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皮,绝大部分都被人当垃圾处理,其实它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学名;翠衣。味甘性凉,无毒,入脾,胃二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咽干烦咳,口舌生疮,降压消肿。
说西瓜皮,我就想起起小时候我在新疆的那段生活。那时候当地人都延续一个习惯,在路上吃了西瓜,西瓜皮倒扣着放在路边。因为那时候新疆人烟稀少,茫茫的戈壁滩,只见泛着白色的盐碱,裂着大大小小的缝隙,就如同张着干涩的嘴,向着苍天祈求雨水的滋润。见到一棵草都难,更别说遮阴的树了。路上走好远也难见到一个人,一间房屋,一棵树。夏天的戈壁滩艳阳高照,上面晒,下面烤,中间风吹,人体水分挥发很快,人长时间补充不上水,就有可能脱水昏迷死亡。路边的西瓜皮也许就是救命的灵丹妙药。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当地人,夏天羊毛朝里反穿着皮袄,外面露着已经发黄的白色羊皮。就问他们;“大热天,为什么穿皮袄。穿皮袄热不热”他们回答;“皮袄厚吗,太阳晒不透吗,穿着才不会热”。这让我们内地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其实在那样干燥的气候下,人身上不等汗出来,水份就被干燥的空气溶解掉了。所以在新疆,衣服不会出现一片片白色的汗渍云。新疆干旱基本无雨,地面水分挥发很快,西瓜皮倒扣就是为了尽可能多的保存一些水分。我回到济南生活已经快六十年了,最后一次去新疆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那时候公共汽车开几个小时见不到人烟很正常。现在不知道戈壁滩是不是已经被开耕成良田,路边有没有绿树成荫。我想现在应该路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可能高速公路也已经开通,还有铁路的延伸,火车站的修建,这个风俗习惯应该用不着了吧。但这些过去的故事,还是让我不能忘记。
我回到济南,我爷爷家就在新市场旁边,每年新市场搭建大帐篷,就预示着西瓜就要上市了。我们这些孩子有空就跑到新市场看看西瓜到了没有。西瓜一到,就赶紧跑回家报告。那时候的西瓜个头特大,一个得有十几,二十几斤。皮厚,都超过半寸厚。现在的西瓜经过几十年的改良,皮都很薄,只有几分厚,有的甚至都可以带皮一块吃。因为西瓜特大,一般都是切开卖,整个西瓜的买极少。与我在新疆时西瓜论麻袋,或者地排车买有巨大的差异。也许这与地域,气候有关系。新疆昼夜温差大,西瓜好储存。新疆的西瓜个头没有山东的大,是品种,还是气候,地质的原因不清楚,也许兼而有之吧。
我爷爷经常去新市场买一块西瓜,顺带在新市场北门马路对面的副食品店买一块猪肉。回来按人切成几块,一个人一块,或者二块。西瓜子吐到盆里,到水龙头下清洗干净,放到盖帘上凉着。西瓜皮去掉外面的硬皮,再冲洗干净,凉着。再把肉成肉丁,用酱油喂着。等发的面发好时,就把凉着的西瓜皮切碎,用盐拌匀,再用纱布挤出多余的水分,与喂好的肉拌在一起,放好油,盐。把发好的面倒在案板上揉匀,揉成长条,再切成大小相同的面剂子,用擀面杖擀成圆皮,包上调好的西瓜皮肉馅。全部包好,放在案板上醒着。我爷爷就通开煤球炉子,加好煤球,大锅里加好水,放好箅子,等火旺起来,锅里的水发出滋滋的音乐声,大包子也醒过来了,就摆到大锅里盖好盖子开蒸。做好这一切,我爷爷一定要看看闹钟。
我有空就帮我爷爷处理西瓜皮外壳,清洗。帮着我爷爷擀皮。拌馅子,包大包子,我爷爷都是亲自操作。炉子也欺负我小,不听我指挥,只听我爷爷的指挥。等到一股清香飘散到屋里的各个角落,包子就该出锅了。当我爷爷掀开大锅的锅盖,那个猪肉的香伴着西瓜皮的清香立刻就充满了整个屋子,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大包子摆到饭桌上。再盛上煮好的大米稀饭,两罐切好用酱油泡着的咸菜,一顿美食就给一家人带来欢声笑语,倍感温馨。我爷爷已经走了三十年了,可翠衣大包子的香气,至今还在我唇齿间回味。翠衣大包子这是我奶奶给起的名字。她在中医院工作,知道西瓜皮还有这个学名。
现在我也到了古稀之年,对翠衣的喜欢依然不减当年。遇到厚实的翠衣就留着,包饺子,包包子。有非常脆的翠衣,就用蒜泥香油凉拌,脆度低的还可以炖肉,炖排骨。虽然现在各种蔬菜琳琅满目,但都不可替代翠衣的特殊清香。有人提示现在的西瓜是农药泡出来的,可看看现在那里还有没有农药的食品,有什么办法呢?倾巢之下焉有完卵,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