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上吉普赛人”——三亚疍家人

(2011-09-12 09:36:25)
标签:

杂谈

   按:三亚有个红沙码头,里面有家疍家鱼排。第一次到那里吃海鲜,对“疍”这个生僻字产生好奇。通过和当地人攀谈,得知“疍家人”是三亚最早土著居民族种(之所以称为族种而不说民族,因为疍家人不属于少数民族)之一,吃着疍家特有鱼排,遥想当年疍家人风里雨里漂泊海上的艰辛,再看如今岸边鳞次栉比的商品房,不知是该为他们感到欣喜还是忧伤。

   攀谈可以了解疍家人的一些民俗,但毕竟不全面,回来百度搜索,凑此小文一篇。

 

 

关于“家”起源的N种说法

关于“家”的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所以被称为“民”。而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家”。

有研究学者认为“民”是古越族的后代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解放前他们因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对于家人的来历,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家人是原居于陆地的汉人,秦朝时被官军所迫,逃入江海河上居住,以捕鱼为生,此后世代传承。

还有说法家人源于成吉思汗的蒙古族。元朝末年,战乱不断,许多蒙古族士兵被迫南下。当他们流浪到南方沿海时,为当地人所不容,有一批人做了海盗,在附近抢掠为生;而有一批人只得在船上漂泊,以捕鱼为生。

根据沙田家文化博物馆提供的旧图片显示,从元朝到清朝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民备受欺凌,他们没有部落,没有田地,以海为生。岸上的原住居民规定“民”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科举的名册中也从来没有“民”的名字。

民在很多不明故里的人眼里是被欺凌者的代名词。但正是这样一个弱势族群,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简朴的智慧围海造田,造出了滩涂沃野,创造了咸水种植方法,修筑海边基围养虾种植莞草,把陆地从海中一点点“围”出来。

由于靠近大海,大风大浪让民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打鱼也很难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于是,一部分民开始向岸上悄悄发展,演变成为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两栖民”。

 

    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疍民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是对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海,广西的北海、防城港,海南三亚等沿海地区。

  现在一般把生活在水上以打鱼为生的小渔民家庭称为“疍家”,他们没有大船,无法远航,只能在近海捕鱼。渔港里也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退潮时,他们下笼下网,捕些鱼虾。生活随着潮汐变化而变化。三亚是疍家人居住地之一。 

http://s6/middle/7fba5bcegacb539f53245&690

 

http://s3/middle/7fba5bcegacb55ec4add2&690



http://s8/middle/7fba5bcegacb53a6f4a57&690

 



http://s5/middle/7fba5bcegacb53aac5fb4&690
 

 

 

  有“海上吉普赛人”之称的疍家人,是个特殊的群体, 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他们是古越族的后代,原来是居于陆地的汉人,相传在秦朝,疍家祖先被官军所迫,逃入海河上居住,以捕鱼为生,此后世代传承,至今,疍家人还保留着与风浪为伴、以船为家的传统。

 疍家阿婆在船上照顾小娃娃

http://s6/middle/7fba5bcegacb53ada14c5&690

远眺水上居民疍家人居住地

 

 http://s11/middle/7fba5bcegacb53b2667da&690

 

  疍家人无论唱歌还是说话,他们都使用粤语而不是海南当地的方言。据专家考证,现在居住在三亚的疍家人是清末年间从广东顺德、番禺一带迁移过来的,随着向海洋的发展,他们一路捕捞,一路南迁,最后落户海南。

 

http://s12/middle/7fba5bcegacb53b81fb8b&690 

 

  三亚家—风俗文化



  疍民风俗:疍家人住的地方叫作“疍家棚”,是傍岸临水架设的棚户,竹瓦板壁,陈设简单,卫生清洁。

 

 

http://s1/middle/7fba5bcegacb53bbefce0&690

 

 

  三亚民—语言



  三亚疍民世居三亚,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地,无统一的语言,三亚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通行粤语,使用的是祖籍语言,而大部分地区如保平港、望楼港等地区语言多与当地居民同化。


  三亚民—信仰



  三亚疍民信仰佛教,但更信奉龙皇,在三亚港妈祖庙、保平港五龙公庙,每逢初一、十五疍民都要去上香,备猪、羊奠祀。



  三亚民—服饰



  疍民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现在随时代变迁,以时装为主。疍民喜欢的首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更偏爱于玉器。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疍家姑娘偏爱的是碧玉和翡翠。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然后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疍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它给飒爽英姿的疍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它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吉祥如意。



  家阿妹

 

http://s7/middle/7fba5bcegacb53c66e776&690

 

 http://s16/middle/7fba5bcegacb53c856fef&690

  

家阿婆

 

http://s5/middle/7fba5bcegacb53dc5c2a4&690

 

 

  疍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很讲究。他们一般很喜欢项上直径为10厘米、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高为4厘米的筒式竹笠、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这层油金光闪闪,既是竹笠的保护层,又增加了一分光彩。笠带则为疍家姑娘的杰作,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带上这精工制作的竹笠和美丽的彩带,在骄阳下,使你感到更舒畅,显得更美丽。


  疍家姑娘勤劳、善良、美丽、聪明、贤慧。旧时,当他们的兄长、丈夫出海打鱼时,她们就默默地为他们祈祷。出远海迟迟未归时,她们就上妈祖庙、五龙公庙为他们祈祷神灵保护…… 

 

http://s10/middle/7fba5bcegacb53e216d29&690

  

  家人的婚礼



  疍家人结婚的时候,亲朋以制作疍家衣的布匹为贺礼来赠与新婚人。通常是按制作单件的疍家衣来决定送赠的长短,一般是以五尺布制一件上衣。新娘子也会特地选用红色的棉布制作疍家衣来充当新婚礼服。按照当地以前的风俗,每个疍家出嫁女,家人都会送六尺衫布作为嫁妆。结婚前,女的就将这些嫁妆制造成红色的婚衫和有花边的裙子。而男的则是高领空钮扣的上衣,黑色长裤子。

 

 

http://s2/middle/7fba5bcegacb53e6da181&690



http://s5/middle/7fba5bcegacb53ef6fe54&690

 

       傍晚时分,众多的亲朋戚友各自驾舟齐聚男方家赴喜宴。数十只船艇泊在一起,船头相对,用红布搭起凉棚。口齿伶俐的新娘一边敬茶,一边唱着咸水歌,收取盘茶红包。随后,喜宴开始,沸沸扬扬,欢声笑语,唱歌逗乐,场面热闹,亲朋戚友一直闹至深夜方才摇舟散去。宴席上,无论菜肴多少,“香芋扣肉”一菜绝不可少,而且是特别大碗,要由家庭女长者亲手泡制。

 

 

 http://s13/middle/7fba5bcegacb53f435a7c&690



http://s13/middle/7fba5bcegacb53fbd64ec&690

 

 

  疍民子女结婚虽然遵循父母亲之命、媒妁之言,但有着自己的特色,不乏浪漫的色彩。清代文学家屈大均撰《广东新语·舟语·蛋(疍)家艇》曰:“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清代诗人陈昙《疍家墩》诗咏道:“龙户卢余是种人,水云深处且藏身。盆花盆草风流甚,竞唱渔歌好缔亲。”

 http://s8/middle/7fba5bcegacb53ffa6437&690

新船布置好了

http://s10/middle/7fba5bcegacb5403760c9&690 

 

迎亲的花船

 http://s16/middle/7fba5bcegacb540a23bbf&690

 

 千呼万唤,新郎终于接到了新娘

http://s12/middle/7fba5bcegacb54065280b&690 

 你见过在吃饭的桌上跳”迪斯科”送新娘的场面吗?

 

“海上吉普赛人”——三亚疍家人

 

    晨雾渐渐散去,三亚河入海口处的渔船与游艇逐步清晰。岸边,5岁的陈群,在匆匆吃完一碗拌有虾米的汤粉后,偎在爷爷身旁,一笔一笔地描着渔船、海虾,这是他最熟悉的。
    但是,他家居住的港口,渔船越来越少,游艇越来越多,周围楼房越来越壮观。
    陈群的爷爷陈琼典年过六旬,已经不再出海打鱼,只在岸边摆摊卖炸薯片。他一家老小8口人挤在只有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挣来的钱除了生活起居外便是房租用了。
    小陈群一家其实是这里的老住户,但他们的家原本不在岸上,在船上。
    他们被称作疍(音dàn)家人。
    疍家人,是原居于陆地的汉人,秦朝时为官军所迫逃入海岛,以船为家,以渔为生,被称作“海上吉普赛人”。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海南大小港口,一处疍家人聚居地,就是一个水上社区。据统计,目前全岛疍民后裔近10万人。
    现在,陈群家所在的小渔港正在进行彻底改造。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三亚这个国际滨海旅游城市里的一张名片——国际化的游艇码头。他们曾经依赖的水上社区,将成为历史。
    事实上,即使没有游艇码头,疍家人也要“登陆”生活了,水体污染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另一个现实。
    “登陆”后的日子并不轻松。一些疍民没钱租房子,便在大桥底下搭起简易棚和炉灶。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民,他们无法像年轻人那样出海打鱼了,仅靠在内港摆渡,或另谋小本生意来维持生计。
    岸的另一边,矗立起一座座林立的高档住宅或高级酒店,那与他们无关,那是地产商和炒房客的世界。陈群这些疍家人,盼望着通过城市改造,可以落脚到适宜的住所。
    疍家人,从陆地到海上,又从海上到陆地,他们嘹亮的渔歌见证着时光的变迁。现在,钢筋水泥间留存的,只有一段久远的记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