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meipian.cn/2zzblz50
美篇
« 析读松尾芭蕉<古池>» 文 / 刘祖荣 .
最近一首《古池》,成了某某群的热议话题。它是日本"俳句之神"
松尾芭蕉的代表作,广受古今读者喜爱。十七音的迷你小诗,网上译本也有好多个: 1:悠悠古池畔,寂寞蛙儿跳下岸,水声轻如幻。
2:蛙跃古池内,静潴传清响。 3:古池冷落一片寂,忽闻青蛙跳水声。 4: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5:寂寞古池塘,一只青蛙跳水中。 6:绿蛙落古井,寂寂闻水声。 7: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
8:寂静的古池,青蛙跳水,刹那的响声。 热议的重点落在我的译本《古池》:青苔蔓石阶/水月相辉万籁寂/忽响一跳蛙。
各有各的看法、表述,但大家都一致认同诗中的四大元素:寂静,古池,青蛙和水声。
微群里一懂日语的教授告诉我:“日语原作中是没有青苔和月光的词汇。"立即有附会者,表示这种意译是对原作不忠实。
我略为回应他们:何为古?何见跳?后来发现并没有释除他们的疑窦,遂觉得写出来,详细分析一下,作为多样性的分享也挺好。
松尾芭蕉此诗的高妙,恰恰在于善用言外之意,拓展无限的想象空间。 古池,亦有译为古井。所谓"
古",是指饱经岁月的事物。它蕴含三种意象,其一池旁杂草丛生;其二必有人工的石阶或石壁,绝非天然的山涧小潭或水洼;其三是作者熟悉的地方,或者说故地重游。
我认为青苔比杂草更能体现环境的幽深,何况两者并存是池塘岸边常见的情景。
青蛙是诗中时间的标志,符合日本古时俳句创作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规则: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例如“雪”、“樱花”、“蝉”、“压岁钱”等。青蛙属于两栖的冷血动物,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它就钻进泥土里,不吃不动,躲避寒冷,也就是冬眠。日本地处温带和亚寒带之间,冬季严寒漫长,夏季较短。青蛙一般出现在仲春至晚秋,它们大多是夜间活动,以昆虫为主食。
所以我写月光是相当合理的,不是无中生有,胡乱臆测。春夏田野蛙鸣聒噪,而且作者强调的是"水之音",至于初秋或晚秋呢?
有待读者自己进一步去细细品味。 许多人说《古池》,“写静中之动,寂中之音”,描绘出旷谧的意境。却忽略了作者发思古之幽情。
松尾芭蕉(公元1644-1694年)酷爱唐诗,尤其是五言和七言绝句。想必不会错过中唐诗人韦应物这首五绝代表作《秋夜寄丘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公元737-792年)此诗写得古雅闲淡,诗人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曾称赞它“
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历来为诗论家所推崇。 两首诗确有颇多相似处,作者同样是“
散步咏凉天",同样是静寂有动音,同样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然,玩绎不尽。只是松尾芭蕉用“青蛙"更活泼,更富意蕴。松子大概在10月份成熟,而后脱落;孤独的青蛙,似乎也在暗示冬天即将到来。
我对«古池»一诗的整体理解是这样:
月朗星空的秋夜,作者独自郊外散步,行至儿时玩耍的古池。万籁俱寂,如镜的水面,长满青苔的汲水台阶,勾起人思忆万千,感慨岁月倥偬。忽见一只青蛙,跳向池中,扑通声回荡旷野,仿佛击中了心灵的柔软处。刹时波光粼粼,如梦如幻,
令人油然昂首,驰目于璀璨天宇。
我们只谈文艺方面,不包括其方面的翻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哈雷姆特,一千个人读古池亦有一千种感受。文艺作品讲究" 灵气 "、"
灵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甚至有人断言,诗歌一翻译就死亡。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的伏尔泰说,
“直译者的悲哀是,所翻译的每一个字都减弱了原来的意思!可以说,文字本身不具有生命,而精神赋予了文字生命。”
我不会强调我的理解是对原作最真实的诠释,或忠实的译本。我只肯定我的译本有深入探索,并忠于自己的直觉、努力,相信自己的视角和思维表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