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1980年广西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欲在四官岭上修建一栋培训大楼,当堆土机推平一个小山坡时在离地表1.2米深的地层发现了这个“图罐”(下图)。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罐直口,丰肩、束胫,高30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19.5厘米,现藏于广西区博物馆。
罐身自口至底图案依次为缠枝花卉、缠枝牡丹、主题纹饰、变体莲瓣纹。主题纹饰场面宏大,共绘有7位不同身份的人物。在祥云和彩凤引导下,山石后一人挥鞭骑马而来,他头戴双翅朝天幞头,身着长袍系双玉带,帝玉装束,神态安然,其身后为一戴冠长须武将,左手搅辔,右手执钢鞭,纵马疾驰。再后为山石,旗织,有三个执矛披甲士兵山没其间。画面另一侧为两人对战,一人头戴束发小冠,手执钢叉,回身招架;另一人手执长矛,在后紧紧追赶。
由于当时有关国家的文物知识没有得到普及,造成当地人对文物的观念意识太低,导致此罐出土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出土后被人随手扔在工地上,待大楼建好后,又将该罐堆放在培训楼后面的一个墙角里,此罐一“躺”就是7年。
直到1987年的某一天,一位名叫苏振发的老人吃过晚饭后散步时发现了这个罐,便信手带回家,用石灰将此罐的罐口补好后种上几株万年青。后来用它装玉米种子,甚至在横县盛传此罐曾被当“尿罐”使用。。。。。。
1989年横县文物管理所向民间征集文物,苏振发老人便邀请当时担任横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的黎之光来家查看此罐。黎之光看后初步确认这是一件文物,但不能确定是什么年代的器物,却被此罐画工细腻的纹饰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叫人把此罐拍成照片寄给一个在容县博物馆当馆长的同学,不久后他的同学用传真机把照片发给了他的导师张浦生。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张浦生老师得到照片和发现简报后,从此罐上画工精美的纹饰,制作精良的工艺以及绘画得细腻传神的人物,当即确定为元代青花瓷器,所用的青花绘料为进口钴料。于是他随即建议广西有关单位向国家申请进行一级文物定级鉴定。1991年,该罐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从此“张青花”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1990年,横县县委、县政府专门为此事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向苏振发老人颁发了一本荣誉证书,并奖励人民币200元。
事件疑惑—为什么此罐会出土在横县城郊四官岭?
这首先要从横县的地理位置说起。
横县旧称横州,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安广县起,横县建置至今已历2100多年,自古以来为南疆交通要地;而县内贯穿全境由西向东流的郁江,虽然险滩众多,但自从人类有了文明之后一直是中国西南内陆交通及通往东南沿海的黄金水道。
在宋代,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杜杞曾向朝廷上言:“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内制广源,外控交趾。”
清朝康熙三十一年顾祖禹在他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如此记述横州:“州屏蔽岭西,控扼交趾。宋余靖以为九洞襟带,列城唇齿。杜杞以为地势险阻,实邕、钦、廉、三郡之咽喉。说者以为粤西之要在邕州,邕州之要又在横州。”
其次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横县设立驯象卫。
由于朱元璋明初在统一西南地区的过程中遇麓川王国(在今云南西南部,治所在瑞丽)土酋不愿服从明朝管理,使用大象阵对付明军,致使明军进攻受阻。为了对付麓川土司的象阵,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朝廷在广西思明府凤凰山(今广西宁明县)初设驯象卫,用以捕捉、驯化野象。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驯象卫迁至南宁,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再由南宁沿江而下迁至横州(今广西横县),驻地为现在的横州镇迎宣门至四官岭一带。
明代驯象卫初有官兵2万余人,以南通侯为驯象卫最高军事长官,捕象驯象,训练象军。统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有官90员,旗军5600名(实有20146名)。
驯象卫平时除捕象驯象外,还多次参与了朝廷征剿广西少数民族的行动,其职能渐由捕象、驯象向镇戍地方转变。经明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后官兵锐减,至万历年间仅存旗军368名,哨长20名,兵163名,民款113名。兵饷从横州仓米支给,另取自屯田所得,卫所军士以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到了明末最后走向衰亡。
为什么朱元璋在横县设立驯象卫?其一是横县属南疆交通要地—“屯兵为援,内制广源,外控交趾(今越南)”,其二是当时横州境内活跃着众多的野生大象,据《横县县志》记载:“明万十五年(
1587年)秋,有大象在北乡一带践踏庄稼”,直至清乾隆年间,邻县灵山一带之象,“每秋熟,辄成群出食,民甚苦之”。
而广西横县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元青花罐正是当时驯象卫驻地的范围(今县土肥站)。
事件历史资料
2007年08月14日《南国早报》发表了《横县出土“国宝”回乡展出捐赠者"看望"青花瓷罐》一文,文中提到当时记者采访献宝者苏振发老人时如是说:“图罐是他在1989年捐赠给横县博物馆的,但它真正发掘出土的时间是1980年;当时,他是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的一名高级农艺师;该中心那时正在修建一栋培训楼,位置就在如今的横县县城江北路331号,此地以前一直被称为“四官岭”——传说古代曾有四名大将住在此处,死后也埋葬于此。”
至于文中所提到的“四官岭——传说古代曾有四名大将住在此处,死后也埋葬于此”。那只能说是传说,如果实事上确有此事,那么1980年在新建的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一定会发现此四名大将的墓地,而且还有棺木出土,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当时反而是“罐口被推土机碰出了一个长约10厘米、宽约1.5厘米的小缺口。”(下图,现已复原。)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明代浙江杭州人郎瑛(1487~1566)所撰写的《七修类稿》(卷九国事类)关于明军平定两广的有关文献(1368年7月广西全境平定):
“杨璟攻克永州、宝庆、道州、桂阳、常宁、武冈、全州,移师靖江;廖永忠、朱亮祖自福州海道进取潮州、惠州、广州;陆仲亨、胡通自赣州由南安略韶州、南雄、肇庆、连州,与永忠、亮祖会于龙潭;永忠驰檄海南、海北、九真、日南,三十余城皆纳印请吏;自是沂河由肇庆、德庆行,定苍梧、郁林(今玉林市)、浔(今桂平市)、贵(今贵港市);永忠向南宁,亮祖以兵会杨璟,屯于象鼻山,克靖江(今桂林市),又降田州(今百色市田阳县)、太平(今崇左市),永忠亦取南宁、柳州、象州(今象州县)、宾州(今宾阳县),降其平章阿思兰(原全州元军守将),两广入图,班师还朝。”
上文提到的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另一位是浙江行省参政朱亮祖(为副将军)。
廖永忠(1323一1375),明初大将。安徽巢县人。元末,随兄率水军归朱元璋,克集庆。兄死,袭职为枢密佥院,总领水军。洪武元年(1368),拜征南将军,以功封德庆侯。四年,平蜀主明昇。八年,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
朱亮祖(?一1380)安徽六安市人。元末曾是“义兵”(地主武装)元帅,被朱元璋所俘,遂投降,成为朱元璋帐下的虎将之一。参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等战役,屡建战功。洪武元年(1368年),随廖永忠取两广。洪武三年(1370年)封永嘉侯。后出镇北平(今北京)、广东,以“所为多不法”,被朱元璋派人赴广东捉拿归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9月初三,朱亮祖及其子广东卫指挥使朱暹,被押到南京,受鞭刑死。朱亮祖死后,朱元璋为抚慰他人,仍命以侯爵之礼安葬,并亲撰墓志,评价其一生功过。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再次大肆清查胡党之时,朱亮祖被除爵,其次子朱昱亦被诛。
由此可见,当时廖朱两人在平定两广的过程中并没有战死或病故于沙场,在后来朱元璋论功封爵中均与明代一些将领如汤和、杨璟、陆仲亨、周德兴等28人排序第七,都封为侯爵。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上图是安葬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东岸曹山南麓的汤和墓。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 [转载]关于广西横县四官岭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元青花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973年11月在汤和墓出土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高47.5厘米,口径15.6厘米)。
那么,文中提到的“传说古代曾有四名大将住在此处”,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在1989出版的《横县县志》里没有任何记载(包括元代及明代大事记、军事及人物篇),故本人认为,如有,那就是明代驻守(或先后继任)在此地的驯象卫最高军事长官——南通侯。
明代正德十六年横州通判王济(1474—1540,浙江乌程人)在其撰写的《君子堂日询手镜》里多次提到当时驻守在横州驯象卫最高军事长官的事迹,如:
“守御本州岛驯象卫邓指挥者,招抚居之各山,听其树艺,官无所扰,今皆安其土矣,尚呼邓氏后为主人。”,又“余于横之驯象卫殷指挥贯家园中,见一树,高可三四尺,干叶皆紫黑色,叶小类石楠,质理细厚。余问之,殷云:「此铁树也,每遇丁卯年乃花。吾父丁卯生,其年花果开,移置堂上,置酒欢饮,作诗称庆。其花四瓣,紫白色,如瑞香瓣,较少团。一开累月不凋,嗅之乃有草气。」余因忆「铁树花开」之说,且谓不到此地,又焉知真有是物耶!”等等。。。。。
事件初步结论
(待续)