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评《三国》第一回(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标签:
英雄宦官弄权种种不祥朋比为奸人心思乱 |
分类: 闲评《三国》 |
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禁止好人做官,却对宫内的那些不知世事的太监十分信任。这个皇帝老儿也够“昏”的了!)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
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窦武、陈蕃被杀)
中涓自此愈横。(为什么朝廷的文武大员斗不过几个文不文、武不武,男不男、女不女的太监?只因为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人,与皇帝朝夕相处,能够经常在皇帝耳边打小报告、吹阴风。)
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妇,指的是后宫嫔妃及外戚;寺,指宦官。)
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借此机会,直言相谏,一个忠诚老实人!)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虽没表态,似乎有所触动。)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得罪了皇帝的大小老婆和他喜欢的太监,能不倒霉?没杀你的头,只是让你回家去吃老米,算是客气的。)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古代的“十人帮”)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皇帝管太监叫爸爸,奇了怪了!)
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说到底还是个体制问题:皇帝一个脑袋瓜要决定全天下的事,全国所有人的命运都系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又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还又是“父传子、子传孙……”,不问贤愚,只问血统。林林总总,多少国家大事啊!就凭一个在深宫中长大的皇帝去拍拍脑袋决策,能搞得好?)(明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