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汉文帝:为武帝纵横打下基础的一代贤君

标签:
转载 |
在中国历代的王朝中,就数这大汉朝令人骄傲,它开局震撼,楚汉争战波澜壮阔;它结局灿烂,三国群雄争霸高潮迭起;中间有汉武的霸气,明章的闪光,而中间看似趋于平淡之时,又有王莽的闹剧撑台,着实精彩。
在这享年四百的朝代中,“文景之治”是一个最为史家称道的时代,但是,前有高祖刘邦,后有武帝刘彻,这二位便显得很是寂寞,至于这文、景叫什么名字,如果有知道的,定是资深历史爱好者无疑。
刘恒,刘邦第四子,母薄姬,封为代王,为人宽容低调,在功勋集团铲除吕氏后,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在位23年,励精图治,使汉王朝步入强盛富裕之时,也开启了“文景之治”的辉煌,年47逝世,葬于霸陵。
常言道祸福相依,有一天刘邦心血来潮,去那织布工房中,看见薄姬姿色绝美,遂诏令纳入后宫侍寝,但接下来便忘得个干干净净,史书载为“岁余不得幸”。
谁知,正是这一夜风流,薄姬竟有了身孕,生下了刘恒,但她并不受宠,在吕后的淫威下,正是这没有威胁的薄姬和不招待见的儿子,能同8岁的儿子一起去了偏远的代地,即今晋北地区雁门边关的不毛之地,典型的贫困地区,还时常面临北方匈奴的打劫袭扰。
天性宅心仁厚的他在继位后,不尊孔孟,奉行“黄老之道”,休养生息,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崇尚节俭,不启边衅,对北方匈奴的袭扰,一直采取忍让之态,甚至不惜行和亲之策。
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一切以恢复民力、发展生产为最高宗旨,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导下,他开创了汉王朝国泰民安的中兴盛世。
守成的帝王一般都显得很平淡,少有吸睛之处,就如同被后世赞为“读书人天堂”的宋仁宗时代一样,要是比起那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威武来,那就不是在一个频道上的对话了,完全没有可比性。
但是,如果要是让你选择,是愿意生活在无战火之乱的文景盛世,还是去那税赋徭役繁重,好大喜功,“天下虚耗,户口减半”的武帝时代,答案不言自明。
三代以降而能称贤君者,文帝也,而光武帝刘秀和唐太宗李世民,也可排在一线之位;但要我说最好的时代,必是宋代的仁宗朝,但相对其对外的孱弱,连一个西夏这样蟊贼也搞不定,就有此犹豫了。
汉文帝的一生,也没有个出彩之处,要是提得上来的,可能就是一个穿补丁衣服的帝王,就是隔壁一个勤俭持家,仁慈和善的好邻居,平庸又无趣,数过来算过去,也记不起曾有过的点滴辉煌。
作为大一统国家第一个盛世的开创者,如何能没有一点功绩?只是相比于那些波澜壮阔的举动,他就象一个老农,每天默默地辛勤打理后院的那一亩三分地,及至收获季的到来,那满目硕果累累,就是对他最好的奖励。
只是,人们看惯了那金戈铁马的征战,开疆拓土的威武,听惯了风流韵事的香艳,手足相残的血腥,而这刘恒一生的平淡,就显得故事性不是那么强了。
他即位之初,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虽然在吕后一朝也逐步地恢复中,但国库空虚,民力和财力严重不足,人民贫困的程度超乎他的想象。
于是,他接受了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的观点,即“牧民之道,务在安之。”于是,他首先从减轻农民负担入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不但“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还大幅度减轻田租税率,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颁布的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增加民力,他减免了徭役,改以前复杂且繁重的徭役制度为三年一次;他开放山泽之禁,废除过关用传制度,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这可是开天辟地的创新之举。
他一心向民,处处以民众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强令各诸侯国不得向中央进贡,自己则躬修节俭,一生简朴,“履不藉以视朝”,大儒朱熹曾说:“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
他在位期间,不建任何楼宇,不劳民力,后宫女性裙衫不得拽地,帷帐不饰花纹,甚至于修自己的陵墓时也规定,只用瓦器,不得用任何贵金属装饰。
后来在王莽新朝时,作乱的赤眉军攻入长安,挖了周边所有皇帝的陵墓,却唯独没有动汉文帝的陵墓,是尊重还是“无封土可寻”,但知道里面没啥值钱的东西是肯定的,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他生前的生活轨迹,即不尚豪奢。
此时的他也是如履薄冰,但作为一个在地方为王多年的政治家,他知道是轻重缓急的,首先,他掌握了禁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最终是将权力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他还是依然维持好同各方势力的关系,友好相处,渐为已用,在自己信任的能臣贾谊同功勋集团发生矛盾时,他毫不犹豫地站在功勋集团一边,哪怕是让贾谊受到极大的委屈。
这其实也是刘恒御臣有术的具体表现,他何尝不知贾谊有才,也想实施贾谊提出的各项建议,只是形势不允许他任意而为,所以,他只能“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天问鬼神”,真是可惜贾谊这天纵之才了。
汉代以孝治天下,这方面汉文帝可以说是楷模,在国人皆知的24孝中,有一则“亲尝汤药”,便是说的他。
史载为:“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然而,皇家冷血,这是千古不变之真理,因为地位的不同,争斗的激烈程度远非常人之想象,李世民有玄武门之变,朱元璋有大肆屠戮功臣之举,司空见惯寻常事,而仁慈的汉文帝是否也有不为人知的冷血一面呢?
我不敢说有证据,我只是对有些事的真相不太了解,或者解读不出来,只是提出一些看法和猜测,仅此而已。
刘恒是刘邦的庶子,也是前皇帝刘盈同父异母的弟弟,按照正常的嫡长子继承制,应该是刘盈的儿子承袭大位才是,要知道,刘盈可是有六个儿子的。
除了在吕后时立过两个儿子上位被废黜后,还有四个,但他们在刘恒入主未央宫的当晚,全部被斩杀,理由是他们并非刘氏的子孙,这肯定是很荒唐的借口,如果是那些功臣们为顾忌吕氏的情结所为,这个颇有些让人怀疑,而这其中刘恒所起的作用,抑或是他亲自下令,是让人很疑惑的地方。
最大的嫌疑犯是受益最大之人,这是刑侦学的基本常识,如果以此推论,刘恒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当然也是最大的嫌疑者。
再者,刘恒在代地有四个儿子,但他的正牌皇后是谁,却是无人知道,后来的他是立了“出身贫贱”的窦氏为后,这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窦漪房,而他来长安他当皇帝时,这四个嫡子“全部病死”,这不是很奇怪的吗?
作为代王的他,肯定是有一位门当户对的皇后,绝不可能是这窦氏,只能说,他的皇后极可能同刚被诛杀的吕氏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为了当这皇帝,将他的皇后及四个儿子当了“投名状”,撇清了关系,从而获得了功勋集团的认可和支持。
再有,当年吕后在迫害诸皇子时,仅汉文帝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幸存,而刘恒承位后,对刘长效“郑伯克段于鄢”之事,一味地放纵,逼其反,然后轻松剪灭。
所以,当时便有童谣流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这些细思极恐之事,让人不寒而栗,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却无一字提及,所以,真相为何,无人得知,一切都在猜测之中,当然,如果硬要用偶然或其他理由来为刘恒开脱,我也是无反驳之力的。
不管怎么说,汉文帝统治时期,是汉王朝最平衡的一段时期,他藏富于民,社会积累下巨大的财富,这一切都为后来的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没有他以及后继的汉景帝,就没有汉武帝对匈奴犁庭扫穴的威武。
他在扶助黎庶安歇之际,面对来自北方匈奴的压力,不得不行和亲之辱,悲恸中,我们应该看到他那隐忍的泪水,予以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他枉背软弱之名,实则是满满地无奈。
汉文帝,刘恒,海瑞的偶像,人如其名,一代贤君,而正是他的智慧,他的隐忍,成就了华夏人文的太初之光,是神州文明之肇始,震旦百姓之福报,他做到了一个明君能做到的一切,观后世之帝王,几人能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