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刊杂志期刊画册印刷中图片跨页的设计

标签:
上海锐质印刷书刊印刷跨页广告设计杂谈 |
分类: 关于印刷 |
今天和一对印刷相对比较了解的客户谈到关于书刊印刷、期刊印刷中图片跨页重叠位文件处理的问题,特搜集了下资料,来跟大家一起讲讲关于书刊印刷、期刊印刷以及画册印刷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图片跨页如何展现出更好的印刷品质给我们的客户。
如今,对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告,我们已经渐渐对此习惯,并会毫不犹豫的将它们忽略掉。因此广告公司一直在试图寻找更多新的设计,想以创造性的方式来抓信消费者的注意,吸引更多读着的眼球。跨页杂志广告成功的吸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么我们下面就关于书刊印刷等问题介绍下跨页杂志广告的设计。
关于跨页杂志广告的设计
现在许多的书刊在设计中都设有跨页,用得最多的是封二与扉页的跨页,其次是封三与最后一页的跨页,也有书芯之间的跨页。跨页的设计能使画面更大气、美观,但是跨页的两个页面要求颜色一致、套印准确、翻开后的定位要求很高。因此跨页的效果与印后文件制作、印刷技术和装订工艺的关系很大。
http://s5/mw690/7fdc7e63gdb676dd3f134&690
一般地,书刊的封面用纸比书芯用纸好,扉页用纸与书芯相同。印刷时一本十六开大小的书刊其封面、封底、封二、封三四个页面拼成一张四开的自翻版,在四开四色胶印机上印刷,而扉页与其他正文内容拼成对开印版在对开胶印机上印刷。印刷品的色彩与印刷网点面积的扩大率及印刷墨层的密度直接相关。
而印刷设备,印刷机机长的技术及对色彩的视觉敏感程度及判断能力,印刷纸张的白度、平滑度、吸收性等都将影响印刷品的色彩效果。若有的小型印刷厂由于设备限制将封面或书芯外发其他厂印刷加工,则不同厂的油墨透明度、灰度、显色性等印刷适性不同更将加剧跨页两个页面的色彩差别。
封三与最后一页的跨页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此在印刷时建议如下:
(1)要求封面与内页尽可能用同一品牌的纸张。
(2)若从成本考虑,书芯用纸比较差,如用胶版纸甚至是书写纸,则跨页处的扉页可考虑直接用与封面相同的纸张,并与封二拼在同一张对开印版上进行印刷,则色彩效果会保持均匀一致。但是要考虑到封面封底封二封三加扉页正反面共六个页面拼成一个对开版印刷浪费了一张八开两个页面的纸张,可考虑再增加一个封三与最后一页的跨页,或直接加一张正反面印刷的插页,以最合理地利用成本。当然,这样安排的话,装订的费用会有所增加,因为扉页、插页或最后一页需作为单页粘贴在书芯和封面上,这样也大大降低了我的生产效率,同时封面用纸不可超过200 克双铜,太厚的纸张粘贴效果不佳。
(3)若封面用纸与扉页书芯的用纸不同,设计时画面色彩尽可能不选用易产生明显色差的蓝紫色系列。印刷时蓝紫色系列是最难把握色彩均匀性的颜色,甚至有“鬼蓝色”的称号。
(4)跨页的页面大小应与装订形式结合起来考虑目前常用的书刊装订方式有骑马订、锁线订、胶粘订、线胶订等。骑马订一般用于36 个页码以下的书刊装订,薄纸的页码数可以多一些,如128 克铜版纸最多可以达到42 个页码。骑马订不仅价格低,而且其书页可以完全摊开,尤其适合跨页设计,阅读效果好。
锁线订牢固,厚薄书都适合,而且阅读时书页可以完全摊开,也很适合跨页设计,如果跨页多,还可以先让每一个书帖手工对中锁线,这样每一书帖的中间两页设计成跨页,效果非常好,当然,装订成本会增加一些。
胶粘订是将各书帖夹紧后在书脊上刷胶,为了增加胶水与纸张的接触面积,增加胶水的用量,提高胶粘的牢度,在刷胶前要先给书脊铣背打毛,因此刷胶后胶水可以渗透入到书的订口内。铣背打毛的深度与各印刷厂的胶粘装订设备有关,与书刊厚度有关,还与纸张类型有关。
纸张厚度增加,或书籍厚度增加,打毛深度增加。因此用胶粘订的书籍阅读时不能完全摊平,书籍越厚,摊开时中间遮盖的部分越多,因此胶粘订书籍的跨页设计必须考虑书籍的厚度。一般地:正常情况下(300 页码左右,108 克铜版纸)的打毛深度为3 毫米。
包封面时订口刷胶粘贴的宽度标准为6 毫米,因此封面与扉页的跨页两页订口各留出6 毫米;封底与最后一页的跨页亦然。但书芯内的跨页两页的订口位置只能各留出3 毫米左右,留得多了翻开阅读时易露白,极其影响跨页的美观;有的客户索性简单地在订口处不留空白,阅读时跨页内容出现中断,尤其是地图类跨页,这是很忌讳的。认为阅读时可以用力将两边的书页往两边掰开以使跨页成为一体,这是不严谨的做法,读者常常为了看清被挡住的跨页内容而尽力将书页撕开,导致脱页或纸面撕破等。新版图解高尔夫球常用规则编辑部的员工工作很认真。因此,对于书芯内有跨页的书刊建议采用线胶装,因为书芯经锁线后胶装时只需浅浅地打毛就可刷胶,书刊翻阅时可以翻开摊平,跨页时就不必留出订口位置了。
以上就是跨页杂志广告的设计的详细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创作做自己的跨页广告,如果需要了解更多方面的详细内容,您可以给我们来电或咨询我们司专业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