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四悌之三之四

(2013-06-05 21:23:26)
标签:

杂谈

很多人都知道二十四孝,知道二十四悌的相对较少。二十四悌故事源于蔡振先生于1930年所编辑的《八德须知》,又称八德故事。二十四悌故事是作者受《二十四孝启发,有感于德育教育的缺失,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根据正史故事编著。悌集共分为四篇,每篇二十四个文化典故。

 


  民国初期,由于当时中国动荡不安,德教不行于世已经很久了。蔡振
有感于当时德教的沦丧,就立志把中国固有的传统美德,即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八德汇集起来。他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中的故事作为依据,汇集了768个故事,再配以绘图,题上诗词来教导儿童。在每个故事之后,蔡先生引述当时贤达之人的评语,附录在后,希望发人深省,引起今人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他希望在孩童最纯洁的时候,就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在中国绵延不绝地传承了五千多年的、历久而弥新的德教。


  然而遗憾的是,蔡先生精心编辑的八德故事由于时局的动荡而未能在社会上广为流布。直至2001年,杨淑老师整理重印此书,名为《德育课本》。

 

 

悌篇之三

 

一、【周公祝代】

周公兄病。为告三王。愿以身代。祝册深藏。

周朝时候。有个周公。姓姬名旦。就是武王的弟弟。武王在打平商朝天下的第二年。忽然生了病。古时候的人。看了玉是很贵重的。又对皇上或天地祖宗面前。有禀告的事情。一定是执了珪的。于是周公就到太庙里设起祭坛。在神位前供了玉。手里执了珪。去禀告他的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情愿把自己的身子去代哥哥。果然后来武王的病就好了。周公这篇祝文。就藏在一个用金锁锁着的柜子里。后来武王死了。儿子成王即了位。有人在成王那儿说周公的坏话。于是周公就离开了京城。住到东都洛邑去了。正在秋天收获的时候。天上忽然有了大风大雷的变化。成王也有点感触了。因此就同了大夫们着了礼服礼帽。把那个金锁锁着的柜子打开来。才看到了从前周公情愿把自己身子代武王的那篇祝文。成王心中大大的觉悟了。拿了祝文。流着眼泪。于是亲自去把周公迎接回来。

 

二、【伋寿争死】

伋寿二子。异母弟兄。先后争死。至性至情。

周朝卫国的公子名伋。是宣公正妻生的长子。后来宣公看了公子伋的聘妻相貌很好。就夺了来做自己的妻子。这就叫宣姜了。宣姜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名叫寿。小的名叫朔。他们两兄弟虽是一母所生的。可是品行却大大的不相同了。朔同了母亲宣姜。在宣公面前说伋的不好。宣公就叫伋到齐国去。又预先差了个刺客。在半路上险要的地方等着。等到伋来的时候。就把伋杀死。寿得知了这回事。就去对伋说了。伋说。这是君上的命令。那里可以为了性命就逃掉呢。寿见他的哥哥不肯逃命。就把伋到齐国去做凭信的符节。暗暗地把他拿了来跑了。那末刺客。看见了符节。以为就是伋了。于是把寿杀了。伋不见了符节。也就赶了上来。看见寿死了。就说。君王叫你来杀我的。寿有什么罪。你把他杀了呢。那末刺客。才晓得他是真的伋了。因此又把他杀死。卫国的人。都替他们悲伤。就做了二子乘舟的诗。去哀悼他们兄弟两个人。

 

三、【伯鱼十往】

汉第五伦。友爱无两。兄子病时。一夜十往。

汉朝有个双姓第五名伦的。表字伯鱼。他的为人正直无私。做太守的时候。就清正廉洁出了名。后来做到了司空官。有人问他说。先生这样的正直无私。有时候也有私心的事么。伯鱼回答道。那里敢说没有呢。从前有一个人。送了一匹千里马给我。我虽然谢却了不受。但是每每朝廷里的三公有选举的时候。我的心里总不能忘怀这个人。不过终于不用他吧了。有一次、我哥哥的儿子有了病。我在一个晚上。去看望他有十次。回到寝室里的时候。就很安然地睡着了。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看他。可是镇个夜里。终是睡不着。照这样看起来。我怎么可以说是没有私的呢。

 

四、【郑均悟兄】

郑均为佣。爱兄真切。兄感其言。遂为廉洁。

汉朝时候。郑均的哥哥在县衙门里当了小官。常常收受了人家送来的礼物。郑均去劝了哥哥好几次。可是他的哥哥老是不肯听。郑均就出去到别人家去做工。过了一年多些的时候。才回来了。把做工得来的金钱布帛都给了哥哥。并且说。物品完了的时候。是可以再用劳力去换来的。若是做官犯了受贿的罪。那是一生的名誉都完了。他的哥哥听了这话。才感悟了。就很廉洁了。郑均平生为人。很有义气。又很信实。养他的寡居嫂嫂和侄儿。又有恩。又有礼。后来他做了尚书官。时常把忠直的话去谏皇上。那时候的肃宗皇帝很敬重他。在皇帝东巡的时候。就到了郑均的家里。赐他终身吃着尚书的俸禄。人家都叫他白衣尚书。

 

五、【薛包析产】

薛包亲没。侄欲分居。推美取恶。不受名誉。

汉朝有个姓薛名包的人。生性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死了。父亲娶了后妻。对薛包的感情很不好。屡次把他赶出家门去。薛包就在附近的地方住下。他在早上晚上的时候。仍旧到爹娘的面前来请安的。后来父亲和母亲都死了。他的弟弟和侄儿们都要求分家。薛包劝不住他们。于是把家里的财产都分开了。他就把老的用人分给自己。他说。这班年老的人。和我一同做事。已有许多年代。你们恐怕使唤不便的。又把荒芜的田地。破旧的房屋。分给了自己。他说。这些都是我幼小时候所治理过的。在我的心里。是有一种特别感情的。又把破旧的日用器具。分给了自己。他说。这都是我从前用惯了的。吃惯了的。这些给了我。那末我的身体口嘴。是很安然的了。他把新的好的都分给了弟弟侄儿。后来弟侄们把家产化完了。薛包又时常去救济他们。

 

六、【邓攸弃子】

邓攸避乱。保其侄儿。宁弃己子。人皆哀之。

晋朝有个邓攸。表字叫伯道。这时候、胡人石勒带了兵来攻打中国。邓攸就带了家小逃难。路上遇见了强盗。把他们驾车的牛马都抢了去。他们只好步行了。一边肩着儿子。一边肩着侄儿名叫邓绥的。邓攸心里想。这两个小孩子带着。怎么可以逃难。看来只能保全一个了。于是就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很早。只留存了这点骨肉。照理不可以给他断绝的。应该把我自己的儿子丢弃了。假使徼幸我们两人能够保全了性命。那末我将来应当仍旧有儿子的。他的妻子听了。没有法子。也就流着眼泪。依了丈夫的话。把自己的儿子绑在树上。邓攸两夫妇带着侄儿去了。可是后来。邓攸终究没有儿子。当时的人。很佩服他的义气。又很可怜他没有儿子。后来邓攸死了。他的侄儿邓绥。替伯父服了三年丧。并且对于一切祭祀。都像自己父亲的一样看待。

 

七、【颜含侍疾】

颜含兄疾。侍养诚虔。足不出户。一十三年。

晋朝时候。有个姓颜名含的人。表字宏都。他的哥哥就叫颜畿。生了病。已经死去了。忽然又活转来。有好几个月不能说话。颜含就屏绝了一切人事。亲自侍养着哥哥。连门外也不走出去。这样的足足有十三年。他的第二个嫂嫂樊氏。生了病。眼睛瞎了。请了医生来给他开了一张方。要蚦蛇的胆来做药。寻来寻去。总是寻不到蚦蛇的胆。颜含的心里非常忧闷。这样忧闷了好许多日子。在有一天白天里。他独自一个人坐着。忽然有一个穿青衣的童子。把一只青袋给了他。他把青袋打开来一看。原来正是访求不着的蚦蛇胆了。那个青衣童子走出门口。就变化了一只青鸟飞去了。他嫂嫂的眼睛才得亮了。颜含后来做了侍中的官。

 

八、【彦霄析箸】

彦霄析箸。兄产荡然。置酒焚券。迎兄归焉。

晋朝有个赵彦霄。他的哥哥叫赵彦云。父母死了以后。两兄弟同镬吃饭的有十二年。后来赵彦云喜欢游荡。废弃了正当的职业。赵彦霄去劝他。可是他哥哥总是不肯听。于是赵彦霄就向哥哥要求分家。两兄弟分了家以后。过了五年。他哥哥的家产都用光了。欠债很多。来向他讨债的人。差不多把门槛也踏断了。他哥哥因为没有法子归还债务。就想逃走了事。赵彦霄就办了酒。迎接了哥哥和嫂嫂过来吃着酒。对他们说。我起初并没有要分家的心思。不过因为哥哥的用度。太不节省了。所以要求分家。就是给先人遗下来的产业、保存了一半的意思呵。现在就把我所保存的归还了。仍旧请哥哥和嫂嫂。主持家里内外的事务。说完话。就把分书拿出来。用火烧掉了。又拿出了积蓄下的钱。给哥哥偿还债务。赵彦云看了他弟弟这样的行为。不知不觉也惭愧起来了。因此改了过。不再像以前的放荡了。

 

 九、【蔡廓奉兄】

蔡廓事兄。咨而后行。起造二宅。东宅先成。

南宋朝时候的蔡廓。是济阳考城地方的人。他的说话和行为。处处都用礼法。他的母亲死了。他守了三年的丧。不梳头。不沐发。蔡廓事奉他的哥哥叫蔡轨的。像待父亲一样的恭谨。家里一切的事。不论大小。一定要告诉了哥哥以后。才敢做。做官得来的俸禄。和皇上赏赐他的。都交给哥哥。从来没有自己私下藏着一些儿的。后来蔡廓做了豫章的太守回来。就造下两座房子。把东边的一座房子先造好了。给哥哥蔡轨居住。后来蔡廓死了。蔡轨也告老回来。送给他的侄儿五十万的钱。算是房子的价值。这时候、蔡廓的小儿子名叫蔡兴宗。年纪才十岁。也能继续他父亲的志向。对母亲说了以后。就把五十万的钱。如数还了他伯父。

 

十、【崔挺世悌】

崔挺爱弟。让宅推田。全家行悌。启后承先。

北魏时候。崔挺的家里。本来是三代同住的。有一年。年成很荒。才分了家产。崔挺和弟弟叫崔振的。把良好的田和房屋。都推让不要。两兄弟只守着祖宗坟墓前面的几亩田。一同耕着。崔挺有六个儿子。儿子们也大家都很友爱。大儿子叫崔孝芬。他的弟弟崔孝暐等。看待孝芬像父亲一样的尊敬。一班媳妇也都相亲相爱。你有的给我。我有的给你。一些儿也不存私见。崔孝演崔孝政先死了。崔孝芬和他的弟弟们哭得非常悲伤。并且断绝了肉食。吃着素菜。在以前的时候。他们的叔父崔振死了。崔孝芬等一班兄弟。奉养叔母。像奉养母亲一个样子的尊敬。家里的事务。都要禀告过叔母。才可以决定。一切财物。就是连很琐小的东西。也一定归到库房里去。到了四季分赏的时候。就请叔母作主分派着。

 

十一、【杨播厅堂】

杨播昆季。寝息厅堂。终日相对。不入内房。

北魏时候。有个姓杨名播的人。表字元休。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名叫杨椿。一个名叫杨津。他们兄弟三个人。都很有义气。很肯谦让。兄弟们大家看待着。好像父子一样。杨播的性子很刚正。他两个弟弟的性子。很恭谨谦虚。兄弟三个人。镇天的在厅堂上。一块儿住着。很少回到内房里去的。好吃的东西。兄弟三个人。有一个不到。就不吃的。厅堂上挂着门幕和帐子。兄弟们就在那儿做睡卧的地方。时时在那儿休息着。或者大家谈谈笑笑。杨家一家里。男男女女一共有一百多个人。五服以内的。大家还同镬吃饭。家庭里没有一丝儿的口角的。他们兄弟三个人。做了官都有忠直谨慎的名声。

 

十二、【杨津敬长】

杨津老年。犹尽弟职。假寝阁前。物不先食。

北魏的杨津。年纪已经过了六十岁的时候。和他的哥哥叫杨椿的。一同做了三公的大官。可是杨津在每天的早上晚上。还到哥哥的那儿去问安。阶下立满了儿子和侄儿。哥哥不叫他坐。杨津就不敢坐。有时候、杨椿到外边去了。还没有回家来。杨津就不敢先吃饭。在吃饭的时候。亲自拿了调羹筷子送给哥哥。菜蔬先自己尝了。然后再端上去。等到哥哥叫他吃。他才敢吃。有时候杨椿从外面回来。酒吃醉了。杨津就扶持哥哥到了寝室里。自己就在阁子里打着盹。因为这样可以晓得哥哥酒醉之后。究竟是安适不安适的。当初时候。杨津在外边做太守。杨椿在京城里做官。每逢四时有好吃的东西。杨津一定差了人去送给哥哥。没有寄给哥哥以前。他总不肯先吃的。

 

 

十三、【苏琼释争】

苏琼听讼。激发天良。普明兄弟。和好如常。

北齐时候。苏琼升官到清河去做太守。那个地方的盗贼很多。等到苏琼上任了以后。盗贼和一班作奸犯科的人。便渐渐的没有了。清河地方上百姓。有个人叫乙普明的。和他的弟弟为了争夺田产。打起官司来。有好几年了。这桩讼事还没有判决。他们各各援引做见证人的。一共有一百个人。苏琼就把乙普明兄弟两个人和一班证人。都叫了来。对他们说。天下所最难得的是兄弟。最容易求到的是田地。假使得到了田地。失去了兄弟。你们想心里觉得怎么样呢。说完话。眼泪就吊了下来。一班证人也都感动了。大家流着眼泪。乙普明兄弟两个。叩了头。请求到外面去和解了。于是分开了十年的兄弟。仍旧一同住着了。

 

十四、【元规避水】

元规避水。引妹与侄。子女三人。不遑保恤。

陈朝时候。有个姓王名元规的人。当他十二岁的时候。那地方有个土豪。名叫刘填。家里很有钱。要把女儿许给他做妻子。王元规的母亲。因为儿子的年纪很小。就想扳份有势力的亲戚。大家帮助着。预备答应刘家的亲事了。王元规说。从前圣人说过。可以亲近的人。才可以去依靠他。可见这是古人非常重视的。那里可以对性格不合的人家、去结了婚呢。他的母亲觉得儿子的话。说得有理。就把刘家的婚事回绝了。有一回。那个地方骤然地涨了水。把房屋也漂流了去。死的人也就不可计数了。这时候、王元规只有一只小小的船。他很匆忙地领了母亲同妹妹、和一个没有了父母的侄儿。上了小船。划了去。把自己的三个儿女。放在大树的上面。等到水退了。三个小孩子。仍然好好地在着树梢里。人家都说他有这样的品行。所以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十五、【君良出妻】

君良氏。四世同居。其妻离间。痛恨驱除。

 隋朝刘君良的家里。是四代同住的。就是一斗粟、一尺布、也都归公。没有私下藏着了的。在大业末年的时候。年成很荒。刘君良的妻子。劝丈夫把家产分了。就暗地里把庭前两株树上鸟窠里的小鸟。互相掉换了一下。母鸟回到窠里。认得不是自己的雏儿了。因此两边的鸟斗着叫着。家里的人见了鸟这样又斗又叫。觉得是很奇怪的。刘君良的妻子就说。天下乱了。就是禽鸟也不能相容了。何况我们的人呢。于是刘君良听了妻子的话。就和哥哥分了家产。过了一个多月。刘君良晓得一切都是妻子的反间计。就把妻子赶出去。说、你破了我的家。一方面又去叫了兄弟来。哭着对他们说明一切。于是仍旧一同居住。县里的人都到他那儿去住。大家筑了一个小的城堡。就叫做义成堡。

 

十六、【嗣立自捶】

嗣立兄笞。求代以己。其母不从。遣奴自捶。

唐朝的时候有个韦嗣立。表字延构。和他的哥哥叫韦承庆的。是两个母亲生的。韦嗣立生性友爱。当他母亲打韦承庆的时候。韦嗣立老是解开了衣服。代着哥哥叫母亲打。母亲不去理他。他就叫了底下人来打着自己。他的母亲见了儿子年纪虽小。竟有这样的友爱。也就觉悟了。当时的人。说他和晋朝时候的王览一样的友爱。后来韦嗣立在莱芜地方做县官。太后把他叫到朝里。对韦嗣立说。你的父亲常常说着。有两个儿子可以服事皇上。现在你们两兄弟做了官。品行很好。果然你父亲所说的话是不错的。现在我就叫你代了你哥哥的官职。不再用别人了。于是马上叫他做了凤阁舍人的官。

 

十七、【崔沔慈爱】

崔沔母卒。敬姊爱兄。倍慈其侄。厚待诸甥。

唐朝崔沔。生性非常孝友。他的母亲瞎了眼睛。崔沔就不脱衣服地侍奉着、有三十年。每逢天气清明的时候。他就扶持了母亲。吃着酒。大家谈谈笑笑地。叫母亲忘记了他的痛苦。后来他的母亲死了。他看待哥哥姊姊像母亲一样。对外甥和侄儿。比较对自己的儿子。还要加倍的爱护。他所得来的俸禄。就都分给他们了。他说。父亲母亲既然死了。没有地方可以尽我的一点心。计算起来。父母所记挂着的人。就是这四五个人了。我待他们好。那么似乎可以稍慰我父母在泉下的心呵。后来崔沔官做到中书侍郎。他的儿子叫崔祐甫。也做了一个很有名的宰相。

 

十八、【德秀乳孤】

德秀嫂亡。遗孤期月。抱乳湩生。能食湩竭。

唐朝的元德秀。表字紫芝。幼小就没有了父亲。服事母亲。非常孝顺。母亲死了。他就在坟旁边搭起茅房子住着。后来他的哥哥和嫂嫂都死了。遗下了一个侄儿。才是周岁的孩子。元德秀没有法子想了。日夜很悲哀地哭着。抱了侄儿。把自己的乳头给他含着。过了差不多十天的时候。他的乳头里竟流出了乳汁来。等到侄儿自己能够吃饭的时候。他的乳汁才没有了。天宝年间。在鲁山地方做了县官。天下的人敬重他的品行。都叫他元鲁山。那时候的宰相房琯见了元德秀。就叹着说。一看见紫芝的眉宇。使人争名夺利的心都没有了。元德秀死了以后。他的谥法。就叫做文行先生。

 

十九、【杜衍避剑】

杜衍少时。兄剑砍之。既封公爵。恩礼无亏。

宋朝杜衍。表字世昌。他的母亲改嫁到钱家去了。当他十五岁的时候。他的两个哥哥待他没有人道。有一次、用剑把他砍了一下。伤了脑子。流出了好几升的血。他的祖母给他躲了起来。才得免了。于是杜衍就到了母亲的那儿去。但是他的继父不肯收容他。只得在孟洛等地方漂流着。没有归宿。这时候、有个富人相里氏。看中了他。就把女儿嫁给他做妻子。从此以后。用度才得宽裕了。后来中了进士。等到杜衍封了祁国公的时候。他的长兄还活着。他待长兄很有礼貌。后来他的两个哥哥以及钱家的子孙。靠着他做官的人有好几个。

 

二十、【九思留弟】

九思留弟。不与乡人。命妻易乳。攸叙彝伦

宋朝时候。有个陆九思。表字子疆。中了进士。当他最小的弟弟陆九渊初生下来的时候。乡里的人。有要想领他去做螟蛉子的。他的父亲和母亲。因为自己的儿子太多了。就要答应他们。陆子疆竭力以为是不可以的。才把父亲母亲的念头打消了。在陆九渊生的那一年。刚巧陆子疆也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陆涣之。于是陆子疆就对妻子说。我们的儿子。可把他寄到种田人家去。你可自己给小叔吃着奶。他的妻子也就很欢喜的答应了。陆九渊长大了。服事哥哥嫂嫂。像服事父亲母亲一样的尊敬。后来在荆门地方做官。把哥哥嫂嫂都迎接了去。并且侍奉他们。

 

二十一、【德珪代毙】

德珪代死。夜半潜逃。弟为归葬。庐墓悲号。

宋朝的时候。郑德珪和他的弟弟郑德璋。非常友爱。有一次、有个仇人把一件犯死罪的事、去诬害郑德璋。官厅里就要把郑德璋捉到扬州去。郑德珪很可怜他的弟弟受了人家的陷害。就假对弟弟说。还不如我代了你去吧。我去了以后。这件冤枉的事、就可以明白了的。于是郑德珪就马上去了。郑德璋那里肯叫哥哥代罪呢。就追了上去。在半路追着了。兄弟两个人抱住了顿着足。大家争着去死。在半夜里的时候。郑德珪就去了。郑德璋醒来不见了哥哥。马上追到扬州去。到了扬州。他的哥哥已经死在监牢里面了。郑德璋哭死了好几次。就背了他哥哥的尸首。回去安葬。自己在坟旁边盖了一间茅屋住着。他每次向他哥哥坟前悲哭的时候。半空中的乌鸟儿。都飞起来旋转着。并停住了不去找食物吃。好像替他悲伤的样子。

 

二十二、【扈铎祈斗】

扈铎事伯。如事所生。从弟有病。祈代心诚。

元朝的扈铎。幼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所以扈铎是在他的伯父那里养大了的。到了壮年。服事伯父。像父亲一样。他的伯父年纪老了。还没有儿子。扈铎就给伯父买了一个小老婆。果然不久就生了一个女孩子。可是小老婆生性很笨。在一个晚上睡熟了的时候。把女孩子压死了。后来伯父死了。遗腹生了一个男孩子。扈铎恐怕他的母亲又把他压死了。所以亲自抱着他。哺东西给他吃。同了他一同睡倒。一同起来。有一回、弟弟偶然有了病。扈铎在夜里向星斗叩着头。哀哀地祷告着说。铎父子二个里头可以死一个的。不要死了我的弟弟。叫我伯父断绝了后代。到了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弟弟的病果然好了。

 

二十三、【郑湜争狱】

郑湜兄老。愿自服辜。与濂争狱。太祖知诬。

明朝时候。有个姓郑名湜的人。就是郑濂的弟弟。他们的家里有十代了。还没有分过家。有一回、被人家诬害了。说他们家里。是和叛逆的胡惟庸有来往的。郑湜一共有六个兄弟。只有郑湜独自到了官厅里。请求把自己解到京城里去。这时候、郑濂本来先住在京里。郑湜来了。郑濂就去迎接他。并且对他说。我是一家之长。那当然是由我去任罪的。郑湜说。哥哥年纪老了。应当由我去服罪的。两个人夺着到监牢里去。后来他们这样的情形。给太祖皇帝晓得了。就说。我晓得郑家决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一定是人家诬告他们的。把他们兄弟两人都召了来。慰劳了一番。免了罪。送酒食给他们。并且命郑湜做了福建参议官。

 

二十四、【黄玺寻兄】

黄玺寻兄。万里远行。梦中得句。伞柄留名。

明朝余姚地方。有个姓黄名玺的人。他的哥哥叫黄伯震。到外边去做生意。有十年了。还没有回到家里。黄玺就去访求哥哥。走了有一万多里的路了。可是仍旧寻不到哥哥。于是黄玺就到南岳庙里去祷告。做梦的时候。看见神人给了他两句诗。说、缠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他醒来以后。仍然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有个读书人。对他说。这两句就是杜甫舂陵行的诗呵。舂陵就是现在的道州地方。你不妨到那边去寻吧。于是黄玺就依了他的话。到道州地方去寻访哥哥。有一天。他走进厕所里去大便。把伞子放在外面。刚巧黄伯震走过来。看见了伞子。就说。这是我们故乡地方的伞子呵。再去看伞子的柄上。有余姚黄玺四个字写着。他心里正在疑惑惊骇的时候。黄玺恰巧从厕所里走出来。看见他这种情形。就问他姓名。原来就是自家的哥哥。

 

【绪余】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又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夫子之教弟子。孝之外即在于弟。故责原壤以幼而不逊弟。长而无述焉。是悌也者。在家则谓善于事兄。出外则谓善于事长。举凡年长于我。分长于我。职长于我者。固无论已。推之德行长于我。学问长于我。皆长也。悌道实包括师傅及长官言之。故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悌篇之四

 

一、【季姜雍穆】

季姜雍穆。化播二妇。亲继无分。堂号三母。

汉朝时候。有个王敬伯的后妻。叫做文季姜。王敬伯的前妻。遗下了三个孩子。儿子名叫王博。女儿大的名叫王纪。小的名叫王流。文季姜自已生的儿子。一个叫王康。一个叫王稚。一个叫王芝。女儿名叫王始王示。文季姜抚育前前后后的八个子女。不论亲晚。都是一样看待他。嫁女儿王纪和王流的时候。把自己的丫头分给他们。王博喜欢写字。就亲手给他做书套子。王博的妻子杨进。和王博的儿子王遵的妇人张叔纪。都能遵循了婆婆的教训。个个非常贤德。人家称他们为三母堂。文季姜吩咐自己的儿子王康和王稚两个人的妻子。服侍大姆杨进。应当像孝敬婆婆一般的。后来文季姜死的时候。年纪已经八十一岁了。四个儿子都卸了官职。四个女儿也都从衙门里出发。星夜奔丧。内外穿戴官帽的人。一共有一百多个。那时候的人。都觉得他们非常荣耀。

 

二、【穆姜仁爱】

穆姜温仁。化继为亲。四子改过。母氏艰辛。

汉朝陈文矩的妻子李穆姜。年轻时候。丈夫就死了。自己生了两个儿子。前妻生下的儿子。有四个。前妻的四个儿子。以为不是他所亲生的。所以时常说他的不好。于是对他的感情。也就一天坏似一天了。可是李穆姜料理他们兄弟四个人的衣服和饮食。总比给亲生的儿子好上一半。到了后来。前妻的大儿子名叫陈兴的。生了病。十分危险。李穆姜就亲自给他煎药调汤。日夜很辛苦地看护。心里非常忧愁。神气也就非常憔悴了。于是陈兴也发了天良。等到病好、就叫了三个同胞兄弟。对着他们忏悔着说。后母的天性。十分仁厚。十分慈爱。这样的扶养了我们。我们还说他的短长。这真是禽兽的心肠了。我们的罪恶。是何等的深重呵。于是就带了三个弟弟。同到县官面前。声明后母的仁慈。和自己的罪恶。甘心受着刑罚。后来县官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知府。知府就表扬他们的后母。一面应许他那四个儿子改过自新。从此以后。都做了很良善的书生了。李穆姜死的那年。已有八十多岁了。

 

三、【统姊助粟】

骆统之姊。悯弟日衰。助与私粟。悌道无亏。

三国时候。吴国的新阳亭侯骆统。号叫公绪。是会稽人。就是一个名叫骆俊的儿子。他是庶出的。可是他的侍奉大的母亲。十分恭敬。有一年。年成很荒。本地的乡民。和远方的客人。都受了饥饿。非常困苦。骆统就十分慷慨地送米施粥。去救济衰老和稚弱的人。他有个姊姊品行很好。做人又慈善。可是守了寡。也没有儿子。看见了弟弟很辛苦、很忙碌。觉得非常怜惜。屡次问他究竟为着什么缘故。骆统说。现在人家都在饥饿的当儿。我那里有心想独自吃着饱饭呢。姊姊便说道。既然是这样。那末为什么不和我商量。要自己苦得这般田地呢。马上搬出私自积下的谷。交给了骆统。骆统在一天以内。就都散施完了。后来姊姊又去告诉母亲。母亲也就很喜欢。吩咐继续地去施给贫苦的人。

 

四、【郑曹葬嫡】

曹氏和俭。盈满为忧。让嫡合葬。芳著蕙帱。

晋朝郑袤的后妻曹氏。是鲁国薛地方的人。他服侍公公婆婆都非常孝顺。自己很辛苦地纺着纱。织着布。这样地赚了钱去奉养公婆。并且对待小叔和小姑。并他丈夫的从堂弟弟等。都很有礼貌。所以很得婆婆和姆姆的喜欢。等到郑袤官做到工部尚书的时候。他的儿子名叫郑默的等等。也都很显达了。曹氏生怕家里太富贵了。要渐渐的奢华起来。所以他每逢吃饭不用多味。穿过的衣服。必定洗了再穿。得到的俸禄。也就马上散给亲族里贫苦的人。因此家中毫无积蓄。郑袤的元配姓孙。早已死了。厝在黎阳地方。等到郑袤死了。一班人都去曹氏跟前讨好。想不和孙氏合葬。曹氏就说道。元配合葬。这是很合古礼的。那里可以不合葬呢。就备了仪仗和随从去迎接了来。行着姊妹的礼。很恭敬地去祭祀。竟把郑袤和孙氏合葬了。

 

五、【王舜育妹】

王舜七龄。抚妹甚厚。长复父仇。争为谋首。

北齐时候有个女子。姓王名舜。年纪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名叫王子春。被一个从堂哥哥名王长忻的两夫妻所谋死。那时候王舜还有二个妹妹。一个名叫王粲。才五岁。一个名叫王璠。只有二岁。三个孤苦伶仃的姊妹。只好寄养在亲戚的家里。王舜照管二个妹妹。相亲相爱。恩义很深。到了年纪长大了。也不愿出嫁。很秘密地对着二位妹妹说。我们家里没有兄弟。假使我们姊妹不去报复父亲的大仇。还有那个来替父亲报仇的人呢。二位妹妹听了。都痛哭着说。我们都愿意服从姊姊的吩咐。于是到了深夜。姊妹三个人都拿着快刀。跳过墙头。一声不响地把王长忻夫妇都杀了。杀了仇人以后。又到了父亲坟前去哭告。一方面又到县里去请应得的刑罚。他们三个姊妹。大家争着承认自己是主犯。县官不能解决了。把这桩案情奏到隋文帝那儿。文帝以为情有可原。下诏特赦他们的罪刑。

 

六、【敬女代嫁】

崔敬小女。甘代女兄。嫁后贵显。举世为荣。

唐朝冀州地方。有个做长史官的。姓吉名懋。想给儿子吉顼和南宫县的县丞叫崔敬的大女儿结婚。崔敬不肯答应。因此吉懋就借了事端。用威力去强逼。崔敬怕祸。只得答应了。等到拣定好日子。下了聘礼。崔敬的妻子。还是梦在鼓里。一点也没有知道。直到迎亲的花车到门了。郑氏才如大梦初醒。抱着大的女儿大哭。大的女儿也睡在床里。很坚决地不肯起来。那时候崔敬进退为难。没有法子。要想自杀了。亏着一个小的女儿。禀告他的母亲说。父亲有了急难。做女儿的是应该牺牲自己的身体。去解救父亲的。这样说来。就是叫我去做丫头。我也不得推辞。况且吉家也是乡里推重的人家。又有什么可以羞耻的地方呢。姊姊如不愿意的话。就是我代嫁好了。于是坐上花车就去了。后来吉顼的官做到宰相。

 

七、【韩郑鞠叔】

唐韩郑氏。抚叔勤劬。勖愈成立。卒为大儒。

唐朝韩会的妻子郑氏。就是昌黎先生韩愈的嫂嫂。韩愈生下了才周岁。父母都死了。全靠着郑氏的抚养。天气冷了。给他添衣服。肚子饿了。给他吃食物。小心爱护。是很辛苦的。韩愈在很年幼的时候。跟了哥哥到泰州上任去。后来哥哥遭了诽谤。贬到韶州。因此忧郁死了。离故乡有万里。孤儿又小。郑氏到了这种凄凉的境地。多么的艰难困苦呵。但是他抖起精神。终于带了幼弱的孤儿。和丈夫的灵柩。回到河阳去安葬。有一次、他用手抚摩着自己的儿子。并且指着叔叔韩愈。流着眼泪万分凄楚地说。韩家两代。只剩你们两个孤苦伶仃的叔侄了。说到这里。眼泪像雨一般的落下来。真有说不出的难过。后来把叔叔韩愈教养着。勉励他上进。终于成了一个唐代有名的读书人。这都是他嫂嫂的功劳呵。等到嫂嫂死了。韩愈就哭到昏去。后来才苏醒的。

 

八、【王吴慈爱】

吴氏爱子。亲继同情。从姑之女。嫁如所生。

宋朝时候。临江地方判官王益的后妻吴氏。是抚州金溪地方人。喜欢读书。并且记忆力很好。待人非常谦虚。非常诚信。做事也一些儿不自专的。王益一共有七个儿子。最大的和第二的两个儿子。是前妻徐氏生的。吴氏对待他们。比对待自己所生的。还要爱惜。后来前妻的两个儿子死了。他看待寡媳妇。也比待自己的媳妇加倍的体谅。对待内外的亲戚。也很有恩惠。听到人家谤毁他的时候。也不和人家计较。也不怀恨人家。自己平日的衣食。也很随随便便。并不选精择肥。有穷苦的人。来到他家里求依靠的。肯分了穿的吃的。很慷慨地去周济他们。后来他替三个从堂的侄女出嫁。像嫁着自己的女儿一样的待遇他。对待前妻的娘家。也像对自己娘家一样的亲昵。那个地方的人。都很称美他。

 

九、【陈王堂前】

堂前守贞。爱妹及甥。且及甥子。姑嫂深情。

宋朝陈安节的妻子王氏。供养翁姑。非常孝顺。又能够抚育孤儿。救济同族。所以乡里中人很敬重他。都叫他为堂前。就是慈爱母亲的意思。从前王氏嫁到陈家来的时候。小姑还很幼小。王氏就教养着小姑。到了成年。添备了很丰厚的妆奁。给他出嫁。后来公公婆婆死了。小姑回家。要求分父母的遗产。王氏就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给了小姑。那知小姑的丈夫把拿了去的财物。全数用光了。王氏又买了田造了屋去安顿外甥。并且教养着他。后来外甥死了。他又抚养教训外甥的儿子。有几家亲眷穷得没有饭吃的。王氏就拿出钱来教养他们。给他们婚嫁。受着王氏恩惠的。竟有三四十个人。后来他的子孙。都能继承他的教训。五代同居。并且个个对父母很孝顺。对兄弟很友爱。在乾道年间。表扬他的满门。

 

十、【章嫂让儿】

昌化章嫂。抱子育婴。叔乞抱子。竟与新生。

宋朝昌化地方。有姓章的两个兄弟。都没有儿子。哥哥先领了一个族中的孩子来抚养。作为儿子。取名叫章栩。那知隔了不久。自已的妻就生了儿子。取名叫章诩。弟弟就对哥哥说。你自己已经生了儿子。还要领来的儿子做什么呢。请给了我罢。哥哥就去对妻子说了。这时他的妻子生了儿子。还没有满月。还在床上。他说。自己没有儿子的时候。便去要了来。自己生了儿子。便把他丢弃了。人家议论起来。叫我怎样对付呢。后来叔叔再三请求。嫂嫂回答说。这是没法的。不如把亲生的儿子给了你罢。弟弟不敢接受。可是嫂嫂十分诚意。结果是把亲生儿子给了叔叔。后来章栩和章诩兄弟两人。都能自立。章栩的儿子大的名章樵。小的名章槱。章诩的儿子。一个叫章铸。一个叫章鉴。先后都中了进士。于是章家在乡里中。成了很有名望的人家。

 

十一、【少娣化嫂】

苏崔少娣。后食先劳。恭事四嫂。井臼争操。

宋朝时候。有一个女子姓崔名少娣。嫁到苏家去做媳妇。他的丈夫弟兄共有五个。已经娶了四个嫂嫂。家庭里面很不和睦。每天有拼命和争闹的事情发生。崔氏初嫁到苏家来的时候。人家都替他担忧。可是崔少娣对待四位嫂嫂。很有礼貌。看到他们需要物件使用的时候。每把自己所有的去送给他们。婆婆差嫂嫂们去料理家务的时候。崔少娣每每争先去做。他说、我是来得最后的媳妇。应该格外效劳的。他在嫂嫂没有吃过以前。不肯先吃。他有时听到嫂嫂们的怨言。少娣老是笑着。一句话也不说。有底下人到他那儿来搬弄是非的。就用家法把他们打了。有时年幼的侄儿。把尿流在他的衣上。他也一点没有可惜衣服的意思。这样的做了一年多的媳妇。四位嫂嫂都忏悔了。大家说着。五婶婶是个大贤大德的人。我们比了他。真不是人了。于是大家都很和睦了。

 

十二、【朱戚广悌】

戚氏广悌。娣姒昆弟。夫家母家。族 一体。

宋朝朱震亨的母亲戚氏。青年时候。就守寡了。那时候家境很不好。他能很勤俭很艰难地去支持门户。而且侍奉年老的公婆。非常孝敬。教训儿子。也有义方。对待婶婶姆姆们很和气。看待侄儿好像亲生一般。料理家务。井井有条。因此一天富裕一天了。他的父亲贞孝先生名绍的。家里很穷。又生了病。就去接来奉养。过了十年。父亲死了。一切丧葬费用。都是自己拿出。不叫兄弟们负担。后来同母的哥哥死了。就抚养着他的三个孤儿。朱家有好几个堂侄女。家里很穷。办不起嫁妆的。他就抚养着。并且给他们一个个地嫁了出去。那时婺县地方的习俗。贫苦人家。儿子生得太多的时候。每把他们溺死了不养的。戚氏就用人伦的大道理去训导他们。并且拿了米拿了布去。帮助他们养着小孩子。因此靠着他生活的人很多很多。

 

十三、【姚里天伦】

辽妃姚里。奏疏重申。嫡子袭爵。不蔑天伦。

辽国灭亡了以后。部下众人。推举留哥做了辽王。留哥把金银布帛献进元朝。自己称了臣。等到留哥死了。元朝命留哥的继妃姚里氏掌握了兵权。管束部下的兵马。姚里氏就上了奏章到元朝。说、留哥既然死了。国里的百姓没有了君主。他的大儿子薛阇在朝廷里随从扈驾。已有多年。今请用留哥的次儿子善哥到朝廷里来。代了他哥哥的职务。叫薛阇回来继续他父亲的官爵。可是元朝不肯叫薛阇回去。就命善哥职掌了一切。姚里氏再上奏章。说、薛阇是前妻所生的嫡子。是应该继袭父亲的官爵。善哥是自己生的儿子。设使把他立做辽王。那末是为了自己的私下利益。而蔑弃了天伦的大道理了。这样长幼不分。是不可以去做后世的模范的。于是元朝也就答应他的请求了。

 

十四、【吴邱出资】

邱氏夫姊。出嫁赠资。从子己子。一视无私。

元朝时候。有个吴世昌的妻子邱氏。阳谷地方人。年轻时候。死了父亲。帮着哥哥去侍奉母亲。他孝悌的行为就出了名。那时候吴世昌先中了秀才。后来又考取了浙江第一名的举人。于是就用礼聘定了邱氏。等到结婚以后。侍奉翁姑。对待上下的人。都能循规蹈矩。没有稍越了礼法的地方。他丈夫有个姊姊。出嫁的时候。邱氏就把自己储蓄的钱财都给了他。吴家同镬吃饭的有三百个人。邱氏管理了家政。一切大小的费用。都是他自己拿出来的。并且看待一班从堂侄儿。好象自己亲生一般。每天一同聚会在家塾里面读书。给他们吃的穿的都是一式一样的。有一年。年成很荒。在道路上都是饥饿死的人。邱氏减衣节食。去周济亲族。人家以为这尤其是难能可贵的。

 

十五、【詹徐认妾】

徐氏夫琼。私婢生子。立趣迎归。恩爱无已。

明朝詹琼的后妻徐氏。是龙游地方人。詹琼在前妻死了以后。徐氏还没有进门的时候。曾经和丫环私通。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詹杰。这个消息。传到徐氏父母那里。就不肯把女儿嫁给詹琼了。詹琼没有法子。只得把詹杰母子两个人。悄悄地躲在外婆的家里。徐氏嫁来了以后。过了一个多月。就向丈夫问起他们母子的下落。倒把詹琼问得满面绯红。呑呑吐吐。说不出话来。徐氏说。假使真是你的儿子。那末和我亲生的。有什么不同呢。就是儿子的母亲。我也欢喜会见他呢。詹琼觉得徐氏的态度很诚恳。说话很真切。就把一切情形老实地说了出来。徐氏催促丈夫。立刻地把他们母子迎接回来。徐氏很高兴地说。不但有了儿子。并且又有了侧室。这是多么快乐啊。于是就叫这个丫环行了侧室的礼。正了名分。养着詹杰十分亲爱。过了不多时候。詹琼死了。他们两个人抚养詹杰儿成人长大。

 

十六、【李郑金钗】

郑氏遇妾。慈爱无涯。助婚庶子。乃出金钗。

明朝太保官李燧的妻子郑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李继先。又给丈夫李燧娶了个偏房。也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李继光。郑氏亲自提抱他。抚育他。对待李继光像亲生一般的爱护。后来李继先做了吏部主事官。要想求郑氏的金钗。去给儿子聘定媳妇。可是郑氏弗答应。不多几时。却把那只金钗给了李继光去做完娶的费用。有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呢。郑氏说。继光没有私下的积蓄。况且孙子年纪很轻。叫他迟一步。有什么关系呢。后来李继先去经营家产。给郑氏知道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常常忧愁着我家里的功德很浅。享着这样的福气已经过分了。怎好再事增加呢。因此人家赞美郑氏。说他是一个明白大道理的妇人。

 

十七、【魏王谢过】

王氏代钟。谢过于镛。母族一息。劝夫宽容。

明朝时候。魏钟偶然得罪了哥哥。给妻子王氏听见了。特地备着菜蔬邀请哥哥。替丈夫谢谢冒犯兄长的过失。并且叫着两个儿子。侍立在伯伯旁边。陪他吃饭。魏钟的哥哥名叫魏镛。本来是个通达直爽的人。见了他弟妇这个样子。叹着说。我晓得兄弟感情的破裂。多为了妇人的离间。从来没有为了妇人、成全了兄弟的感情的。像我的弟妇。真是贤德的人了。有一天、魏钟很怀恨他表兄的儿子。说、他是一个年轻的小辈。竟敢屡次来触犯我。王氏听了。就对丈夫说。你的母亲家里。只剩这一个可怜的人儿了。为什么还是不肯饶恕他呢。魏钟觉得王氏的话。说得有理。顿时改变了态度。说他不错。后来他的孙子名叫魏校的中了进士。就是有名的庄渠先生。人家都说这是王氏所积德的效果。

 

十八、【黄穆同居】

黄氏让穆。穆氏礼黄。二妻同室。助宰信阳。

明朝潘纯的妻子黄氏。苏州人。后来潘纯在北京做官。又娶了穆氏做妻子。那时穆氏的父兄。不知道潘纯是早有了妻子的。隔了不多时候。黄氏从苏州到了京城里。潘纯给黄氏住在别的屋里。后来被穆氏知道了。就很谦虚的照着阿妹对姊姊的礼。大家相见了。黄氏说。我来的时候。不知丈夫已经有了你。那末苏州地方。剩有儿子和媳妇。还有田产房屋。正要有人去料理。我是应当回去的。你在这里好好的服事丈夫罢。把珠翠和礼服。都赠给穆氏了。后来穆氏的父亲和哥哥。得知了黄氏到来的消息。想把穆氏接回去。又和潘纯评理。穆氏再三解释。黄氏也用了女儿妹妹的礼节。去对待穆氏父兄。一场风波。才告完结。后来潘纯到信阳做县官。迎接了黄氏和穆氏一同住着。有十六个年头。大家和和气气。从来不说一句怨言的。

 

十九、【张潘告姒】

 潘氏引过。问姒亲疏。夫兄为泣。友爱如初。

明朝张冀之的后妻潘氏。对待前妻的娘家。像自己母家一样。对待侧室生的儿子。他像自己所生一样的亲爱。张冀之有个哥哥。本来和张冀之非常和睦。不料被左右的人暗中挑拨。兄弟们的感情便破裂了。潘氏就慢慢地的对姆姆说。我们同是异姓的人。为了什么能够大家亲近的。姆姆说。这因为了兄弟的关系。所以能够亲近的。潘氏说。那末左右的人。比着自家兄弟。的确有亲疏的分别了。别人家能用了疏远的人。来离间亲近的人。可是我不能把亲近的人。愈加使他们亲密。这是我们两夫妇的过失啊。后来这番话。给张冀之的哥哥听到了。心中很有了感动。便流下眼泪觉悟了。从此兄弟两人。和先前一样的和睦。

 

二十、【季吴畀田】

季妻吴氏。调护妾子。无父数言。分田乃止。

明朝时候。季在常的妻子吴氏。是崇仁地方人。嫁到季家以后。生了三个儿子。都已娶了妇人。大家分住的了。那知道季在常又去买了一个偏房。又生了一个儿子。季在常病重的时候。吩咐吴氏说。我死后请你好好地照顾这个孩子。吴氏很恭谨地接受了丈夫的吩咐。季在常死了。吴氏就把他小老婆接了来。同住在一个房子里。护养他的儿子。好像自己亲生的一般。后来三个儿子要分余剩的家产。吴氏说道。这些田产是你们的父亲。特地留给偏房和他的儿子的呵。假使我答应你们的要求。把那些田产分了。那是我忘记了丈夫。你们忘记了父亲啊。这那里可以呢。于是三个儿子也就罢了。

 

二十一、【王丁乳侄】

丁氏有婶。弃子殉夫。寄养亲女。为叔抚孤。

明朝王序礼的妻子丁氏。是五河地方的人。王序礼的弟弟名叫王序爵。在外边旅行的时候。被强盗杀死的。他的妻子郭氏。生了一个遗腹儿子。以后自己就吊死了。这时候丁氏恰巧生了一个女。流着眼泪对丈夫说。叔叔在外。很不幸的死了。婶婶又抛着孤儿死了。这个啼啼哭哭的孩子。是你我的责任呵。好得我现在虽然生了女儿。还有生男儿的希望。万一不能保全这个孩子。倒不是绝了叔叔的后代吗。并且对不住婶婶的付托呢。我情愿将新生的女孩。寄养到别人的家里。那末可以专心去看护这个孤儿了。王序礼也答应了。隔了不多时。王序礼死了。丁氏自己终于没有儿子。他就终身抚养着侄儿。

 

二十二、【樊女拒媒】

樊女拒聘。矢志扶衰。弟不事事。涕泣道之。

明朝时候。有一个姓樊的女儿。是潮州地方的人。在成年的时候。父母先后死去了。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年纪都很幼小。樊女料理家事。护养弟妹。立志不愿嫁人。后来邻里有钱的人。听到樊女的贤能。大家先后差着媒人来。传达求婚的意思。樊女很委婉地辞谢着说。家门不幸。父母死了。境况衰落。弟妹又很年轻。不愿一刻分离。只得大家相亲相爱的依靠着罢了。等到弟妹们的婚嫁完了以后。他已经三十岁了。便和亲戚们断绝了来往。虽然很亲的亲戚和同族会面的机会也是很少的。有时看到弟弟荒废了学业。就流着眼泪去劝导。等到死的那年。已有七十多岁了。弟弟侄儿们。都为他穿了三年的丧服。

 

二十三、【蒋女保弟】

蒋女丧亲。弟幼且病。矢志守贞。保胤拒聘。

明朝蒋希敏的女儿。是全州人。在十七岁的时候。父母都死了。两个弟弟年纪都很小。并且多病。因此蒋女立志不愿嫁人。外婆家里的人。要给他做媒。就把这层意思对他说了。他说。自己倘若嫁了出去。那末两个弟弟便失了看护的人。父亲的后嗣。就发生了危险。你想我肯这样忍心的做吗。我情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去保全我父亲百年的血食。我的意志已经决定了。请你们不要多说。于是他外婆家里的人。便把这个念头打消了。后来蒋女管理了父亲的遗产。好好的抚养两个弟弟。他们的疾病。也渐渐的好起来了。到了弟弟们长大了以后。给他们都娶了妻子。后来家产也一天富似一天了。两个弟弟都感激他的恩惠。终身侍奉姊姊。像侍奉母亲一般的诚敬。

 

二十四、【佳英抚孤】

佳英亲殁。三兄死逋。三嫂继逝。抚育诸孤。

明朝池州地方。有一个章姓的女儿。名叫佳英。幼年就死了父母。靠着兄嫂过活。后来三个哥哥。因为欠了赋税。逃到外乡去都死了。遗下的孤儿都很小。还在母亲的怀抱里。章佳英便和三个嫂嫂商量。叫他们各自抱了小孩儿。避到娘家去。章佳英自己在家里管理事务。并且暗暗地替他们调护一切。等到官司完了。才回来。隔不多时候。三个嫂嫂先后死了。章佳英叹息着说。我父亲母亲的血食。势将断绝了。我现在是不可以嫁人的了。于是专心一志。抚养几个孤苦伶仃的侄儿。等到遗孤们长大能够自立的时候。章佳英的年纪已经老了。因此终身不嫁。

      

【绪余】

女子之悌。行于兄弟姊妹之间者易。行于妯娌姑嫂嫡庶之间者难。盖兄弟姊妹。气分一体。情性相关。亲爱出于天然。休戚自易相顾。至妯娌、以异姓而处人之骨肉。同时为兄弟之斧斤。最易构衅起争。化同为异。是故姒以宽和。娣以恭顺。则妯娌无不合矣。其姑嫂、则父母无终身之依。姊妹非缓急之赖。每易恃目前之城社。伤日后之松萝。是故姑宜爱敬。嫂宜慈仁。则姑嫂无不协矣。推而言之。嫡庶非同胞之亲。无皇英之懿。而欲其志同道合。不亦难乎。是故夫道严正。嫡道宽慈。妾道柔顺。三善合、而太和在闺门之内矣。

 

注: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2012814日,新“24行动标准出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