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席里柯之《梅杜萨之筏》赏析  撰稿:田可只

(2011-07-12 23:39:03)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术欣赏专栏

http://s8/middle/7fdf4fc9ha7e1239e4537&690 撰稿:田可只" TITLE="席里柯之《梅杜萨之筏》赏析  撰稿:田可只" />

 

一、作者简介

席里柯(1791——1824)出身于法国鲁昂省的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席里柯受过严格的绘画的训练。他十分尊重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大卫,临摹过历代艺术大师提香、卡拉瓦乔、伦勃朗、鲁本斯等人的作品。并且研究了他们的表现手法,确定了解剖知识。他更加的喜欢格罗的艺术风格。格罗描绘的拿破仑战争的历史画更加注重人物感情的真实性。表现手法上也更加强烈,席里柯被那种摆脱古典主义的原则束缚的精神所吸引,那种新颖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处理的方法,成为席里柯所喜爱的新的艺术风格。他的短促的一生与马机密相连,他更加的喜欢画马,一生当中画马2000多幅,但是最总因为骑马而丧失了生命。

二、《梅杜萨之筏》之历史背景

1816的年的夏天,法国正处于波旁王朝的统治时期,政府派遣帆船战舰“梅杜萨号”开往美国中尼卡。而“梅杜萨号”在靠近海岸的阿里贡碰上了暗礁,不幸沉默。船长和高级官员以及部分船员乘坐救生艇回到了法国,剩下的一百五十四名乘客只有乘木筏在海上飘荡,而无人救助。法国政府为了掩饰自己委派无能贵族的船长的事实将整件事情简单报道,企图使整个事情不了了之。木筏在海上漂泊了十几天,在与海浪拼搏、缺乏淡水和食物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多都相继死去,只剩下十五个频临于死亡边缘的人,幸亏一艘帆船的搭救,才使得他们没有葬身于大海。

1816年,席里柯去意大利研究文艺复习时期的艺术遗产。从佛罗伦萨到罗马,他临摹了大量的绘画珍品,他在 18161127日写给朋友的信中,要求巴黎的亲友在回信中“稍补充些政治”,认为谈论政治对他“将更为有趣”。

席里柯的民主思想,使他对法国社会的政府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样便驱使他选着生活中的政治事件为自己的创作题材,《梅杜萨之筏》就是席里柯在得知整个事件后产生的。

三、赏析《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以金字塔的构图形式出现,选择了木筏上的幸存者在发现远方海面上的船时,那种奋力挣扎、呼救求救、看见希望的一瞬间,木筏上的人们在受尽了海啸的折磨和饥渴之后,在死亡与绝望威胁的边缘,忽然的看见了生还的希望。画面上采取了金字塔的构图,木筏的安排采取了自左下到右上的对角线式构图,整幅画沿着这条线把人们的视线引向远方的船上。逆向的海风使木筏的风帆涨起来,强劲的海浪颠簸着摇曳在海中的木筏,木筏已经开始破旧,这种与生的希望相对立的因素,使整个画面呈现一种紧张的气氛。人物的安排根据着人们的视线游走,由远及近自然的分为前、中、后三个场景。前景是木筏的最后端,也是整个画面最触目惊心的一个场景。这里是一些生命已经逝去的尸体和奄奄一息的等死者,一位父亲把刚刚死去的儿子的那没有知觉的尸体放在自己的腿上,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失去爱子的精神上的打击已经使他对生的希望麻木不仁。从而对前方的看见船只无动于衷。中景是桅杆下一些已经筋疲力尽的人,他们正在转告天边出现船只的好消息,这是的人们转悲为喜。用他们最后一点力气伸出手臂,表达他们求生的希望。后景是木筏的最远程,几个幸存者挣扎的站起来,帮助一个黑人站在最高点,挥舞着手中的红布,以引起远方船只的注意。整个画面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和视觉效果。

金字塔的构图不仅在人物组合和运动上打破了古典主义者所称颂的那种平静和稳定的力量,而且整个构图使画面失去了稳定和平衡的效果。画家在构图上的处理不仅是艺术的创造,更加重要的是受画面内容的支配和艺术家的激情所表达。为了能够再现当时的场景,席里柯亲自到海上观察云彩的变化,并且找到了当时的几个幸存者,在自己的画室制作了一个木筏的模型。为了更好的表现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们,席里柯仔细观察在死亡边缘的人们的神色、表情。还找来当时的一些生存下来的人当自己的模特,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用船员们在海上远望船只的情形表现他们对生命的渴望。

德拉克洛瓦曾经在日记里这样写到:“当席里柯在画他的《梅杜萨之筏》的时候,允许我去看他的工作室,它给我这样强大的印象,当我走出画室后,我像疯人一样的跑回家去一步不停,直到我到家为止。”正如德拉克洛瓦所写到的这样,这幅画足以使看画的人跟着画里的情形一块疯狂。

整幅画的画风注重生动,避免画面的凝固、冷结。趋向于运动、疾走、活气。席里柯善于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戏剧性的表现出了肉体痛苦的细节,把人物的全部痛苦和挣扎赤裸裸的表露于人前。整幅画仿佛是人类的灾难,全部痛苦的缩影,画面中,众多人物的排列,光线的忽明忽暗形成起伏跌宕的节奏,构图宏大,阴深沉郁的色调和强烈的光影加剧了悲剧的气氛。

《梅杜萨之筏》的创作不仅仅描绘了现实社会给人的沉重负担,也表现了时代的动荡不安。席里柯的色彩和表现手法开创了新的浪漫主义画风,成为了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