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莹" />
《纺车图》卷,宋,王居正绘,绢本,设色,纵:26.1cm,横:69.2cm。无作者印款,原为赵孟頫旧藏,有赵孟頫题跋,称为王居正作,跋曰:“图虽尺许,而笔韵雄壮,命意高古,精彩飞动,真可谓神品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达,形成了一个空前广大的市民阶层,随之出现了反映市民生活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农村生活,适应其审美趣味的大批风俗画,王居正的《纺车图》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王居正的《纺车图》图为绢本,主题是表现丽日融融的春天,两位村妇一同纺车。画面上纺车忙碌着,一位面貌年轻村妇怀抱着哺乳的婴儿,坐在纺车前操作,稍远处—位老年村妇站立为之牵线。画面右侧绘有一个嬉戏的儿童,两位村妇之间则点缀一只小犬正在撒欢的玩着。背景描绘着随风披拂的柳树丝及其几段又粗又硬的树枝干。图中人物头发荆钗蓬鬓,鹑衣百结,曲尽情状,面目如生。非常生动形象的地描绘出一幅田家妇女辛苦劳作的场景,使观者完全可以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农家生活的劳苦与充实朴质,而与贵族士女的闲适迥异其趣。画面构图造成疏中有聚、静中有动的情态,人物、动物的神态刻划精妙,体现了画家观察生活的态度和绘画的艺术表现力。 人物彼此间聚散自然,神韵相通。图中纺车、竹筐、木凳用规划界限形式表现,刻画精工写实,为后人了解宋代的纺车工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人物的衣纹用转折劲力的“战笔描”表现,中锋行笔,线条细劲圆润,随着人物形体的变化而顿折曲转,从而准确地塑造出人物的形态和衣料的柔软质地。绘画技法上仿五代周文矩,不以刻画衣纹装饰,施朱傅粉为工,而着重表现其本质颜色,渲染特定的环境氛围为擅长。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为此图题跋,曰,“图虽尺许,而气韵雄壮,命意高古,精采飞动,真可谓神品者矣。”明代画家吴宽亦于其上题诗并跋语,曰:“可爱河东王氏子,丹青施誉动祥符。不传罗绮游春态,只画茅檐纺车图。”《纺车图》是一件反映乡村民间生活题材的作品。
王居正(1715—1773),字季方,号贞斋,别号鹿樵山人,蒲县城关人,生于清康熙四十五年二十五日。居正自幼聪明,博学,博览群书过目不忘。雍正七年,王居正15岁入学读书,20岁选人国子监就读。乾隆元年乡试中,名列榜首。乾隆四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期间参与修纂《大清会典》、《五朝实录》,以“博学能文,兼工书法,名噪京师”。少嗜学,工文辞。王拙之子。人大多称其小字而呼日憨哥。他自幼受到父亲的教晦熏染,喜创人物画,且风格颇肖王拙。但从绘画题材上来看,父子二人又有所不同,王居正主要是描绘贵族士女一类形象。乾隆九年秋,保和殿廷试御史,乾隆亲点,选拔第一名记名后补。乾隆十三年,科举会试,出任主考官,因与权臣和坤不和,被诬陷考场作弊,贬职遣回故里。乾隆十五年二月,乾隆皇帝朝五台山,王居正闻讯赶到五台山,进呈《朝五台赋》,博得乾隆欢心,遂被授为陕西永寿县知县。任职6个月后,因母病逝,扶柩归里。丁忧期间,受蒲县知县巫慧之托,承担蒲县新志撰修。居正越七载晦朔,于乾隆十八年,主编完成5册10卷,约16万字《蒲县新志》。丁忧期满,居正再度出仕,补任楚南巴陵(今湖南岳阳市)主事。任职3年,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辞职归里,并受聘执教南麓书院。
北宋王朝当时沿袭继承了南唐和西蜀的各项统治制度,朝廷中有重文轻武的倾向。这一时期科举入官的文人大量涌现,中央政府在宫中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翰林画院”。画院的建立对绘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绘画活动众多,涌现出不少佳作。人民大众在经受了连年战乱灾难之后,更加珍惜统一后的和平光景;文人士大夫将感情精神寄托于诗画中,把它作为陶冶情操生活娱乐的寄托,从此掀起了文人士大夫绘画的热潮。生活经济的繁荣造成了社会对绘画作品的大量需求,民间画家开始出卖绘画作品,维持生存。多种因素使得宋代绘画得到全面发展。
王居正绘仕女,从师唐代周昉,同时十分注重体验生活、在原形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他经常去园林寺观等人多汇集之处,站在有利于观察的角度,居高临下,仔细观察来往游玩的仕女的言行举止、衣饰步态。把完整印象记下后,再安心思考,打好复稿,然后下笔。所以,他能将绘画对象描绘得维妙维肖,成功地表达出封建贵族阶层闲适屹立的形象特征。前人评论说:王居正仕女“于形似为得”,“尽其闲冶之态,盖虑精意密,动切形似“。不过,王居正过于重视表现人物的外表特征。却忽略了对其内心世界的探索,虽然“得其艳冶之态,然精密有余而气韵不足”。他的传世作品有《调鹦鹉仕女图》、《绿窗蕉雨图》等。
从绘画史的角度来看,《纺车图》并非在技法或风格创新上有重大突破或建树,其难得可贵价值在于它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真实的劳动场面,为我们了解研究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此外,画家个人在画面中所寄寓的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态度也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