他更偏爱文化史,这与他有意将美术史写成一部“没有人名的历史”,而非一部艺术人物的历史的想法相一致。

布克哈特认为,只要我们以深思熟虑的态度看待和利用过去的文化,我们就有可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基础上非常客观地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我们自己,并且在精神层面上领会到自由的自我。有鉴于此,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可以被看做西方文化的典范。在那个时代,人们不仅完全按照各自的意愿加工和创造了人类的文化传统,而且这种自主成为日常生活中绝对不可缺少的因素,简言之,主观上的自由与客观上的创新活动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那个时代,人们可以无条件地,但是纯粹为了保存自我和提高自己而诉诸权力,并且在经济和政治方面以高度的理性进行精打细算。结果,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市民社会不同的社会阶层,贵族们也开始把实现自身的和谐当做应当追求的理想。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拥有绝对权力的国家逐渐地把自己的臣民驯化成没有自我意志的、反抗能力弱的、纳税能力强的群体,从而引发了许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但是,由于不少人投身于创造性地复兴古典时期文化的活动,他们遂变成了不过问政治的自由人士,并且对欧洲近现代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欧洲近现代的文化才具有了完全客观地对待人的内心世界及其精神内涵的特征。
  布克哈特为什么认为欧洲当时的文化已经走到了尽头呢?其原因在于,在他看来,人们多样化的生活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结合成一个高度统一的文化整体,但是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个整体内部出现了种种矛盾。布克哈特认为,当时的权力机构极其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局面不是为有能力的个体提供了发挥其政治艺术的条件,而是否定了他自由发挥其政治能量的权利。按照他的观点,通过人文教育而消除的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无异于弱化了因政治和社会问题而形成群众运动的可能性。最终,人们的个性在现存的生活形态中无法再达到众所公认的极致,反而与这些生活形态越来越格格不入。工业化导致的传统的丧失威胁到了欧洲文化的生存,那么,如何复兴欧洲的文化,使其免遭堕入野蛮状态的厄运呢?按照布克哈特的理解,唯一的办法是重建欧洲文化的源头,即摆脱了野蛮状态并且自成一体的古典文化。如何避免在回忆历史源头的过程中陷入悲观失望甚至采取遁世的态度呢?在布克哈特看来,进行回忆的人应当有能力把回忆起来的历史的价值转化为自己所处世界的生活现实,换句话说,我们应当借助回忆这个模式让历史变成一个具有改变现状之潜力的文化酵母,让那些历史的价值在人类精神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构成文化的恒定因素,并且使得一个文化时代的结尾同时成为另外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开头。正是为了达到上述两个目的,布克哈特在整理和加工1872年以来开设的历史理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案和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撰写了《希腊文化史》。

布克哈特对于出书的要求极为严格,可以说,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出版以后,就再未出版过另一部书。

他宣称他没有体系,不想遵照任何历史原则,不同意黑格尔关于世界史是理性的信念。他挑衅性地指明,他不能追随黑格尔,因为他,布克哈特,“没有参与永恒智慧的目的。”

从另一方面说,他的确偶然说过一些话,表明他尊重黑格尔的趋向的一些方面。因此他承认黑格尔学派史学家‘在历史的森林中开辟出一些宽阔的路径’,而在本书的后面他却允许自己持有这种几乎典型的黑格尔学派的思想,‘人们强烈想望的一个伟大事件时时没有发生,因为未来的某个时间会更加完美地完成它。’

沃尔夫林这位布克哈特的最杰出的学生认为,布克哈特的遗产构成了一种系统美术史的基础。他总结了布克哈特的三种观念:艺术的主要责任、艺术作为直接的经验,以及在形式的基础上艺术发展的历史。

 

    

 

  二 布克哈特的美术史理论
  布克哈特18391843年间在德国留学为,曾在德国学派史学大师兰克的研究班中受到处理史料方法的严格训练,并在兰克的指导下获得学位。
丹纳把布克哈特引为一个体现和实践了他的史学理论的历史学家,布克哈特也的确在方法上与丹纳有相同之处,"他们都把历史看作某些稳定因素(泰恩[丹纳]说是种族;布克哈特说是国家和宗教)和时间空间二因素(泰恩说是环境、布克哈特说是'文化')的互相作用"4但是二人在许多关键的地方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首先是在方法上布克哈特没有丹纳的那一套自然科学风格和理论,布克哈特更多的是感性和个人风格的。
  布克哈特指出,历史学是一切科学中最不科学的学问。5
  布克哈特认为:
  我在历史上所构筑的,并不是批判或深思的结果,而是力图填补观察资料中的空白的想像的结果。对我来说,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诗;它是一系列最美最生动的篇章。(同上)
  这与言必称生物学、植物学的丹纳的出发点已经大相径庭。
  布克哈特把视觉艺术看作是所有创造活动中的最高者。实际上他本人在精神和学术活动方面也更多的是生活在艺术王国之中,而完全不像是终日埋首于故纸堆的历史学家所应该生活的地方。贡布里希认为布克哈特"总是从直觉和生动的印象出发"6其他有关的评价也基本如此,布克哈特被认?quot;是第一流的艺术家,他讲的那些题目就是他的化身,他无疑是欧洲第一流的艺术批评家,他那些谈话很有名,特别是当热情的青年学生们围着他听、红葡萄酒使他激动起来(这位独身汉的个人习气与众不同)的时候。"7布克哈特本人也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关于思考的哲学家,他对尼采谈到:"你知道,我从来没有进入真正的思想殿堂,却常常在伯里波罗的庭院和大厅里,在那最广义的造型艺术占统治地位的享受快乐。"(同上)事实上这一切都使人感到他是一个充满感染力的天才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历史学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过的有关布克哈特的思想观念分不开的。布克哈特的历史理论具有这种特色,他的美术史也同样如此具有感性色彩。虽然布克哈生气特是位不注重理论的历史学家和美术史家,但是这并不能说布克哈特没有理论,也就是贡布里希所说的他"也不能缺少理论的框架"。贡布里希认为布克哈特"常常援引源出于黑格尔系统的概念"。贡布里希的意思大概就是布克哈特将文艺复兴的出现归因于"意大利的民族精神"这一观念。另外布克哈特所创造的"空间的风格"这一概念也被认为在区别不同的建筑样式中是一种有效的理论。"这样一种设想孕育了良好的果实,它使得伯在哈德]即布克哈特[超越了单纯的文化分类,而使自己归附于纯视觉的探讨中去?quot;8这一切说明,自称"一生从来没有进行过哲学思维"和被认为"厌恶任何历史哲学"的布克哈特在历史研究和美术史研究中仍然有自己的理论,并且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布克哈特的早期著作主要在美术史方面。他针对造型艺术史的讨论主要集中在1853年出版的《君士坦丁大帝的时代》、1855年出版的《导游:意大利绘画旅游者和学生使用手册》(下称《导游》和时间稍晚的、与威廉.吕布克合作的出版于1868年的《新建筑艺术史》这三部著作中。其中《新建筑艺术史》是讨论现代建筑的著作,出现得较晚。布哈特原计划写一部涵盖欧洲历史的著作,作为这个计划的第一个部分的《君士坦丁大帝的时代》出版后,下面的一部却是《导游》。《导游》在序言部分说明这是一部指导意大利的艺术作品欣赏的著作。《导游》一书长达一千页,对意大利的艺术珍宝做了详尽的介绍。库格勒对此书评价甚高。此外,这部书一直印得很好。文图里认为这部书布克哈特只?quot;要求自己告诉人们意大利最伟大的作品是什么,仅仅简短地表示了自己的爱好。"因而他暗示这并不是一部真正的艺术史,而只是文化报导和以旅游者的趣味进行欣赏的著作。(同上《导游》出版后的5年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出版。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布克哈特就表示要专写一部论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的著作,用以填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所留下的空白。布克哈特在准备写作《导游》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时阅读了大量的自但丁至米开朗基罗时期的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就19世纪所能够掌握的资料而言它们已经是相当丰富了。在《导游》中表现出的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兴趣和掌握的大量资料,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写作一部文艺复兴艺术史的设想。这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一书的开端。这部书一度被作为布克哈特的"核心作品",但是现代的有关学者认为它是一部提纲性的作品,似乎不是一部完整的历史著作。这部写成于1867年的著作被收入库格勒主编的《建筑史》中,题目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和装饰》,作为该书的第四卷。后来又被收入布克哈特的《全集》中作为第六卷。 
  这部著作分为两编,17章,143个部分。第一编主要讨论建筑,第二编是装饰。10在第一编,布克哈特的观点基本上仍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的观点。他首先讨论了意大利建筑得以出现的社会条件,这就是对赞助人的考察。他说,建筑在本质上依赖于赞助人和艺术家的个人感觉。在这个方面意大利要早于其他任何地方。布克哈特特别强调了对名誉的追求和竞争意识所具有的现代意义。他认为暴君造就了象征着野心和权力的建筑。他还分析到,赞助人把建筑视为他们生命的客观化或外化,以及他们死后自己荣誉的纪念物。由此对鉴赏和艺术事业的需求都得到了发展。由于赞助人的参与,艺术权威的专断不是那么明显了,赞助人部分地成了建筑师。布克哈特认为当时的专业人员都是全才式的人物,他们往往不光是画图,而且还是雕刻家、画家,甚或是木匠。只有如此,建筑的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我们在这里又一次看到了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人物的描述。其次布克哈特对建筑艺术在意大利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讨论。其中主要是关于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对意大利建筑所产生的影响的讨论。另外对具体设计的比例、视觉效果、建筑材料具体的建筑形式均做了分析和描述。第二编是关于建筑装饰艺术的讨论。布克哈特在这里首先考察了文艺复兴建筑装饰与罗马、哥特、拜占廷、阿拉伯等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装饰的关系。他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装饰上所受到的古代罗马的影响不亚于建筑本身。同时它还吸收了哥特式以及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装饰因素。但是布克哈特暗示文艺复兴建筑装饰的发展还是主要归因于意大利人自己的作用。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分析文艺复兴起因的观点是一致的。布克哈特认为"文艺复兴的装饰语汇十分丰富,几乎在每一件单独的作品中都在同使用着几种语言"11接下来布克哈特对具体的每项装饰因素做了细致的分析。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作为库格勒的《建筑史》的第四卷于1867年出版后,由于外在客观环境和内在精神的诸多不利因素,布克哈特原计划进行的绘画和雕塑部分就一直没有写出。而其中的大部分已经搜集起来的材料被布克哈特用于他在巴塞尔大学的教堂和讲座活动之中。虽然他于1885年退休,但是他的讲座却一直持续到1893年的他的75岁生日这个时间。只是到了这样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布克哈特才开始意识到抢救他在年轻时代所搜集起来的这些材料的重要性。很快他写出了三篇大篇幅的论文,它们分别命名为《收藏家》(18935月至9)、《祭坛画》(同年11月至次年3),《肖像画》(18957月至12)。后来结集,命名为《意大利艺术史文集》出版于1898年,同年布克哈特谢世。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以后的考虑是把绘画按照以下的题目进行编写:"外在的状况""技术和媒介""作品的类型""生动和情节化的方法""依据风格和任务分类的绘画"。最后一个题目被渐渐地扩大,下面又分了几个副标题:"为家庭作祈祷用的绘画""寓言绘画""组画""为团体所作的绘画""为医院所作的绘画""世俗性的历史画""动物画""战争画"等。这个构思虽然未能紧密地衔接起来,但是一直被作为他退休后的思路而被表现出来。与此相似,在这部论文集中,布克哈特就按照五个方面来安排他的讨论,即祭坛画的起源、祭坛雕塑、祭坛组画、圣徒会谈、叙述性的祭坛绘画。这些标题已经很清楚地显示出布克哈特的研究方法和结构。他说:"至少在一定的时期以来,基督教祭坛在视觉艺术为某些最高的成就提供了一个焦点。"13这表明他把祭坛画作为视觉艺术的典型来剖析的。布克哈特的论述被认为"丝毫不是按照简单的线性序列"来进行的。因而布克哈特所体现 出来的方法基本上不是历时性的,而更多的是共时性。14在一些价值评郑的标准,布克哈特接受限许多属于瓦萨里的观点(他对瓦萨里作过深入的研究),如从乔托到米开朗基罗的不断趋于成熟的文艺复兴的概念,虽然中世纪在19世纪已经得到正名,但是布克哈特还是坚执罗马式和拜占廷式艺术是粗野的、地方性的和特别不值得信任的这样一种观点。但是也有不同于瓦萨里的地方。布克哈特认为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顶点是在16世纪的头两个十年里,这个阶段不断被他称作?quot;黄金时代"。他把拉斐尔当做一个"英雄",而不是瓦萨里认为的米开朗基罗。布克哈特直言他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像拉斐尔的《西斯庭圣母》和《耶稣变容》这样著名的文艺复兴祭坛画是如何从早期基督教时期的简单、无装饰的祭案发展而来的?"(同上,15)他认为拉斐尔达到了一个至为完美的"全盛时期""而紧在其后,即使还有民活得长久的大师,但是衰落开始了。"15显而易见,衰落的队伍里面包括米开朗基罗。布克哈特显然认为米开朗基罗在表达美和精神时越过了自然主义的界限。他还不赞成"样式主义"。他喜欢寻找在自然主义和理想的美之间的一种调和。另外他还往往从绘画作品中发掘道德本质的直觉。贡布里希认为布克哈特的这部论文?quot;远远地指向未来:这些论文'根据任务'论述'艺术史',例如'祭坛画''肖像画''战争画',而没有致力于任何系统。"这说明布克哈特根据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功用这样的角度进行考察,这为美术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这也是前人未作过的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