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烟村归渡》 赏析  撰稿:周密

(2011-07-11 21:28:43)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术欣赏专栏
http://s8/middle/7fdf4fc9ha7cb2a5eb757&690赏析  撰稿:周密" TITLE="《烟村归渡》 赏析  撰稿:周密" />

http://s11/middle/7fdf4fc9ha7cb2a6dfe5a&690赏析  撰稿:周密" TITLE="《烟村归渡》 赏析  撰稿:周密" />

http://s12/middle/7fdf4fc9ha7cb2a6e155b&690赏析  撰稿:周密" TITLE="《烟村归渡》 赏析  撰稿:周密" />

 

一、人物简介

     夏圭,字禹玉,浙江杭州人。中国南宋四大家之一,曾任画院待诏,获御赐“金带”的荣誉。夏圭笔墨近乎马远,但从两方面发展了李唐派的艺术:其一是以焦墨疏皴表现淡远雄秀的景色,如《溪山清远图》;其二是徐渭所称赞的“舍形而悦影,”他为了极单纯生动地描绘空气与光照下的景象,不在对象实体的形似上经营,而从郭熙时代的宋迪艺术和米家墨戏的“影似”上借鉴。他喜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被称为“拖泥带水皴”。夏圭吸收了李唐、范宽及米芾、米友仁父子之长,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构图大胆裁减,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与马远并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二、作品特色

  在题材上,夏圭多画长江、钱塘江等江南水乡景色,也喜欢画雪景及风雨气象。夏圭尤擅长布置铺排长卷构图,他的作品中画面留白较多,有辽阔平远的气势。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言简意赅,有论“夏圭善画山水,布置皴法与马远同。但其意尚苍古而简淡,喜用秃笔,树叶间夹笔,楼阁不用尺界画,信手画成。突兀奇怪,气韵尤高。”其水墨之色,是不加修饰而近于“玄化”的母色。在笔墨与水的浑融上开拓出的《山水四段》(原为十二段)残卷可为代表。也许为此,一向贬抑宫廷画家的董其昌也在《画眼》中称赞他的独创性:“夏圭师李唐更加简率,如塑工所谓减塑者。”

                           三、《烟村归渡》画作赏析

  夏圭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山水画方面。据记载,他亦擅长人物画,但他的人物画作品一幅也没有流传下来。而他所作的山水画,数量却十分可观,《山水十二景图》就是流传至今的其中一幅。《烟村归渡》是《山水十二景图》中的一段,绢本设色。(这十二段长卷中,现仅存“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四段。各景可以独立成一画面,也可极自然地利用空旷的江面,衔接成为一幅完整的构图。)《烟村归渡》整幅画面设色淡雅, 构图疏密远近布置得当,空濛暖意,宁静安详,气脉贯通。夏圭有意使画面留较多空白,“计白当黑”虚中有实,空间处理巧妙,使境界显得很开阔,让人游目骋怀,用精练的笔墨把观者引入诗一般的境界。

卷末有细楷写的署款,可能是当时进呈内廷的作品,夏圭画里有款的极为难得,这是一幅可靠的真迹。画面重心落在一边,不求对称,而在绢的另一边留白并着以淡淡焦墨。同时,将晕染的层次精简以显笔力之雄奇,即所谓的“斧劈皴”法。画作用长卷形式,“半边”式构图,平远中显得清旷空灵。一抹远山,点点归雁散落在山际。下面澄江如练。寥寥几笔,一幅汀洲清烟村归渡景象便自然呈现。极其简练概括,表现出大自然的无限优美和生活的清幽情趣和意境。此画以“夏半边”构图方式,寥寥数笔,表现出一个异常广阔、旷远的空间;以独特的视角体现了夏圭特有的风格,让观者达到“可居可游”的境界。

暝色赴春愁,归人南渡头。

  渚烟空翠合,滩月碎光流。

  澧浦饶芳草,沧波有钓舟。

  谁知放歌客,此意正悠悠。”

               ——(唐 皇甫冉《归渡洛水》)

黄昏时分,归人摇橹,金色的夕阳染红江水,归渡人的思家心情有谁知?隐于重重暮色中的村庄,是多么令人向往,仿佛那里就是归宿,给人心灵的依托。桨声咿呀作响,渡船上的归人,悠悠向前摇去。大片大片的留白,那是一种极为深远的空间感,给人无限遐思。雾霭蒙蒙,暮色愈来愈沉,归家之心也愈来愈迫切。

归渡,是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题材。水墨轻笼淡抹出一片暮霭苍茫的村落,矮屋、树木,若隐若现,远伸到汀渚之间,夕阳西下,苍茫旷远的寒江之上,几叶扁舟,载着归人,渡向彼岸。仔细品此画,除旷淡、静谧、圆融、幽寂、空灵之美外还蕴含淡淡禅境,只要你静下心来体味,就会被画中那不动声色的幽玄苍茫的逸趣和开阔平远的气势所触动。

   《烟村归渡》 用水墨轻笼淡抹出一片暮霭苍茫的村落,矮屋、乔松,或隐或现,远远伸展的洲渚之间,渡船正载了两个晚归的客人,向前村摇去,给人一种极为深远的空间感。画面粗看意境深邃,细品回味无穷。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即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

     夏圭的笔简意远,遗貌取神,合乎文人画对“平淡天真”的追求。夏圭画法多少有佛教禅宗的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明代王履赞曰:“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远韵,无猥暗蒙晨之鄙格明。”的确,此画作开卷给人一派光霁,空蒙清寂的韵味扑人眉宇,眩人心目,令观者迷蒙于旷荡的村落、树影、小舟、山色......画尽意在,思出象外。

 

参考文献

[1]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2] 李泽厚.《美的历程》,2008年版

[3]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2001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