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美轮美奂的唐代花釉瓷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美轮美奂的唐代花釉瓷作者:砚迷老友
唐代花釉瓷又叫唐代钧瓷,是河南鲁山段店一带窑口所产的瓷器,人们即称之为"唐均"。
唐钧是以黑釉上泼斑爆斑为代表,在黑白为主色调中的釉面上有黑中泛蓝、蓝中隐白、蓝白相间的斑纹,釉体随着烧成温度的高低而形成流动感,显针尖状、丝缕状、流星状、雨点状等,美伦美奂!其主产地为鲁山地区,人们俗称为鲁山花釉,它的特点是在黑釉、茶叶末釉、酱褐釉等釉的底釉上点缀出蓝色、天蓝色、黄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斑纹,其形变化莫测,奇妙无比!工匠们在施釉时任意点抹,纵情泼洒,天机超逸,给人以天然造化,变化末测之感,出现了绚丽斑澜的窑变效果。表现出大唐盛世的豪迈气魄。这一特征与宋钧瓷红紫相间的窑变斑彩的工艺技法一脉相承,因此唐代花釉瓷是宋代钧瓷的始祖。不同的是唐代钧瓷是用含铁、钛成份的色釉人为点釉,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宋均瓷是釉内含铁、铜两种成份在还原气氛中自然形成。
在我的收藏中,有幸收藏到几只唐代钧瓷,请朋友欣赏!
1,鲁山花釉夔龙葫芦执壶(图:1.2.3.4.5)。高:15.27cm 、口径:2.6cm、腹径:10.6cm、足径:6.1cm。葫芦形、小口细颈、溜肩,壶体一侧塑夔龙形曲柄,头倒接于上腹颈部,前爪伏于肩部。尾接下腹上部,双爪伏于腹部两侧。腹另一侧塑一短直流,短直宽圈足
。壶里外施酱褐,釉面有黄褐和蓝色相间的大小不一的斑纹 。施釉不及底,圈足及底无釉,有旋削纹。
2,鲁山花瓷罐(图:6.7.8.9.10)。高:16cm、口径7.2、腹径11.7cm、足径6.5cm。直口、短直颈,颈部有三道弦纹、丰肩、肩颈部对饰双绶带耳,腹自上而下渐收,宽圈足外撇。
罐体内外施黑色釉,釉面有黄褐色小星斑与蓝色斑纹 相伴,无数的金色斑点在映衬着蓝色斑纹下,似海面上激起的无数浪花,自然成趣。罐胫部、圈足及底无釉,灰褐色胎,底下垂成乳突状,有旋削纹。
3,夔龙纹玉壶春瓶(图:11.12.13.14.15.)。 高:18.5cm、口径:5.25cm、腹径:11.cm、足径:6cm。口微撇,短细颈、溜肩、垂腹、宽圈足。
瓶通体施酱褐色釉,一夔龙盘绕于腹肩上部 ,首尾间塑一火球。器体上分布着黄色大小不同的斑点,有的密布成大片的斑纹,相伴蓝色釉斑,在光线的照射下,色彩斑澜,自然成趣,妙不可言 。
4、蓝釉洒银斑梅瓶(图:16.17.18.19.20.)
高:18.5cm、口径:2cm。腹径:10.4cm、圈足:6cm。瓶小口、出沿、短颈、丰肩。腹以下渐收,胫部略肥、足部微外撇,圈足和底 无釉,底心有乳突。器体里外施深蓝色釉,釉面布满无数云雾状银白色小斑点,呈弥漫和流淌状。胫下有流釉及人工沾釉时留下的指绞,瓶体略显矮胖,给人以敦厚稳重之感!
前一篇:[转载]美轮美奂的唐代花釉瓷
后一篇:2022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