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八首“禅诗”,心头无喜亦无悲

分类: 杂文转贴 |
《红楼梦》八首“禅诗”,心头无喜亦无悲
2015-12-17 儒风大家
一把辛酸泪,满纸的荒唐言,曹雪芹手中握了一卷一梦千古的红楼,眉宇间隐约一丝很远古的悲凉。
金陵十二钗的绝世奇才,终敌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而惊世的顽石也不过是一块无法补天的石头,红楼轰然倒下,梦醒而碎,青灯古佛的云空未必空,随经文诉出曹雪芹满腔幽怨。红楼无梦,只余梦影残痕。
《红楼梦》里有很多佛学思想,而小说大悲的结尾也符合佛家对人世的认识。今天儒风小编为大家精选八首诗,说一说红楼里的看破与觉悟。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这是《红楼梦》第120回的一首诗。人世荒唐可笑,到处是心酸事。世人颠倒梦想,世人痴迷于梦中富贵,以妄为常,不了解世界的真相。但这又仅仅是一场梦,并没有什么真实的存在,没有什么真实的事情。所以“休笑世人痴”。
http://p3.pstatp.com/large/10826/101395527
癞头和尚弄玉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佛教认为,人今生所做的事情,都与前世的因缘有关。父母和子女、夫妻、朋友等关系都是这样。“冤孽偿清好散场”,冤孽偿清,因缘也就尽了,自然也要散场。可以说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红楼梦》的结局。
http://p3.pstatp.com/large/10819/7327003626
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般人解读《葬花词》都是从黛玉身世的角度出发,说黛玉早年丧母,离开父亲寄居在贾府,身世飘零,再加上自身多愁善感,所以发一通伤世之感。其实这首《葬花词》远远超出了这层意思,《葬花词》实在写透了人生的悲剧,人生在世,疏忽一瞬,悲从中来。黛玉葬花,感叹的是生命的悲哀,佛家说过人生四苦:一是生老病死;二、求不得;三、怨憎会;四、爱别离。
所以当黛玉一边葬花,一边吟诵这首葬花词的时候,在旁边一直偷看的宝玉也泪流满面,感同身受,因为这首葬花词把人生的“死”、“悲”、“独孤”发挥得淋漓尽致,写透了,令人悲不自胜。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葬花词》就是这类诗歌的典型代表。
http://p3.pstatp.com/large/10826/101452616
宝玉读<<南华经>>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前两句是宝玉写的,后两句是黛玉续的。这是红楼梦里,宝玉所作这一偈的意思是:你认为你领悟了,我认为我领悟了,但只有通过内心的意会交融,才能够真正达到领悟的地步。等到了再没有什么可以领悟的程度,才可以说得上是真正彻底的觉悟了。达到了彻底觉悟的地步,也就是没有什么再需要证验的时候,才算是进入了思想的最高境界。
此偈用意双关,既是参究禅理,又是言情。就禅理而言:证:即指印证、验证,又指领悟、彻悟。佛教修行讲“信、解、行、证”四个阶段,"证"是修行之后所达到的心领神会、大彻大悟的最高境界。
此偈大意是:彼此都想从对方印证彼此的感情,不断地以心去探测;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意,无须再验证时,方谈得上感情上的彻悟;只有到了万境皆空,一切都无可验证之时,才算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地。此偈表现了贾宝玉面对现实中的重重矛盾,思想苦闷,企图从佛道思想中寻求解脱。
http://p2.pstatp.com/large/10823/3570383418
恨无常(贾元春)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首诗,写的是贾元春。元春为贵妃,故“荣华好”;居于深宫,难见父母,故云“家乡路远山高”;早逝,即“命已入黄泉”;死于宫中争斗,故劝爹娘“要退步抽身早”。无常是什么呢?就是变化,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沧海桑田。贫穷富贵在变化,悲欢离合在变化,人的感情和性格都在变化。所以说,从佛学的角度看,这些都是假的,不过因缘和合而已。人永远把握不住什么东西,都是假的。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红楼梦》其实是本佛经,这纯粹是瞎扯。曹雪芹是小说家,不是宗教学家,也非宗教信徒。即便《红楼梦》里,有大量的佛学思想,但那都是从塑造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去看的,小说就是小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何需攀附于佛经?
http://p3.pstatp.com/large/10820/6006153094
佛前海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这是《红楼梦》惜春的一个谜语。在“元迎探惜”乃至大观园众姐妹中,惜春是很特别的,她喜欢佛教,跟尼姑走得很近,不爱针织女红。后来,惜春削发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首谜语的谜底是:佛前灯海,即长明灯。供于寺庙佛像前,灯内大量贮油,中燃一焰,长年不灭。
海灯看似暗淡无光,内中自有光焰在,佛家借以强调自性光明、自性即佛的说法。《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http://p3.pstatp.com/large/10819/7327056736
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冤冤相报,冤是因缘的一种。分离聚合皆前定,这也是《红楼梦》这本书从开头就奠定的基调。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把主要人物的结局都定了、预测到了。
从佛学的角度讲,分离聚合确实是前定的。前世造的什么业,今世就会有什么果。宝黛爱情《红楼梦》里说是木石前盟。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宝玉前世神瑛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
http://p2.pstatp.com/large/10825/3038149855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好了歌,《红楼梦》中经典诗词,小说中为跛足道人所作。《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听了跛道人那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话后,顿时“悟彻”,便对道人说了这首歌,自称是替《好了歌》作注解。好了歌中的“好”“了”有什么玄机?这一点原著中有所提及: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了,就是放下、解脱、觉悟。只有解脱觉悟的人才真正会“好”。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没有觉悟的人,就是这样“反认他乡是故乡”,把不存在的东西当作存在的,把虚妄的当作真实的,所以才会贪恋时间荣华富贵。这就很荒唐。
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儒风大家-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者
儒风大家微信公众号:rufengdajia 欢迎关注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