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细密画是一种非常小的彩色手工绘画。这些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错综复杂的笔触,使其大放异彩。 印度的细密画多使用天然颜料,制作过程精细,主要分为起草、上色,与精修三个步骤,往往由大师与学徒协作完成。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很多画家则把这一过程与冥想与精神的修行相结,由此注入宗教色彩。因此,印度的细密画在制作过程上与日本室町时期的纸本绘画,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宋代的蝉教画作都有异曲同工之秒。 印度细密画相当于图书插画,大多伴随文字讲述神话或记载宫廷生活,因此尺寸都较小,内容上叙事性较强。
印度细密画的历史 细密画在印度起源于公元7世纪,最早为佛教所用。印度帕拉王朝的佛教画师把佛教教义和佛的形象画在棕榈叶上供人学习,渐渐的这种小而精细的画作开始在印度流传开来。 15世纪时,在波斯文化的影响下,纸张取代了棕榈叶,细密画的色彩和题材也逐渐多样起来。但直到莫卧儿王朝统治时期(16-18世纪)印度细密画才迎来全面的鼎盛。 莫卧儿王朝繁荣兴盛,非常注重艺术发展。宫廷画师们巧妙融合了波斯绘画的元素与印度本土文化,创造出莫卧儿王朝以笔触细腻,构图饱满,颜色鲜亮为特色的独特风格。 莫卧儿王朝后期,随着英国人的到来,欧洲绘画中的光影、透视等技巧也被传入印度,并开始出现反映欧洲绘画题材的画作,比如下图中这幅同时具有印度和波斯风格的反映基督教题材的圣母与圣子像。
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衰落,许多宫廷画师转而投靠西北部相邻的拉杰普特民族。在拉杰普特统治者的赞助下,这些莫卧儿画师得以继续创作,并结合不同地域的当地文化和艺术传统,在17-18世纪间形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地方小画派。这些地方小画派按大区域分又统分为拉贾斯坦画派(Rajasthan)和帕哈里画派(Pahari)。
与此同时在16-19世纪间,在印度较南部的德干高原,自成一格的德干风格细密画也在蓬勃发展着。在发展初期,这种风格没有受到莫卧儿绘画的影响,而主要是结合了欧洲,伊朗,土耳其艺术风格的伊斯兰寓言故事。而到了后期,本土艺术形式,浪漫爱情故事,以及莫卧儿艺术特色也逐渐融入进了德干细密画中。 印度细密画中的文学题材 公元17到19世纪是浪漫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于是在画作上,皇家偏好也开始倾向于有关爱情的题材,形式则特别强调以神灵的言行来体现对爱的真挚与渴求。而对于精英阶层来说,通过绘画与文学传统建立联系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