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4---8课知识点复习
(2018-01-03 18:41:13)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夏、商、西周朝代更替
|
朝代 |
建立者 |
建立时间 |
都城 |
亡国君 |
|
夏 |
禹 |
公元前2070年 |
阳城 |
桀 |
|
商 |
汤 |
公元前1600年 |
亳 |
纣 |
|
西周 |
周武王 |
公元前1046年 |
镐京 |
周幽王 |
2、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3、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4、受战乱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5、周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大战,周军占领都城,商朝灭亡。
6、西周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作用——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5课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商周时期:
代表: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制作工艺高超:(1)成分:铜锡、铅;
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
4.发现意义:
5、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1、公元前770年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诸侯争霸
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影响(结果):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 :(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
1、背景:(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
政治 |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
|
经济 |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 (3)统一度量衡。 |
|
军事 |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 |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以及各诸侯国变法——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商鞅的品质:公正无私,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3、 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1)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一)春秋时期的代表有: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1顺应自然;
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由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
兵家:孙武创始人,是杰出军事家,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墨家: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民贵、君轻”)
(3)儒家: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4)道家: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5)法家:代表人是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核心思想是法治,最先秦始皇所采用)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