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大陆影坛,《白鹿原》这部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着着实实的火了一把。作为一个面向公共的电影产品就不得不面临着众口难调的窘境,影迷们也是对其褒贬不一,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我也有幸去影院观赏了这部电影,与绝大多数影迷不同,让我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的就是两个字:祠堂。
在电影当中,田小娥与黑娃私奔后来到黑娃的家乡——白鹿原,却在过门之前被黑娃的父亲发现其是与黑娃私奔过来,因此,按照白鹿原这个大家族的村规民俗,这样的女人是不能结婚,是进不了祠堂,她的名字也是永远不能被刻到祠堂的家谱上的。这成为了整个《白鹿原》电影的内在逻辑起点,如果不是因为黑娃不可以明媒正娶地将田小娥娶进家门并且进入祠堂,根本上不会有后面这波澜起伏的故事发生。
在传统的乡土中国,婚姻的建立与现代婚姻都需要一种外观形式上的正当性的赋予,而绝不仅仅是两个人你情我愿就可以私下苟合。在现代,社会对于婚姻的认可是通过将其纳入到法律调整的范畴,法律对于婚姻的认可是通过登记、办理结婚证的形式进行的。而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可达成婚姻的年代,在举办婚礼之外,祠堂就成为了婚姻的另一个形式上的证明。我有幸生长在离老家不远的县城,因而从小到大一直有机会接触到祠堂——这个在现代法治语境下已经被逐渐抛弃的,但却依然是一个宗族精神归宿的地方。祠堂里供奉着整个宗族的祖祖辈辈,一个人过世后能不能进入祠堂,与其在世期间的品性善恶息息相关。因此,一个宗族的祠堂,俨然就成为了守护一个宗族道德的底线,也是维系一个宗族内部秩序的重要场所。没有祠堂的存在,村规民约就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乡土社会的秩序就可能走向崩溃。
与西方不同,西方人对于基督教的信仰是在教堂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其信仰的是上帝,而在中国,民众的信仰更多是来自于祖先,体现在各种与祖先相关的祭祀活动,而祠堂这种信仰所依托的场域和载体。《白鹿原》电影当中的田小娥之所以在白嘉轩等老一辈看来是无法进入祠堂,就是因为其与黑娃私奔的行为触犯了那个时代乡土社会的基本伦常,这一段婚姻也就自然失去了在乡土秩序之下的正当性,族长的一句“进不了祠堂”就足以彻底否认了这一段婚姻的正当性。看完电影我们不禁唏嘘感叹,如果没有这样的“祠堂”,之后的一连串悲剧就不会发生,也许结果的确如此。但是,我更想说的是,“祠堂”是不能被“黑娃们”在各种运动当中以各种名义打砸破坏的,因为他们破坏的不仅仅是一座祠堂,而是在摧毁着乡民们的精神依托和信仰,是在祛除人们心中最为起码的敬畏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