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评《三国》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2)

孔明哭祭周瑜
却说孔明在荆州,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一个生死冤家死了,孔明笑了。)至晓,告于玄德。玄德使人探之,果然死了。玄德问孔明曰:“周瑜既死,还当如何?”(每当关键时刻,刘备都要问计于孔明。)孔明曰:“代瑜领兵者,必鲁肃也。(料事如神。)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贤士佐助主公。(找贤士?找谁?)”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

孔明要去吊丧
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赴巴丘吊丧。(孔明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去东吴吊丧?因为孔明曾经三气周瑜,周瑜的死与孔明有开脱不了的关系。周瑜一死,如果东吴把责任强加到孔明头上,就有可能导致“孙刘联盟”破裂;曹操也就可利用矛盾,对孙、刘两家先后各个击破!深谙天下平衡大计的孔明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的道理,知道只有自己亲自去东吴吊丧,才有可能平息东吴方面的怒气,从而化解这些年的积怨,修复濒临破裂的“孙刘联盟”。所以决定冒险去东吴吊丧,纵有天大的危险也在所不惜。——有作为的文人书生也是很有勇气的!)

孔明乘船去东吴吊丧
于路探听得孙权已令鲁肃为都督,周瑜灵柩已回柴桑。孔明径至柴桑,鲁肃以礼迎接。(鲁肃有君子之风,在外交礼节上自然更是周到。)

鲁肃迎接孔明
周瑜部将皆欲杀孔明,因见赵云带剑相随,不敢下手。(其实光靠一个赵云是挡不住东吴众将的谋杀的,还是因为事关重大,没有孙权的命令,东吴诸将不敢輕易动手。)

东吴诸将怀有敌意
孔明教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显得多么的真诚!)读祭文曰:

孔明跪读祭文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可悲可叹啊,公瑾兄,您竟然不幸亡故!生命的长短,虽说是上天注定的,可是人是有感情的,您的突然离世,怎能不叫我哀痛、悲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我心痛啊,谨以薄酒一杯祭奠;您若是在天有灵,就请干了我敬献的这杯酒吧!)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您幼年上学时,就和孙策交上了朋友;您仗义疏财,把自家的房子让给别人住。)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您在弱冠之年〖满二十岁谓之“弱冠”〗就已志气远大,鹏程万里,奠定了江南的霸业,为东吴割据江南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您年富力强时,镇守巴丘;刘表害怕您,不敢进犯,从而使东吴讨逆时无后顾之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您风度翩翩,英雄配佳人,与小乔成婚,成为汉臣的女婿,您当之无愧。)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您具备英雄气概,曹军南下时,您竭力劝谏,力主迎战,才使东吴这只大鹏不至于折翅,终于振翅高飞,翱翔蓝天。)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您镇守鄱阳时,蒋干前来游说;您应对得潇洒自如,显示了儒雅的风度、宽宏的气度和高洁的志气。)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您才华横溢,文韬武略;赤壁之战,一场大火攻破曹军,使曹操由强变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想起您当年雄姿英发的样子,我忍不住痛哭,哭您逝世太早;我伏在地上在您的灵前磕头,心情悲伤,以至于头上磕出了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您有一颗忠义之心,您有一股英灵之气;虽然您三十几岁就早早地去世了,英名却能流芳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我哀悼您,情深意切,愁肠千结,肝胆欲裂,悲痛的感情止不住。)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您这一去,天地昏暗无光,三军为您怆然挥泪;你这一去,人人悲伤,主公为您悲哀哭泣,朋友为您涕泪涟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我诸葛亮缺乏才能,曾向你求教计谋;我和您一起助东吴抗击曹操,辅佐汉室,安定刘备。)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我们结成犄角之势,相互支援,首尾相顾,团结一致,共存共亡。我们同心协力、共同对敌,还能有什么顾虑和担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啊,公瑾兄!您我今日生死永别!您已为东吴尽忠尽职,鞠躬尽瘁;可惜冥冥无际,世事茫茫。)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您若在天有灵,当明白我的心:您走了,从此以后,天下再没有我的知音了!)呜呼痛哉!伏惟尚飨。(啊,我已是痛心疾首!敬请您来享用丰盛的祭品吧。)
(诸葛亮虔诚地跪在周瑜的灵前奠酒,朗读祭文。开头几句,就非常真诚、感人,一下子把东吴文武百官的愤怒、敌对情绪缓和了一大截,使大家自然而然地转入凭吊周瑜、哀悼大都督的悲痛氛围之中。这充分说明,孔明讲究沟通方法,把握现场气氛,引导众人情绪。这是化解危机的公关行动的第一步。
接着转入祭文的第二部分:从周瑜的幼学、弱冠、壮力、丰度、气概、弘才等多方面,高度概括了周瑜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声泪俱下的哭诉,使场景变得十分感人。
这一节祭文,思路清晰,立意高昂,层次分明,语言精炼,字字句句流光溢彩、辉煌灿烂,引起了东吴方面强烈的共鸣,使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慨、动容!这是往纵深推进公关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超群出众的政治才华和精妙绝伦的外交能力。
祭文的第三部分,描述、渲染周瑜之死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和哀悼之情。痛惜周瑜英年早逝,渲染现场的哀悼气氛:三军悲怆,主公哀泣,朋友洒泪……同时为下一步提出蜀吴联合、结盟同心埋下了伏笔,提供了铺垫。
第四部分讲孔明与周瑜的相识、相知、合作,以及孔明的极度哀恸之情。)
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人们对孔明的态度,由愤怒转向理解、认同。)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鲁肃是了解内情的,通过孔明的祭奠,更使他认为:孔明多情多义,是周瑜自己气量太小。)

孔明痛哭,感动众人
(孔明此次过江吊丧达到了三个目的:
一是显示了才华。在东吴君臣面前充分展示了刘备集团的军师学富五车、文韬武略。
二是展示了人格。在诸葛亮祭拜后,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诸葛亮如此悲切,也受到感染,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可见孔明此举确实是深得人心,大获全胜。
三是消除了隔阂。本来周瑜被诸葛亮气死,这是吴国上上下下人所公认的事实,东吴人对诸葛亮没有好感,甚至周瑜部下有杀诸葛亮为公瑾报仇的情绪。通过诸葛亮声泪俱下的哭诉和对周瑜的辉煌事迹的列举、评价,终于化解了仇恨,消除了隔阂,达到了继续“联吴抗曹”的目的。可以说,孔明吊丧是一次绝妙的政治、外交活动,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今天从事外交、公关工作的人去深刻地品味、探讨、学习和借鉴。)
后人有诗叹曰: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当孔明还在南阳隐居的时候,在舒城出生的周瑜已经象星宿下凡似的建功立业,风云一时。——周瑜比孔明出道早。)
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老天爷啊,你既然让周瑜出生了,那就让他在人间好好干一番事业嘛,为什么又要把孔明降生于尘世!——“既生瑜,何生亮?”的翻版。)
(这一节充分表现了孔明的政治、外交智慧及其安抚、争取人心的高超手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