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自己快成新型文盲了。一开始是看西药说明书看不懂,那些外文,加上化学方程式,我是看的一头雾水。这只能恨自己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英文的二十六个字母都认不清,读不准。化学更是一窍不通。进入中学除了学工、学农,就是大批判,忆苦思甜,挖防空洞。自己在家只是看看小说,对于外语,化学,我老革命的爷爷奶奶也是从没有与其谋过面,根本就不可能指引辅导我。后来自学考试我也是选择经济管理的文科,避开了外语、化学。看不懂就不强求,咱也不当医生,我又不喜欢西药,需要时知道该怎么吃就行。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又听不懂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经常夹杂一些卷着舌头说的洋文,什么《鸡屁股》、《爱屁屁》、《狗的屁》等等。(前面我有‘话说’这三个新名词的见解,如果那位朋友有兴趣,可以翻看,在前面)既然听不懂,那再听就是浪费时间,消耗精力,只有放弃才是最佳选择。
我退休以前在单位上是每年订书报杂志最多的职工,每年需要拿出一个月的工资。后来经历铁饭碗被砸碎,下岗待业,没有工资,吃饭生存都成了大问题,买书订报就更成了奢饰品。但我还是坚持身心与报纸不离不弃,没钱订报就每天到街头报栏里看,因为那里有国家大事,有各种政策新规。办了退休,拿到了退休金,吃饭有了保证,还有了余钱,就又开始订报。后来因为搬到新小区,送报纸的不给送,说是没有纳入划分的邮政区,我也就不得不停止了订报。街头的各个报摊销售点也被城管打扫干净,我不得不与报纸说声:再见。
虽然不看不听新闻报道,但从小养成的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还是舍不得放弃。就转而看微信,小视频,新闻摘要。这样也能知道一些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就是真真假假,鱼龙混杂,看的东西不能全信,看后要用脑子好好想一想。不如当年读书看报,直接学习最高指示,一切遵照执行就好。有点累,但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分析能力。微信,小视频就如同大杂烩,需要冷静,慢慢思考梳理。新闻摘要还是属于各级官方发布的信息,可信度相对比较高。所以我手机里有下载的山东手机报,新闻早班车,每日简报等。这几天我看到手机上朋友发给我的一个摘要。其中夹杂着说不上是拼音,还是洋文的字。我是横看竖看,结合想象力,还是搞不明白。就在朋友群里求教。没想到很多朋友也是看不明白,还有人笑我“自作多情”。就连一些资深文人都摇头晃脑,更多人劝我“不要自找烦恼”。
不能不说当年毛爷爷教导我们的那句非常精辟;“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当我满头雾水,像个傻子一样的时候,有位年轻的朋友告诉我,那是一款手机型号。看来世界真是属于年轻人的,还是年轻人见多识广,我甘拜下风。我就问:“那是不是咱们中国的企业?手机是不是国家研发生产的?如果都是洋人的,咱没啥可说。如果是咱们国家的,干嘛要用洋文。”年轻朋友笑我落伍,告诉我现在那有没有个洋子码的产品。这叫“与世界接轨”我听了后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这是怎么了?咱们泱泱大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几万个文字,怎么自己研发一款新产品还要用那只有区区二十六个字的洋文字码?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当时在古都邯郸城流行踮屣舞,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不知道现在是不是有人又在走燕国那位少年的老路,最后是不是也会连话都不会说了,只能做个哑巴。或者干脆变成洋人脚下的一条只会给洋人舔屁股的赖皮狗。如果未来交给这种人......啊,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但愿年轻人早点成为醒狮,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把这些洋垃圾统统打扫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